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不,我們現在的工業反哺不了農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五章,不,我們現在的工業反哺不了農業
1951年版)國資委的成立,是1受未來檔案啟發、99由書記處調查實證做出的決定。
公文包裡涉及2021年經濟的檔案有好幾份,其中只有一處出現了“國資委”的字樣,而且也沒有“國資委的機構職責”這樣的基本概念解釋。
根據這一點點資訊,1951年3~4月,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重工業部和輕工業部抽調幹部,組成一個聯合小組前往東北,先是進行了一輪國有資産摸底,在這個基礎上跟蹤企業的運營。
摸底結束後三部門就聯合組成了委員會,第一個成立的是鞍山市國有資産督查管理委員會,第二個成立的是沈陽市國有資産督查管理委員會。
6月份國資委才在北京掛牌成立,所以鞍山和沈陽的這兩個市國資委是先於國家級的國資委成立的。
鞍山市國資委成立後,工作人員開動督查和管理工作,可沒想到工人群眾比國資委工作人員還積極,很多老工人主動向國資委彙報工廠裡哪些地方存在著國有資産的浪費或者使用不當的情況,比如某臺日本時期留下來的很昂貴的機器被閑置了,比如某個生産用了不合適的原料造成了資産的浪費等等。
群眾報告,國資委調查,在工廠開現場會。廠領導、技工、工程師、國資委督察員以及地方幹部多方參與,同堂開會研究,問題解決。
鞍山和沈陽的國資委初期工作如此順利,以至於派往沈陽的工作組産生了“國資委的督察管理工作還是很輕松的嘛”的錯覺。在鞍山和沈陽呆了半個月的陳澐5月份回到北京,沒多久就收到了這兩處地方國資委寫上來的充滿樂觀主義的彙報。
陳澐和中央書記處都很無奈,不得不鄭重其事地回信,讓他們不要“輕敵”,你們現在是在淺水區,要準備好向深水區前進的準備。
東北是老解放區,老工業區,而且工廠、企業建立運轉的時間比解放日期更長,老東北的幹部素質高、工人群眾素質也高。向全國各地推廣和擴充套件國有資産管理體系,那就不一定了。不說別的,1949年和1950年,上海地區的工商企業頗有一批人不信共産黨的幹部和果黨幹部有什麼區別,小黃魚他們一級一級地送,敢一直送到陳市長的辦公室。
……
1951年7~8月的國家計委、國資委領導訪蘇,基本確定下了幾個事情:
1、一五計劃的起始從1952年1月開始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完全版計劃的編制在1951年1月可能還沒收尾,但鑒於現有工業企業的核查已經完成,建設可以先期開始,只是在一些計劃不確定的地方預留調整空間。
2、蘇聯援助的工業設施以按期投産後工業産值年遞增20為目標,但一五計劃的總目標只寫工業産值年增長率15,即一五計劃結束後工業産值翻倍。
3、中國國家計委和國資委這種機構設定方式,蘇聯國家計委表示——就這樣吧。畢竟中國同志也說了,他們窮嘛,每個盧布都不想浪費。
4、蘇聯提供的援助只有極少部分是無償援助,其餘以無息貸款或低息貸款的方式提供,還款期限,在1950年2月第一次援助草案的談判時,蘇聯方面中主動說原則上10年,如果有困難你們放寬到15年也可以。中方直接選擇10年還款,1951年7月的細化談判,中方改變主意,改成部分專案10年還清、部分15年還清。
由於放寬了還款時間,中方重新計算了還款能力,又增加了一點點貸款額度。國家重點工程是不再增加了,但增加了21個稍小一點的蘇聯援助專案。
這就意味著最晚發放的一五貸款1956年初到位)如果選擇最長還款期限15年),最後一筆還款是在1971年付清的。蘇聯同志:行吧,也隨便你們……
大毛就是這樣,在錢的方面一向不修邊幅。如果你給他挑《聯共布)簡明歷史》的毛病,哪怕是一個小bug他都跟你急,但在對外援助方面,如果雙方關系沒問題,又會變得很慷慨。印度還不上貸款成為老賴不是到俄羅斯時代,而是在60年代就出現過的。
但這些錢畢竟是貸款,最終還是要還的。
拿什麼還?一五計劃生産出來的榴彈炮再賣回蘇聯去?不行。
……
“我們為了償付貸款,也就是蘇聯向我們提供的裝置和技術援助,首先要向蘇聯出口的是礦業産品。一五期間的計劃是提供鎢精礦16萬噸、鉬精礦萬噸、橡膠9萬噸。我們國內現在還冶煉不了鎢,所以只能直接賣礦。橡膠是我們從南洋購買再轉售給蘇聯的,這個還好,我們轉手的這個過程還能賺上10的利潤。”
陳澐又回到了錢的事情,“但是礦和金屬的出口,遠遠不夠一五計劃當中我們引進裝置、技術的錢。”
葉繼壯:“所以又回到農業上頭來了。我這個外貿部,看來還是農業出口部,或者農礦出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