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第2/2頁)
章節報錯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技工學校資料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外彙儲備、彙率資料來自國家外彙管理局;市場主體、質量檢驗、國家標準制定修訂、製造業産品質量合格率資料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環境監測等資料來自生態環境部;水産品産量、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資料來自農業農村部;木材産量、造林面積、種草改良面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資料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增耕地灌溉面積、水資源總量、用水量、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資料來自水利部……”
總理和陳澐一致同意,這個資料來源應該包括了2022年所有的或者絕大部分的中央部委機構,因為這個統計公報是全國所有行業産業都要統計的,這就意味著所有的中央部委機構都要提供自己業務範圍內的資料。
所以,獲得的資訊是:
林業部沒了,降成林業和草原局了;
農業部、農墾部、農村工作部等等合併成了農業農村部;
郵政部也不是部了,而是國家郵政局;
有一個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統計資料就是出自它;
出人意料的是水利部在2022年還是水利部,沒有被精簡。這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此後直到2022年,水利都是國家的頂級重大工作。
這個總理和陳澐都理解:水利事關農業農村,同時還有防災減災的職責,自然災害這個東西天註定,無論經濟多發達都會遇到,不能不重視。這在後面一點的文字出現的“應急管理部”也找到了佐證。現在總理正在琢磨現在如果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災害,國家應該如何應對,不成立一個部,至少也要有相關的工作預案準備。
新設了一個生態環境部,這個前面的報告以及其他檔案已經指出了原因: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後,環境保護成了不容忽視的工作;
在整個資料來源裡面沒有找到重工業部或者其他工業部的名字,只有一個“工業與資訊化部”。從名字上看,工信部似乎統合了所有的工業部門,原來的工業部門可能演變成了文末資料來源裡出現了好幾個的各種總公司,這機構真是夠精簡的。
工信部還不夠讓總理和陳澐震撼的,更震撼的是兩人找遍【資料來源】處的文字,再找其他的幾份文件,都沒有發現國家計劃委員會。總理認為這個部門消失了,陳澐認為國家計委可能是改名或者改組了,因為未來檔案裡面到處都在提十四五、十三五、十二五,五年計劃還存在,國家計劃委員會不會沒有。
……
《一切為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一九五二年元旦獻辭》
“……這個新的年度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第一年。我們將更加努力為完成國家的建設計劃,為實現國家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進一步推進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事業而奮鬥。”
“……過去的一年,我們贏得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為了保衛自己祖國,為了保衛國防安全,是不惜一切犧牲的。但同時,中國人民也是愛好和平的。我們透過艱苦的軍事鬥爭,將美帝國主義及聯合國軍趕回了朝鮮半島合理的南北分界線上,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朝鮮戰爭前後歷時將近一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歷時8個月。到一九五一年六月,世界人民和朝鮮南北人民渴望的半島和平實現了。”
“……為了實現國家的總路線,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我們還要進行許多艱巨的工作。我們要改造私營工商業,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在一九五二年,在整個一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領導,首先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鞏固已有的成績,並根據可能和需要,繼續擴充套件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為了配合國家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的需要,我們也必須引導手工業走合作化的道路,以便更有效地發揮手工業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
“為了籌集工業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中央人民政府、國資委決定在一九五二年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動員全國人民以多餘的和可能節約的資金,來支援國家的建設。同時,中央人民政府還將發行面向國外的公債,以爭取到更多的外彙資金,來加速國家的工業化程序。”
新年第一期人民日報上市,如果喜歡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分析官方文稿的人,應該會發現這最後一段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新東西:公債。
國內的經濟建設公債並不稀奇,新中國成立之後就發行過。1949年發行的叫做“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為了醫治戰爭創傷,克服當時的財政經濟困難而發行了1億份,每份等於6斤小米——剛才已經說了,1949年時新中國更習慣用小米當貨幣而不是用人民幣。
該劃重點的是中國要發行面向國外的公債,這在1949年到1951年未發生過。
這當然不是向蘇聯發行公債,當前中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像是“指令貿易”或者記賬式的易貨貿易,一切都是根據中蘇兩國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之間的工作安排來進行的,如果中國想從蘇聯進口更多的物資裝置,也不用發行公債,和蘇聯國家計委談、再不行和斯大林親自談,談不下來你拿著盧布也沒用,談下來了盧布其實也沒用。
因此,國外公債應該是面向蘇東之外的國家的,或者說,中國想從西方國家的銀行或機構那裡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