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章,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
莫斯科。
李富春、高山率領的中國工業發展代表團從北京出發,飛機經停三次之後終於抵達莫斯科機場。
自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以來,中蘇之間的各種高層訪問就很頻繁。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中蘇代表團互訪的頻率又上了一個臺階。比如光是蘇聯總參謀部,從1950年8月到1950年12月就先後派出過3批參謀和軍事顧問前往北京,然後再從北京轉至東北訓練、配合志願軍)或華東幫助建立東南地區防空體系)。
李富春此次前往蘇聯,主要是商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的第二版修改事宜。
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時間1952年1月至1956年12月,在1952年1月之前,國內要完成所有的現存工業設施的修複恢複工作。不過還好,修複恢複工作的進度沒問題,從1949年到1951年,國家一直在努力把內戰中毀損的工廠、電站、鐵路公路、碼頭、船舶等等設施恢複過來,現在絕大部分工業企業已經恢複生産。
五年計劃的執行離不開蘇聯,根據1950年和1951年中蘇兩國高層之間的協議,蘇聯將在1952~1956年援建91個國家級重點工程,加上1950年的12個、1951年的21個,到1956年蘇聯總計援建124個重點工業專案,以及200多項不是重點工程但也有蘇聯的資金、技術幫助的工業專案。
由於蘇聯深深介入了一五的建設,因此一五計劃的制定也離不開蘇聯。那麼多援建專案都要與蘇聯協調:按照蘇聯的生産計劃,供應中國專案的機器裝置什麼時候能交付;前往中國傳授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能否按期出發;中國新工廠需要的一部分進口工業原料、半成品,蘇聯國家計委能按期調撥物資、供應和發貨嗎,等等。
“一五計劃你們的建設目標是:具備大口徑火炮及炮彈的生産能力;可生産卡車的汽車廠,坦克廠一五暫還不能考慮,這是二五才做的事;可生産噴氣式戰鬥機的飛機廠,但發動機尚需進口;可生産魚雷艇和炮艇,但可利用蘇聯零件組裝數艘護衛艦。”
蘇聯國家計委主席馬克西姆薩布羅夫是用“倒推”的方式確定一五計劃中國應該能夠生産什麼終端産品,再往産業鏈的基礎層推。
從這些建設目標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就是軍事工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抗美援朝而讓蘇聯以及斯大林改變了印象:
中國人,能打。只用繳獲和接收的武器就能大量殲滅美軍,把戰線從中朝邊境推回三八線,斯大林現在認為中國的價值很高,值得進一步加強。
是直接向中國出售武器還是援建中國一套軍事工業系統?當然選擇後者。中國的人力資源豐富得不成樣子,就算中國軍隊的武器是照價從蘇聯購買的,蘇聯的軍事工業可能也供應不起中國軍隊的裝備。不但中國買不起這麼多進口武器,這時候蘇聯也不會“軍火利潤定點反補軍事工業從而加速擴大軍工産能”的玩法,一切工業利潤都交由國家計委統籌規劃。
李富春:“過去一年,我們一邊恢複生産一邊進行統計,現在已經把國內遺留的工業裝置的産能摸清楚了,這是總表。”
薩布羅夫:“這個速度很快。……那麼我們是這樣決定的:首先是能源生産,根據你們現在的産能和計劃中的缺口,你們需要新建11個現代化的煤礦,其生産的煤炭供應4個新建的煉焦廠和8個熱電站。4個煉焦廠對應的是2個新建的鋼鐵企業和1個舊鋼鐵企業的焦炭保障;8個熱電廠是為工業城市提供電力保障的……”
“當然,煤炭只是能源的一部分。還有石油,它既是能源也是工業原料。一五在茂名建設一個頁巖油煉化廠、擴充玉門油田的産能和玉門油礦的煉化能力……”
李富春:“薩布羅夫主席,頁巖礦煉油的成本很高,能耗也很高,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蘇聯增加石油鑽探裝置和勘探裝置的提供量,在中國各地區廣泛地開始油田探尋工作。”
薩布羅夫:“油田?你們有嗎?”
李富春:“我們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不應該一點油都沒有的。”
薩布羅夫搖搖頭。他是聽說過中國的“貧油國”體質的,只是他不是石油地質專家,從別處聽來的這單單一句話就不要作為論據去和中國同志爭了。
“達瓦裡希李,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石油。不過,在工業建設全面啟動之後,你們對石油的需求量會上漲得非常快。現有的小油田和頁巖油煉化能力還是要提高的。”
李富春同意了這個雙方妥協後的方案。
李富春說出上面的話,是因為代表團離京前往莫斯科之前,陳澐非常鄭重地而且用很肯定的語氣告訴他:國內的地質學家認為中國並不是一個貧油國,所以應該請求蘇聯額外增加一個援助專案,在國內建設一支較強的石油勘探隊伍,尋找大油田。
陳澐這麼說,當然是看到了《2021統計公報》上面的資料:2021年的中國自己生産了1.9億噸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