第二十二章,年關難過

一五計劃的第一年,就這麼磕磕碰碰走到了年末。

確實是磕磕碰碰。一五引入的東西太多、太新,對國家、對從山溝溝裡出來沒幾年的共産黨人是個重大挑戰。

幾十項重點工程鋪開,大鼻子的蘇聯人咕嚕咕嚕在工地在廠房,翻譯滿頭大汗地解釋各種名詞,說的都是工人和技工們聞所未聞的知識。透過這些知識和蘇聯人的描述,他們將會製造出出前所未有的産品,在中國大地上從來沒有過的。

而一五計劃的工程又不是一個單獨的工廠,而是“體系”。體系這個詞正在折磨全國上下的工業幹部,從基層的車間主任到市、省、國家部委的幹部,都在咬緊牙關努力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其中有的幹部很快就參透了,有的要稍晚一會兒,有少數的則腦瓜子一直跟榆木疙瘩似的。

挑戰不僅來自蘇聯人,也來自……黨中央。

劉副主席說“共産黨人要把國家管起來”。

主席說的是“共産黨人要提高治國能力”。

在報紙上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搞建設比蘇聯更繁瑣精細)。國家窮、底子薄,這是歷史原因。國家大、區域差別大、要均衡協調發展,這是現實原因。

中國革命勝利就是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因此,中國的經濟體制與蘇聯存在差異,這個時期的人們也就無縫接入了“馬列主義中國化”的邏輯體系,理解起來並不算太難。

一五計劃的第一年,還有很多“計劃外的計劃”。實際上,扣扣索索從西方拿的一點貸款,因地制宜搞輕工業尤其是出口導向的輕工業,這其實不在蘇聯審閱的那份一五計劃署裡頭。

因此到1952年年中,國家層次上的建設工作實際上形成了兩個聲部:高音部是蘇聯援助的工廠,低音部是西方貸款建的工廠。後者不能不低調,因為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敏感點,只能先暫時不大力宣傳,等過一兩年,這些建設有了顯著成效之後,再拿出來說。

說到成效——1951年底就開始建設的面向香港的服務産業已經出成果了。

簡單一點說就是養豬養牛。1952年11月15日,第一批豬供應香港,距離現代化養殖場開建的時間是1年零1個月。

這個用時,國內的同志覺得太拖拉了,豬的出欄時間是6個月零10天,養殖場建了7個多月,真囉嗦。

但出錢的英國人一點都不讓步,豬欄的隔離,防疫,排水,通風,全都按規則來建。豬種也是引進的,中國土産的黑豬豬肉吃起來香可能是),但是生長週期太長,料肉率太低了,直接引進大白豬走起。

幾年之後廣東人自己也認可了“白豬還行”,現在不是討論哪種豬肉香的時候,而是糾結於各家的餐桌每年能不能多吃兩頓肉的時候。

豬送到香港,英鎊送到廣州。1952年底,“借款辦工業”的一攬子計劃首次出現了收益。雖然不多,但稍微打一打算盤就能發現,收益完全符合預期甚至還要好一點,以這個勢頭發展下去,還清貸款一點問題沒有,而且越往後賺得越多。

在北京這邊,進入12月份,國家統計局、財經委按1~10月的數字稍作估算,預測的全年財政資料是——紅的。

在1951年財政顯了一次黑字之後,1952年國家財政重新喜提赤字。預計赤字額在4~5億人民幣。

老辦法,動員一下上海財政出點錢,抹平賬目。上海支援中央財政5個億,然後,嗯?春節前新聞聯播出個6分鐘的長節目贊揚一下上海全年經濟發展得好,市長市委書記露臉幾十秒?

陳毅市長:一邊去,新聞聯播是個啥子?勞資沒聽說過哦。錢拿好,該幹嘛幹嘛去)

1952年的財政核算也變化了,國企利潤和財稅收入各自核算,國企利潤雖然理論上國家也能拿去,但目前暫時歸在國資委賬上。相對的,國家一些建設專案出資方也從央行財政企業變成了央行國資委企業。

其實如果按1951年的核算方法,1952年的財政並不是赤字。至於1953年,因為工商業稅制改革和1952年的政策調整,收稅面廣了,同時企業註冊數也極大地增加了,1953年的財政形勢應該比1952年要好。

陳澐把1952年度的財政收入核算完,然後就是年度外彙收支。

廣義上的外彙收支就別想了,按這麼算中國現在的外彙儲備早就是負數了:從蘇聯借的盧布和從西方貸的美元英鎊,借到手就變成機器裝置物資了,然後就會一直在廣義的外彙儲備那裡掛個負數,直到幾年之後還清欠款。

但如果只統計外貿的出口和進口,資料還稍微可以看。全年外貿總額77億人民幣,出口億。不過進口額當中有12是貸款引入的物資,結算起來國內在1952年底的外彙餘額和1951年底差不多。

1951年底中央手頭隨時可動用的外彙840萬美元,1952年底是86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