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李強4號電晶體

1938年花園口炸壩導致黃河水溢四省,除了釀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四處橫流的黃河水還禍害四省數十年,形成一個歷史名詞“黃泛區”。

至1952年,黃泛區仍有大約1000萬畝耕地處於完全的棄耕狀態,毫無肥力的黃河淤沙到處堆積,鹽堿鹵硝遍地,連紅薯都種不活,蘆葦雜草叢生,稍有風起黃沙遮天蔽日。

除了1000萬畝完全絕收的棄耕耕地,還有2000到8~1946年被黃河水浸泡過,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或淤沙覆蓋現象。雖然硬要種地是能長出秧苗來,可地力過於貧瘠,農民勞作一整年,收成可能連幹飯都吃不起只能喝紅薯粥。

黃泛區中的過半數地區,在1950年和1951年根本無法向國家淨輸出糧食,反而要吃救濟糧。1950年國家劃撥50萬噸糧食補貼黃泛區,1951年是66萬噸。1952年因為春旱,黃泛區脆弱的農業又一下子崩潰了,國家已經預備好到秋冬季節劃撥60~70萬噸糧食救濟黃泛區。

黃泛區的治理也在進行,除了加固黃河大堤,各地黨政機關還在組織群眾恢複耕地。

這些都是巨大的工程。傅作義1950年視察黃泛區,到鄭州後考察組所有人都看見了一望無際黃澄澄的沙甸,從鄭州向東南方綿延不絕一百多公裡才出現一小條中斷。在黃河水洶湧奪淮入海的那些年裡,黃土高原來的黃沙已將河南安徽最肥沃的平原變身為亞歐大陸最東部的沙漠。

鄭州以東尉氏、通許、扶溝、太康、淮陽直至安徽的20多個縣域內,良田再造是那個年月最大的民生工程。鹽堿地挖渠排水,藉助雨水沖刷逐年降低鹽堿度。被黃沙覆蓋的土地就挖。把上層的沙土0.5~2米厚)挖掉,放在左邊,再把深層還有些肥力的土壤挖出來,放到右邊,先把沙土填入,再把深層土壤壓在沙土上面——這一切全靠人力。

其實在1946年,聯合國救濟署就注意到了黃泛區的民生問題很嚴重,並且在當年進行過救濟,一共提供了15萬噸糧食和3萬噸化肥。毫無疑問地,糧食被國民黨充作軍糧了,化肥也被挪用了。之後憤怒的聯合國救濟署就有幾年沒來。

1951到1952年,中國收集了大量黃泛區的實際情況資料、圖片照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團依據這些事實再次在聯大提出這個議案。顧維鈞在聯大和糧農組織來回奔走,解決各種程式問題,擺平那些帶政治意味的刁難,終於讓聯合國透過了一個長期的糧食援助計劃。

總之黃泛區今後還有很多年會持續貧困,持續糧食不足,需要國家補貼吃飯的口糧,中國在聯合國成功運作到了聯合國的糧食救濟,無疑是雪中送炭。當然有沒有聯合國援助,中央都要調撥糧食給黃泛區,但現在不是每年有80萬噸聯合國的糧食麼,原先預備用來補貼黃泛區的糧食就可以省下來了。

聯合國援助的糧食預定送至連雲港,但救濟計劃署的總部設在上海。在開運糧食和化肥之前,聯合國的工作人員會先抵達這兩個城市踩點,這也是50年代稍有的西方人士進入中國的機會,而且是直接深入中國的農村。不過聯合國工作人員當中來自西方國家的成員寫出一篇又一篇的“遊記”在國外報刊發表,已經是一年之後的事了。

……

北京計算機中心的佔地面積在過去兩個月又擴大了不少。新蓋的那棟三層小樓根本不夠李強擺開試制電晶體的攤子,於是計算機中心主樓北邊的民房——原先計劃是警衛部隊的營房也被佔用了,警衛部隊的軍營再往北挪100米找房子住。

現在北京計算機中心收集了盡可能齊全的公開資料、論文、專利文件,這是試制電晶體最主要的技術資料。當然,李強在很多時候還得回過頭來查閱量子力學的論文、講義,這就是找物理教材的事了。

到10月份——你們以為李強的電晶體快要試製成功了?

不,李強現在已經成功試製出了9種電晶體,每種設計製作出來的樣品都可以完成二極體或三極體的功能。

有威廉肖克利和約翰巴丁兩人的論文和專利打底,有國內國外收羅的裝置器材,不但李強能製作出可用的電晶體,這時候很多大學的實驗室也能搓出一兩個電晶體來用於研究或教學演示。

這個時期美國死磕電晶體技術,一大堆名校畢業的高智商人才絞盡腦汁,都是為了找到一種廉價的可大批次生産的電晶體技術解決方案。不只是電晶體本身的結構設計,還包括全套製造工藝和製造流程設計。

現在最便宜的真空電子管幾十美分,“璞玉”計算機上用的能承受幾千赫茲高頻運算的電子管7盧布1.75美元)一個。電晶體在體積、抗震性、可靠性方面有優勢,但是能不能在價格上壓倒電子管呢?

——在五十年代初期,還真比較難。

就是在這一年,1952年8月,貝爾實驗室宣佈,他們已經搞出了一種可量産的電晶體設計,報價是——鍺三極體100美元一個,鍺二極體62美元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