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南昌“黃志千設計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十一章,南昌“黃志千設計局”
李強現在正死磕計算機和電子産業,未來科技研究小組內部名)的正組長聶榮臻的主要工作則放在航空工業上。
航空工業就現在而言,是僅次於計算機和電子産業的“高科技含量”行業,並且中央書記處和小組正副組長都同意,由於航空工業有很強的技術疊代特性、科研體制非常重要、在世界範圍內現在航空工業正飛速發展,稍有遲滯就會落後,因而適合作為科技工作的試點區。
除了沈飛是一座大工地,江西南昌也同樣有航空工業的一片大工地,工廠的對外名號是“國營洪都機械廠”321廠),不過一般也可以稱其為南昌飛機製造廠或者昌飛。
昌飛是1951年4月由華東軍區空軍所屬第22廠與南昌航空站合併後建立起來的,邵式平是建廠委員會主任,也是第一任廠長。1952年11月,聶榮臻、錢學森到訪。
“我們之前的華東軍區空軍第22廠是蘇聯幫助建立的,原來是一個飛機中修和大修廠;南昌航空站呢,是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是一個美式飛機的維修站。其實都沒什麼基礎,建廠主要還是得靠蘇聯運來機器裝置。”
邵式平帶聶、錢參觀,原先的這兩個廠傳承交給昌飛的遺産,也就是一些大房子而已。
錢學森:“民國時期,抗戰之前,南昌其實規劃過航空工業,正兒八經造飛機的,好像是叫南昌中意飛機製造廠。”
邵式平:“是的,也叫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廠,規劃得還是挺可以的,主要是義大利人做企業有經驗。可惜,建晚了!1935年孔祥熙才和義大利人簽合同建廠,197年4月開始用義大利提供的零件組裝飛機,37年7月抗戰爆發,然後就什麼都沒了,抗戰勝利後發現,裡面所有機器裝置全被日本人拆走了。”
昌飛現在的基礎還是太薄弱,就算蘇聯人有機器,可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力量太薄弱。不過在來南昌之前,聶榮臻已經從國家計委得知了一個確定的訊息:512機械廠也要併入昌飛,增強昌飛的技術實力,合併之後昌飛也從20廠,但洪都機械的對外名號還是保持不變。
聽到這個訊息邵式平表示簡直太好了,昌飛的“原始股”變多了,建設進度和建起來之後的昌飛會更強。
錢學森在昌飛轉了一圈,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是現在的籌建委員會還是未來的工廠藍圖中,昌飛都沒有設計部門。
不要說設計生産兩位一體的聯合體了,連個設計室都沒規劃。
“我們現在主要工作是把雅克18的仿製生産線給搞定,空軍規模在急速擴大,需要的教練機很多,昌飛,嗯,基本上就是定為教練機、螺旋槳運輸機的生産基地。”
邵式平解釋。
錢學森看出來了,邵式平也不是不想讓昌飛有自己的設計能力,而是客觀條件限制,暫時還搞不起來。“邵主任,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個原因:航空工業系統沒有給昌飛配備足夠的人才,我看現在國內有過航空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蘇聯援助的航空專家幾乎全集中在沈陽。”
邵式平攤手並且點頭。
聶榮臻:“國內現在航空設計的人才太少,航空工業局的想法是先集中在一個城市,建設成第一個航空工業的設計生産聯合體,不過這樣昌飛的設計能力成型就晚得多。以及現在也在規劃的成飛、哈飛可能都會遇到和昌飛差不多一樣的問題。”
錢學森:“聶總,我有一個想法,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現在在沈陽辦公,我看,還是找個理由搬遷到北京去吧。”
……
在錢學森看來,雖然現在中國航空設計的人才少,但也能抓出來幾個。不過由於國家說沈飛是一五計劃的重中之重,航空工業局又在沈陽辦公,因此這些人才全都集中到沈陽營建沈飛了:徐舜壽在那兒,陸孝彭也在那兒,解放前不多的幾個在國外參與過飛行器設計的人才全集中過去了。
但是一個設計團隊,其實只需要一個核心人物……比如陸孝彭,就可以成立一個“陸孝彭團隊”,陸孝彭是核心,發展方向、大的原則由他定,團隊其餘成員是協助他工作的人,把這個團隊丟到一個新成立的航空企業,和蘇聯援建的工廠組成聯合體。
如果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走了技術岔路?這全國不是還有好多個類似的核心團隊麼。這位總師的設計方案不行,那還有其他的總師設計局。
如果把好幾個獨當一面的人才擠在一起,他們要麼相互內部pk,要麼相互妥協,最終就會變成只有一個對外輸出的成果。
不但美國的航空工業體制是這樣,蘇聯其實也是這樣,蘇聯的設計局都叫“米高揚”“蘇霍依”“圖波列夫”“伊留申”什麼什麼的,其實就是這種傳統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