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澐:“是啊,中國是個農業國,工業化的投資不能不從農業上打主意,不得已的辦法。”

1951年的中國是農業國,但既不是農業大國也不是農業強國。其實自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農業是越來越拉垮:人口照常增加而耕地不再增加,甚至由於清末和民國的戰亂,反而有不少耕地拋荒、水利設施損毀廢棄。到最後吃飯都成了常態化的問題。

建國之後,隨著土改、全國進入和平時期,農業生産迅速恢複,但離吃飽飯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需要想方設法出口農産品:水果、茶葉和各種小土産當然是出口的上佳選擇,除此之外豬肉、花生也得適當節減國內消費,以滿足出口需要,國內少吃一點。

出口茶葉等土特産看起來不搶群眾的飯碗,可既然它們好賣、利潤高,國家理所當然就會組織地形土壤合適的區域多種植經濟作物,少種或者不種糧食——這其實還是搶飯吃了。在前30年,一些全區域普種經濟作物的地方,農民其實是領糧票吃商品糧的,因為整村、整鎮的土地都不種糧食。

葉繼壯:“出口農産品勢必就要減少國內農産品的消費,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或者是暫時減少可以減少的消費,以便完成國家工業化;或者是盡其所有在國內消費掉,因而無法建設工業,或者使得國內的工業建設進展緩慢。我們已經選擇了前一種。只有工業基礎建立以後,我們可以用工業反哺農業,那時候農村、農民的負擔才有希望減小。”

陳澐:“不,現在咱們搞的絕大部分工業專案反哺不了農業。”

葉繼壯:……

……

在財經委的會議上陳澐這句話就像一勺涼水劈頭蓋臉澆下來。可這句話是大實話。

大家想象的工業反哺農業是:透過一五計劃、二五計劃,一套工業體系建立了,農業和農村應該可以從工業受益了:城市為農村供應化肥和農藥,農田産量更高,農民收入增加了;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完成,農産品可以運輸到更遠的地方;城市生産出琳琅滿目的輕工業小商品輸送給農村,農民用新增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農業機械逐漸普及,自動化機器耕作節省了大量勞動力,允許更多的人口從農業轉向城市工業,城市規模擴大生産力更快增長,又反過來繼續對農村提供更大的支援和反哺……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一五計劃蘇聯援助下建立的工業體系其實應該叫做一套軍事工業體系。更遠一點,一五之後的二五計劃,可能還是建設軍事工業體系。一五機關槍大炮飛機,二五坦克軍艦潛艇。

國家重點關照的大專案基本都是為軍事工業準備的,從煤炭豎井開始就有明確的目的性,最終産品就是軍事裝備。

合成氨專案是引進了,可生産的每一滴氨水都奔著生産tnt去了,對農業的反哺大概只剩煤礦——煤炭煉焦時有氨水這個副産物,所以煤礦焦化廠方圓10公裡的農村,作物都長得特別茁壯,農民可以用桶從廠裡裝氨水來施肥嘛。但這些地方也是最早一批超前享受工業汙染待遇的耕地,煉焦氣裡包含的奇奇怪怪的物質多了,通到水裡之後除了氨氣,還有許多東西也一起溶在水裡了。

152毫米榴彈炮怎麼反哺農業,用大炮去國外搶糧食?

……做這個工作大炮可能還不太夠,來點航母和原子彈或許行。

所以陳澐剛才說絕大部分的一五重點工程反哺不了農業。但是軍事工業不建立又不行,你搶不了外國的糧食,還得護住自己的糧食,護住960萬平方公裡的家園呢。

只是在第二次訪問蘇聯、國資委與蘇聯國家計委重新核算之後,中國又多出了一些“貸款額度”,用這些錢又多引進了21個專案。

黃泛區治理用了7個專案。黃泛區現在就在治理,地方政府組織農民用鋤頭鐵鍬挖溝,慢慢恢複水系、治理鹽堿地。7個專案分佈在黃泛區4省,用現代工程機械高效施工,加速黃泛區治理的進度。這些地區1937年以前是農業區,有的還比較富足,現在卻是三天兩頭要吃救濟糧的地區。

東北黑土地開發新增了4個專案。在北大荒建立現代化的農場,多生産點水稻和大豆。國家層面上這其實是這麼考慮的,現代化的農場農産品淨輸出比率高,能為城市或者為出口供應出更多的農産品。

其他的專案則是輕工業生産專案,現在書記處還是無法想象未來中國是如何把小商品傾銷全世界的,但無論是出於出口創彙還是國內商品流通回籠貨幣的目的,輕工業都有很大的價值。

“怎麼大家都蔫了,是因為想通了嗎?”

會場的氣氛有點沉重,陳澐說話了。

“10年,10年的期限。當重工業體系建立後,工業裝備的進口可以減少,前提是我們不走錯路,按時、高質量地、快速地、儉省地把這些重工業專案落定。這樣二五之後,農村的負擔會減輕。我只能說減輕。之後呢,工業反哺農業、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這件工作最終是一定要做的,而且也是緊迫的,希望大家明白這件事的緊迫性,明白自己肩上挑的是什麼樣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