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借錢,繼續借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十一章,借錢,繼續借錢
元旦之後是春節。1952年2月3日,正月初八,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批外國公債上市了。
說是對外發行的公債,其實訊息是在廣州宣佈的,最初的購買地也是在廣州。2月18日,在經過幾次改頭換面更換馬甲的工作之後,才出現在香港。
這與其說是面向國外的公債,不如說是“外彙公債”,在廣州留駐外國人可購買,中國人也可購買,只要支付的是美元。反正對政府來說都一樣,美元不分它原來的持有者是誰,當然,這批國債主要的購買者應該還是在境外,總計發行2500萬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是拿到香港去賣的。
公債的資訊出現在香港的時候,英國的銀行對中國公債是嗤之以鼻的:
5年期,太長。年利率4,太低。
香港的債券這時候還是以3年期為主,利率4~7,這個5年期的公債利率卻壓在了常見利率的地板線上。
英國銀行嗤之以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中國的國家信用反正外國人是這麼認為的)。第一中國這麼窮,第二中國政府的開支這麼拮據,第三中國剛剛和西方狠狠打完一仗,美國在制裁中國,臺灣島上的國軍在海空封鎖中國大陸,這還怎麼玩。
不過,中國在香港發行的2000萬美元公債在3天之內銷售一空。
以至於第3天的時候,香港的英國銀行、投資機構,原先對中國債券嗤之以鼻的那撥人,紛紛進場搶買,就算他們對中國沒信心,不想長期持有,但也可以轉手嘛,轉手炒一炒就能賺錢。
——這批國家公債的主力購買者是海外華人華僑。
“r卓,泰晤士報評價你們用雙鴨山式土改是為了爭取更大的經濟收益,現在你們如願以償了。算上這次發行的公債,海外資本投資、稅金、捐款和僑彙已經為你們增加了超過5000萬美元的國際硬通貨賬目。”
中央華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此次香港銷售債券的小組長卓炯守口如瓶地用外交辭令回答:“相關的政策決策由黨中央做出,並且充分考慮到了所有的利益方面。”
“r卓,中國這次只在香港發行2000萬美元的公債,這太少了,其實按照中國的人口和經濟規模,足可以發行5000萬美元的公債。”
卓炯從3月1日起就成了香港投資界競相接近巴結的物件,各銀行的高階經理都在和他套近乎。今天這個酒會就是英國的投資人給卓炯開的,為了參加酒會,卓炯還得發電報回香港請示,直到開酒前2小時才收到參會的許可。果然如赴宴之前的預計,這些商人和投資家嫌公債發得少了。
“奧克斯先生,據我所知,我們在去年底已經在香港辦理過一次政府借款了,加上今天這一筆,總計已經是七千萬美元。”卓炯回答奧克斯經理。
“看來,貴國還是希望採取保守的財政政策。”
卓炯:“不,已經很不保守了。而且,奧克斯先生,恕我直言,在香港融資的成本比較高。我們從蘇聯申請的貸款年利率是1,而且還款期長達10至15年。甚至我們還拿到了一部分無息貸款。”
奧克斯:“哦!嗷……這不對,這根本不能直接對比!你們與蘇聯是政府間的直接貸款,這是一種援助,而不是商業投資行為,蘇聯政府恐怕並不想獲取什麼金錢上的回報,他們想要的是鞏固中蘇同盟。”
領勝投資公司的海德爾:“卓先生,蘇聯也在境外發行公債,就在1951年就發行過兩筆,他們都肯接受5甚至6的利率,你們不要對待我們這些投資者太苛刻了。”
奧克斯:“其實本質上,你們中國的這一次投資仍然不是正常的商業投資,你們面向的是南洋的華人華僑,他們有熱誠至極的愛國心,並不在乎自己投資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而蘇聯就沒有這個條件。”
卓炯:“可在場的各位英國……朋友,雖然你們在訴苦利率太低,可仍然包圓了接近700萬美元的債券。”
奧克斯:“呵呵,……那是因為我們不愁下家進貨,還有很多華裔想從證券市場買你們的公債。”
奧克斯說的是實話,這就是這些商人購買中國公債的主要原因。現在還有好多南洋華僑剛剛知道中國政府發行債券的事,可他們就算趕到了香港,香港也不是個很安全的地方,國民黨特務、殘兵敗將滿街亂竄,你要是買阿共的債券,就等於腦門上就貼著“親共”倆字,人身安全是有很大問題的。
就算卓炯在香港只出入證券公司、高階沙龍等等上流場所,在門外接應的他的助手包裡就備有兩支二十響呢。
在香港銷售的國債,有不少香港人和南洋華僑是把這當做給國家“捐錢”的,根本不要求回本。甚至卓炯在交易所外就親眼看見一位香港商人,搶購了1000美元債券,前腳剛出交易所,就一手掏出債券一手掏出打火機,當街把紙質債券燒了,用1000美元的債券點了支雪茄。意思是我就是來捐錢的,5年之後你們也不用償付我這份了。
這可能……也怪抗美援朝打得有點兒快。1950年10月底志願軍入朝參戰,11月這個訊息才公開,公開的時候第一次戰役已經打完、第二次戰役馬上就要打響。12月美軍輸得稀裡嘩啦,再轉到1951年,1月14日中國宣佈降龍十八掌打完收工,停火,談判!
華僑華人想捐錢都來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