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M0,M1和M2(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章,1和2
1951年9月,一五計劃草案透過了中蘇兩國的審核決定執行,中國國資委就成了全國最大的“負翁”。
除此次敲定的15億盧布工業裝置、技術援助外,1950年還有兩次工業援助,從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還有多達9次的蘇聯軍援軍售,其中只有2筆是無償援助,7筆是貸款買的武器。
現在中國向蘇聯舉債總額多達60億盧布,摺合15億美元或者說72億人民幣,債臺高築大概就可以形容現在陳澐的感覺。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是62億元,外債是財政年收入的1.18倍。但是國家的財政收入是人民幣,外貿的時候人家是不認的。算外貿資料的話,1950年中國出口總額是20億人民幣,當年進口了21.3億的貨物。出口賺得的外彙不能全用來還債,還有很多日常維持性的進口,不進口這些商品國內有些東西就沒法運轉,比如大量英法建造的鐵路的維護、火車頭零件。
唉聲嘆氣的陳澐並不知道,這個位面國家欠蘇聯的錢其實沒有原來多。原位面的1951年9月那才是一地雞毛。
這還是要從抗美援朝說起。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第一階段的進攻李奇微保持陣型,地面部隊粘住志願軍且戰且退,同時空軍嚴厲轟炸。志願軍在第一階段戰線向前推進了,卻很少整建制殲滅美軍。在十分勉強的形勢下,彭老總令志願軍繼續發動第二階段進攻,戰線又往前推進了,但仍然沒有整建制殲滅美軍的有生力量,自身的傷亡卻在不斷增大、糧彈儲備見底。
在這時候,李奇微命令第8集團軍範弗裡特集中機動部隊反擊,機械化裝甲化的尖刀從朝鮮半島的西海岸向東海岸中部來了個300公裡大斜插!
然後志願軍從第二輪進攻階段轉換成“戰略轉移階段”。
戰略轉移階段發生了什麼呢?嗯,還是隻說後方發生了什麼吧。
後方是:剛剛入朝還沒打算立即參戰的47軍接到命令立即奔赴一線;從第一次戰役打到第四次戰役血槽空空的19軍、42軍,只休整了半場戰役的時間也被調往前線;軍委還命令沒完成入朝針對性整訓的67軍、68軍、軍、24軍、46軍、16軍、第1軍立即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向東北運動。
這一系列調動是針對朝鮮前線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打算的。好在被範弗裡特“肋下插刀”兜住的志願軍3個軍最終大部分整建制撤了回來;氣勢洶洶全面反擊的美軍之後在鐵原被63軍奮不顧身死纏爛打地拖住,中朝軍隊的戰線這才轉危為安。
1951年9月5日,主席、總理聯名向斯大林致電:“目前我國財政赤字甚大,戰費極巨,請蘇聯政府再增加6億盧布的軍事貸款,望能於1951年底以前全部交付。”
蘇聯有軍事顧問在朝鮮和中國,斯大林當然知道前線發生了什麼事。9月12日,6億盧布的貸款批了。這還沒完,到1951年底中國又借了一筆,總計10億盧布。
現在這兩筆純彌補損耗的軍事貸款,以及1952年和1953年同樣性質的軍事貸款,應該可以省下來了。蘇械化的志願軍在戰爭後期其實就是在用錢砸美軍,比如裝備了喀秋莎,但火箭彈國內1952年自産不了,一發彈=8兩黃金。1952年秋季反擊戰,一整個喀秋莎團半分鐘之內打出去一個齊射,陳賡都沒心情聽炮擊效果,腦子裡全在數錢“8兩8兩8兩……”
……以後就算還有軍事裝備的進口要花錢,那也是建設和增強軍隊用的而不是拿來燒的了。
……
“借錢?還是問帝國主義借錢?我們還得起嗎?”
“不行不行,我不想去廣州,我怕白跑一趟,不,我怕的是沒白跑一趟。我們已經向蘇聯借了幾十億盧布了,現在又要去香港問人家借幾千萬美元?”
外貿部國外貿易司司長林海雲一個勁地在打退堂鼓。借錢的決定是財經委、央行以及外貿部聯合決定的,林海雲反對無效,他就是不想自己被派去幹這個活,他打報告請求外貿部長葉繼壯換個人去借錢。
董必武:“這是組織上的決定,香港的英國銀行有資金,我們有使用資金的需求,並且英國人偷偷去廣州和我們進行過先期接洽了,沒什麼困難的。”
林海雲:“我就是有點拉不下面子,你看,我們下個月才建國2週年,中國人民才站起來兩年,這就又問英國人借錢了。”
葉繼壯拍拍桌子:“喂,林海雲,可不興這麼雙重標準的啊,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抗戰的時候就問日本人借過錢。”
董必武:“還有這事?那就太好了,林司長,你還是有借錢經驗的人那。這個工作非你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