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誇張的是,美國空軍認可了這個報價!而且真的採購了!

美國空軍當然不是單買電晶體,而是買計算機,1954年誕生的tradic數字式電晶體計算機。裝有684個貝爾實驗室設計的1734a型盒式電晶體和一千多個鍺二極體,這物料價格是多少美元可以自己算。tradic計算機貴是貴,但功率不到100瓦,體積小且輕巧,美國空軍將它安裝在b52戰略轟炸機上使用。所以——價格也就不是問題了,b52用的計算機還能要求什麼,這種飛機上邊昂貴的零件多了去了。

因為現在拿不到貝爾實驗室的這種專供軍用的電晶體資料,所以李強對兩個月前發生的這件事並不知曉。實際上,tradic計算機上使用的1734a型電晶體其實和李強試制的q4號電晶體極為相似。

q4號電晶體李強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用電爐熔融鍺,仔細地調整其中的元素比例,做到合理摻雜,然後慢慢引出來,熔鑄成一根比鉛筆芯粗不了多少的鍺棍。把鍺棍切成小段,放在顯微鏡下,由李強自己手工完成最後的工藝步驟。每加工一小段鍺棍要耗時近2小時,李強用了大半天時間才加工出3個電晶體,其中一個管在封裝後進行測試發現還是壞的,不知道哪一步流程自己手抖了或是沒做對。

“李局長,我覺得有一些人加工的手藝應該比你好。”

計算機中心主任閔乃大提建議。

“李局長,我前段時間看過一個傳統老手藝人,做微雕的,好像叫……金大師,他還有一個剛剛學成出師的徒弟。金大師可厲害了,他展出的作品,一粒米,比你這鍺棍還小,他能在這一粒米上面雕刻出一座涼亭來。”

“行行行,打住,”李強滿頭黑線,“把金大師請來也不管用啊,現在全國有這手藝的就他一人,加上他的關門弟子,兩人。兩個人手搓能搓出來多少個電晶體,咱一臺計算機上就有幾千個電子管呢。我們得找到一種可以工業化生産的方案,不用大師來做也不用我親自上馬,經過培訓的技工就可以製造的方案。”

閔乃大:“也是。這種微雕大師沒個10年8年技藝根本練不出來,現培養肯定白搭。那……這個不行,其他的方案呢?有沒有做起來比較便宜的方案?”

李強:“現在還沒有。”

李強設計的電晶體分別叫q1到q9,其中q1完全是複刻威廉肖克利用於演示的那個電晶體。李強做出來基質後才發現,肖克利搞出的這種電晶體樣式只能用金箔,用鋁箔錫箔銅片都不行。再加上加工也很複雜,量産沒戲。

q2像一塊麻將牌,左右下嵌入了三塊銅片,加工複雜而且費鍺,沒戲。這時候李強已經感覺到未來的計算機主要原料肯定不是鍺,因為鍺的儲量和産量都很有限,未來也沒太大的提升空間,最有可能的材料是矽。只是現在單晶矽還不知道如何製造,只能先拿鍺下手。

q5是在q4之後設計的,李強認為q4採用極度複雜、高難度的微加工方式肯定不行,轉頭過來改進q2。q5也是一個方塊的鍺,但比q2小得多,大概像一顆陸戰棋棋子或者說只比指甲蓋略大,鍺基質,另外還使用少許的銀和銅。

q5除了體積小點,不那麼費鍺,其他方面沒有任何優勢,加工難度比q2還更大了。

再往後,還有一個三極體設計方案q8。這個方案看起來加工步驟比q4簡單多了,但它的問題是成品率極低。第一次測試的時候李強弄了7粒鍺“綠豆”出來加工,封裝之後發現其中有6個是廢品,只有1個能透過測試,如果考慮良品率,那麼q8比q4更惡劣。

“這樣不行,會鑽進死衚衕出不來的!”

李強自言自語並且站了起來。

“閔主任,電晶體及其生産工藝的設計已經超出了我們這個團隊的知識範圍,它既不是數學和計算科學的專業範圍,也不只是電路、電子元器件設計的專業範圍,計算機中心,不,我的那個電晶體研發小組要跨界找人才了,否則沒法解決電晶體的生産工藝。”

閔乃大:“找哪個專業的人才?”

李強:“大致應該是有色金屬冶煉方面的人才。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最好能從他那兒拉一兩個人來。還有中南礦冶學院,這個學校也有自己的專業特長方向,我得去一趟那裡挖個人。估計再過兩個月,咱們這個研究小組就可以起外號叫做‘煉丹小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