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什麼?地方債?

1952年秋,中國向西方銀行貸款的“額度”用滿了。

就這麼多對外貿易量,就這麼多國企的盤子,總額1.2億美元已經很多了。本位面歷史上,1952年中國向西方銀行的貸款額度是……110萬美元。

這110萬美元還是是國際轉口貿易支付時為了交易方便而借了一筆,並不是借錢拿來花的。

所以資本家的錢袋子還是有錢的。1.2億美元算啥,在1952年的前兩個季度,英國各銀行在馬來西)亞的投資額摺合7.5億美元,新加坡那個彈丸之地半年內都有8000萬美元的英國資金注入。

現在中國對西方的貿易當然絕大部分走海運,其中23是從廣東香港的渠道。但其他港口城市的外貿量也是有的,上海的外貿交易額還不小。不過從上海運進運出的船舶不能是自己的船,得租用外國商船或者幹脆委託給外國商團全程代辦。如果是中國自己的船開出去,被國民黨海軍瞧見了,那連船帶貨物都沒了,船員都會被扣下,隔幾個月臺灣那邊的報紙就發表這些船員的“悔過書”,說他已經投奔自由世界。

國黨海軍不但敢扣大陸的船,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船在中國周邊航行時他們也虎視眈眈。就在6~7月份,一艘從黑海開往上海的蘇聯貨船,自進入西沙群島之後就被國黨海軍的軍艦全程監視,先是一艘護衛艦,在臺灣附近輪換成一艘“弗萊徹”,所有的軍艦都不懷好意地盯著蘇聯貨船,一直盯到黃浦江口、快到理論上的海岸炮火射程,這才掉頭離去。

這時候如果國黨海軍在公海扣押蘇聯貨船,沒收船、貨,關押船員,蘇聯也只能無能狂怒——這在歷史上就發生過。

直到後來美國把臺灣脖子上的狗繩拉緊了,讓他不要整天搞事,中國周邊沿海的航運安全這才有所改善。不過美國拉緊狗繩是在敦促臺灣趕緊和大陸脫鈎,宣佈獨立或者讓聯合國託管,這又引起了常凱申的暴怒,然後雙方就金門炮戰了)

所以還是英美和西歐的公司、船舶穩妥,國民黨海軍膽兒再肥也不敢對英美的商船下手,只是英美的船舶租用價格略貴。

“處長,這20車都是板栗。顆粒大、均勻、曬得很幹,一級品。英國輪船直接開到廣州港裝卸,我們就不用走陸路再運到香港了,能省不少運費。”

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特産出口處處長陳文富抓起一把板栗,所有的板栗都很大顆,採購上來之後肯定過了篩子,大個的用來出口,小個的國內食用。舉到鼻子邊聞聞,那種板栗特有的醇厚的澱粉香氣一縷一縷地滲入鼻腔。

陳文富:“小時候家裡窮,一年有半年吃的是紅薯。屋後有兩棵板栗樹,可打下來的板栗父親說要拿去賣錢換鹽,……收獲過後我在樹下耐心找老半天,才能找到幾顆漏網的,埋在灶臺煨熟,那種香噴噴的感覺真是到現在都忘不了。這麼好的板栗中國人吃不到,可惜了!可我們不得不拿這些去出口,換了錢回來建設國家。”

跟車運送板栗的辦事員小宋摸摸頭:“板栗是挺管飽的,我是說我對板栗沒有特殊的愛好。不過腐竹是個好東西。”

在板栗車隊的旁邊是堆成一座小山的麻袋,上面寫著“腐竹 一級品”。

陳文富:“等以後咱們有錢了,板栗特麼的一顆也不出口,就留著自己吃,直接吃、燒雞吃、熬粥吃、做成糕吃,包粽子吃,粽子裡還要放塊醬燒五花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從國外買板栗回來吃,聽說歐洲也有一個品種的板栗……”

6600噸的英國貨船“海德拉巴”號這次在廣州靠港要裝十幾種貨品。除了栗子,還有柿餅、腐竹、生油、羽毛、豬鬃、木材、桂皮、花椒……全是土特産或者農産品。都是全中國人從嘴裡省下來的東西,賣出去之後這6600噸貨物能換來300多萬美元外彙,差不多等於……一座規模大點兒的棉紡廠的投資。

中國向西方的貸款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紡織業,總共有將近40的資金用來購買紡織裝置,工廠新建和擴建大多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其實在1951年,如果按商品單算,中國出口貨物中總價最高的是紡織面料棉布第一,其次是綢布),其他任何一種單獨的農産品都比不上。

中國紡織品出口在50年代就頗有規模了。既然已經有比較強的出口競爭力,那就再錦上添花,改進裝置提高品質和産量,降低生産成本,讓紡織品出口佔更多的貿易份額。

這個年代的世界紡織品市場有一件很重要影響很大的事件:印度獨立了。

印度獨立前是世界中低端棉紡織品一霸,獨立後的印度雖然也沒哪國制裁他,但獨立之後嗨翻天的印度人就開始不好好做事,那些英國人遺留下來的紡織廠,哪怕仍然在英國資本控制下,出産的棉紗棉布的品質也逐年下降,最重要的是産能也下降了——勞動生産率持續走低。

這就給50年代的中國鑽進世界低端紡織品市場提供了機會。當然要想賣得滿世界都是是不可能的,這會兒還沒有世貿組織只有關貿總協定,中國也不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但哪怕只是在紡織品市場佔一個小小頭,並且還要走香港做中轉,賺得來的外彙對於中國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目標達到多少呢,按照中央分配的任務,五年之後,也就是這一批貸款裝置全部消化落實完畢後,紡織品出口應該能達到50億人民幣。

這幾乎等於1951年中國的全年外貿總額。

……

“陳副總理,我們這次進口的紡織機械,並不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其中織布機械好點兒,紡紗機械,我們能買到的大多是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的産品。不過相對於廣東原有的紡織廠的機器裝置,這已經差不多是先進一代了。”

陳澐:“你們買的這些機械,有一部分是上海早些年就進口過的,46、47年,申新系的紗廠從國外買的機械和你們訂購的就是同一種型號。廣東以前絲綢産業是重點,棉紡相對來說比不過上海,但現在你們也得追上去了。”

華南分局第三書記方方:“現在這一批裝置建起來的廠算是追平了上海吧。”

陳澐:“但是你們的壓力還是很大。上海的棉紡現在逐漸轉向使用國內面紗,據說纖維比較短,可棉花便宜。廣州的紡織企業起來之後,可能要用進口棉,這樣你們就得保證品質,要不然賣不上價,賣不上價那可能就連棉花錢都賺不回來。分局和廣東省委什麼時候能集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