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點點頭:“知道了。咱們先把廠建起來,然後再想辦法做技術升級。”

……

李強現在在鑽研的其實是另一個東西。他手頭在閱讀的資料是一份美國專利文件,us2502488,宣稱完成了一個‘穿絲細體’的設計,專利申請人和持有人是威廉肖克利,時間1950年4月。在1951年的另一份專利us2569347當中又更詳細地描述了半導體放大器,專利持有人仍然是威廉肖克利。

威廉肖克利這個人……李強也瞭解到了。

這兩項專利都源自他1949年發表的論文:《半導體和pn結電晶體的量子理論》。

這篇論文是李強翻譯的,電晶體——就是穿絲細體,後者是“transistor電晶體)”的音譯。這民國風格的音譯實在是過於辣眼睛,李強順手就給了個意譯的譯名“電晶體”。

1949年威廉肖克利能發表這篇論文,是因為他1947年在實驗室裡發現了pn結的獨特現象,並製造了一個粗糙的鍺二極體裝置。

他是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時候製造發現電晶體效應的,不過也有說法他是和約翰巴丁一起發現的。

在仔細讀完us2569347號專利的描述之後,李強上到三樓,把閔乃大和夏培肅一起找了下來開會。

“閔組長,電晶體,也就是transistor這個東西,以前你們有沒有接觸過相關的文獻?”

李強問閔乃大。

閔乃大:“我看過一些文章,但一直沒拿到實物。電晶體,誒,這個叫法不錯,和真空管相對應。”

李強:“這麼說,你也認為電晶體和真空管是前後代的關系或者相互替代的關系?”

夏培肅:“我們幾個組長都依稀覺得應嘎是這樣,可現在就差一個實物。我們去蘇聯進修這一年時間,也是很奇怪,蘇聯翻譯引入了電晶體的文獻,雖然不太多,可我們一直沒拿到電晶體。”

閔乃大:“所以我自己想的,咱們中國計算機的發展路線是這樣的:先用一兩年時間,自己動手攢兩臺計算機,積累經驗之後,用蘇聯的新一代真空管再攢兩臺第二代計算機。等這兩臺第二代計算機也攢完了,差不多咱們應該能拿到電晶體實物了,就慢慢往電晶體的方向轉。”

李強算算時間,現在已經是1952年了,按閔乃大想的中國計算機發展路線圖,老管計算機兩年,新管計算機估計也得兩三年。1957年大概才轉到電晶體。

而國外呢?誰知道國外現在在幹什麼?

李強看過的《雷布斯提案》當中的字句又蹦了出來,在他腦子裡晃來晃去。

真空管和電晶體都不是“晶片”。晶片這個東西是啥,李強現在已經放棄了,不去想它到底是啥。可提案中對研發、探索和創新的重視程度,這應該是不分時代的、普適性的。無論在哪個時期、哪個科研方向,要想領先一步或者不落後於人,都應該是隻爭朝夕。

李強:“二位看來也基本上認可電晶體是更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夏培肅:“電晶體這個東西,我覺得可以叫‘固態半導體器件’。真空管裡面的結構太複雜了,尤其是金屬絲狀結構非常脆弱,我感覺它的發展潛力很快就要被挖盡。”

閔乃大:“我的看法和夏培肅差不多。但現在的困難是,我們在蘇聯沒有拿到電晶體的技術資料,無從下手。”

李強拍拍手頭的專利文件和論文:“這些就是。雖然只是專利文件,以及原理闡述的論文,但我們依託這些,以及基礎的量子力學的計算式,可以嘗試著去做做。不過,計算機小組還是應該分出一個組來繼續改善真空管以及真空管計算機。”

閔乃大:“分出一個組來?”

李強:“對。其實我抽25個人組成團隊去蘇聯,就已經是超編了。一個研發和探索的小組10個人就夠,前提是這10個人都能擔當起各自的職責。你們就準備拆分吧。一個真空管及計算機小組,一個新結構計算機小組,研究如果使用電晶體計算機的結構會有什麼不同,一個電晶體試制小組。”

“這可就是把25個人拆成了3個小組了。”

李強:“把我也加進去,我填進電晶體試制小組裡。哎,這一年當個什麼副組長協調這協調那的,表面上是個領導,其實也叫做袖手旁觀無所事事,今天也該重操舊業,親自動手做點兒新東西了。”

……

閔乃大和夏培肅領任務回去重組人員,李強拿起電話聽筒。

“陳副總理,真是不好意思,我這邊問你要東西了。……幫我搞一噸鍺。沒有一噸半噸也行。”

“……我說的就是進口,哎,我知道這是閃鋅礦的副産物,我知道國內有閃鋅礦,可我需要盡快拿到鍺,盡快開始實驗和試制,要搶時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