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搬家

“張紹群兒子:”“我們十裡坪要遷移了。”這封寄往北京578541部隊的信箱,張紹群收到了父親寫來的信。張紹群上次回家是兩年多之前了,1965年4月。不過此後家裡會一兩個月來一封信,介紹村裡現在的情況,說說家裡的情況。“十裡坪村全村935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部移民到廣東,是在東莞。”“以後我們村的人就不是衡陽人了,都是東莞人了。”“前年你回來探親之後,縣裡就來人瞭解情況了,再後來,省裡也發檔案了,說的就是村子阻止人外出打工這件事,不對。本來我們就知道這不對,說過村幹部,可村幹部不聽。”“再後來,十裡坪村就不阻攔老百姓外出打工了。不過還是很難,其他村子的人早幾年前就很多去市裡縣裡打工,有的還去了廣東,熟門熟路,有熟人照應我們65年才允許出村,找工作門路肯定就沒

鄰村的多。

“後來縣裡的幹部說,你們十裡坪以前沒搞好,現在弄得大家出去打工出得慢,工作也不好,既然這樣,山區整村移民的名額,就優先給十裡坪吧。”“66年我們村去廣東打工的都去了東莞,說是我們那幾個人在東莞做得還不錯,後來雙選的時候就這麼定了,東莞人知道了有個十裡坪村,這村的人會做事,十裡坪村知道了廣東有個東莞,城市還

行。”

“這是67年1月訂下來的。”“移民嗎,就是全村搬家。九百多人,一百多家,可不得忙活一陣子。忙到現在。”“戶口是人人都有。還沒搬去廣東呢,先把戶口本給我們發下來了,糧本也發下來了。但是糧本是從10月1日開始有效的。”“村裡不少人都高興壞了,以後也吃上國家糧了。”

“我倒不是特別高興。糧本的糧食也不是送的,那也要三毛一斤呢。10斤就是3塊錢。你不掙錢那可就只有一個月10塊的低保了。”“還有比我更不高興的,覺得以前糧食是自已種的,現在要花錢買了,沒錢了怎麼辦。不過這種特別不高興的人大家也不愛搭理他。”“東莞那邊安排的待遇是,每戶人家,每對年齡在50歲以歲下的夫妻,其中至少要有一個人獲得正式工工作。這是國家制定的最底線要求。實際上全村300多對夫妻,其中255對是50歲以下的,全村

一共拿到了440個正式工工作。

“沒有正式工工作的,在東莞就隨便做點什麼事。擺攤可以,開路邊館子可以,做環衛掃大街也可以。”“你爹我過六十歲了,不過還是想試試開路邊館子,我辣子炒臘肉做得還可以,弄個蓋飯,廣東人肯定愛吃。就是一定得用咱十裡坪自己種的辣椒,那個才夠辣味。”“大孫子張小新小學5年級,成績不太好,才在班裡排第三第四名,沒拿過第一名。”“不過聽說現在不管成績好不好,全都得上完三年初中,第三第四名也還行了。”“就是不知道東莞的中學好不好。”

張父絮絮叻叻寫了兩頁紙,把信寄了出去,從此之後,張家再也不會使用“十裡坪”這個地址了,新的地方是東莞.…東莞什麼區?什麼街道?一下子又記不起來了,得到了那裡才知道。搬家是個大工程,不是說政策、手續、七七八八的登記程式,就是說搬家本身。為山區遷移工程的搬家準備的運力是每戶人家一輛解放牌卡車,戶口人數超過8人的兩輛。這一般來說是夠用的,但有戀物癖捨不得家裡壇壇罐罐的可能另外說了。比如十裡坪就有人想把自己家院子裡的橘子樹挖起來帶走的。“這樹是我家的呀?有什麼問題嗎?”“帶走,當然得帶走了,才種了兩年,還能長很多年呢!以後我家吃橘子就指望這棵樹了!”

叮叮折騰一番,張父把東西都搬上了卡車,卡車再把這些家用物品拉到火車站,為十裡坪搬家還特地準備了一列火車一一火車不在通常的站臺,而在無論你磨嘰多久都不會影響列車執行的貨運車道。

列車啟動,一點一點加速,窗外的樹倒著向後退。在列車上,滿是人們窮盡各種想象力都無法想象完全的家用物品。在客運車廂,第一次出遠門興奮莫名的小孩、對往後生活既充滿憧憬又充滿擔憂的成年人、依戀故土捨不得離去而憂傷的老人,一齊注視著窗外。“我們是十裡坪村的!“我知道你們是十裡坪村的,你們這一列火車都是嘛。出站物品報一下。”領頭的是十裡坪村支書,在村支書後面的就是張父和張紹山這一家子。老張記性好,全村人哪家出發時都帶了什麼大件物品他能記得個七七八八,不用小本子就能說出來是誰家的,所以他就負責在列車停站、往下搬東西的時候在一旁監管。村支書與東莞當地的“地接”組交涉,“首先,我們要把十裡坪的公家物品搬下來,運走。”“這是村公所裡的東西。”“村公所,以後的街道辦。好。”地接掌出一張寫看街道辦的紙條,啪地一下貼在一輛卡車的側門。村支書:“公家物品,有三車。”地接再掌出2張紙條,啪啪,給第二和第三輛卡車貼上,對司機說:“你們,三輛車待會兒一起走,都停在街道辦那兒。”貼著貨車車車皮的卡車開裝貨。村公所裡的東西,桌子椅子,這是肯定有的。辦公用。書櫃也有兩個,所以,書自然也有。“這是什麼?你們把這也帶來了?”地接指著五大捆舊報紙。村支書:“是呀。”地接:“…還不如在湖南賣了廢紙呢。”“也是公家的東西,怎麼能隨便賣。”地接翻翻白眼,“搬上去。”

接著從車皮裡搬出來的是木箱子,好多個木箱子。雖然這些箱子都不太大,可個個都很沉,兩個壯漢都得“一二三,嗨!”才能抬下車皮。地接:“這是什麼?”壯漢撬開第一個箱子,一排黑乎乎油亮亮的中正式。村支書:“我們民兵連的武器。”地接神情沒什麼變化,接待這種整村移民他又不是第一次了。他抬眼瞅瞅火車車皮:“多少支?”“中正式七十一支,我知道,這您得清點,我們搬下來就都把箱子開啟,您隨便點數。”地接:“是79的還是762的?”“762的,都是改過槍管的。”地接把手裡的小本子翻到槍械彈藥那幾頁,身邊另兩個地接上去數槍。“我們這個地方不保障79彈藥,如果是79口徑的,那就不能用了。這也是762口徑的?”村支書:“是,改過了,都改過了!”地接:“好吧,把重機槍搬下來吧。”三個壯漢嗨呀嗨呀地把一挺民24馬克沁從車皮裡搬了下來。之後三個壯漢又跳上車皮,再下來的時候一人肩膀上一挺捷克式輕機槍。一看就知道這肯定是改過口徑的,彈匣都是56沖的那種彎彈厘。地接:“手槍。”村支書:“啊,手槍也要登記?”“那當然了,手槍的監管可比長槍嚴,你不會是,瑞在身上了吧。”村支書低頭,從腰上拔出來一支盒子炮,“我這就是,擔心路上有盜賊嘛。湖南到廣東這麼遠。”地接:“你們是東莞城裡人了,以後民兵訓練不能隨便找個空地就開槍,訓練要在城北的民兵訓練中心,不管打不打實彈,帶槍出去就得去那裡。”

十裡坪村的新家一一十裡街。可能幾十年之後,這裡的居民會漸漸忘記,然後小青年會疑惑為什麼這裡叫十裡街一一這街既沒有10裡長,也沒發現離哪個地標性建築剛好是10裡。九百多個村民、132戶,也不少人了,但細算起來也不算多。一棟赫魯曉夫樓其實不是預制板建築,而是紮鋼筋灌水泥的常規建築法)8個單元,每個單元6層12戶,這就96套住房了。當然,不少家庭人口較多,這種一戶要分兩套房,但總之,兩棟赫魯曉夫樓,裝十裡坪全村人口是沒問題的。實際上十裡街不只是容納了十裡坪村,而是有5個村的三千多人,只是十裡坪村在這條街的人數最多而已。給村民當家的除了小戶型的赫魯曉夫樓,單身未婚但又分家過的還可以住筒子樓一一單間,但是樓房!一一這其實是用來做應急的,如果建的樓趕不上現實中的移民人數,超標了,筒子樓可以作為緩沖,安排下超標的移民。除了住宅樓,還有臨街鋪面。住宅是給132戶人免費提供的,臨街鋪面則不一定。以前在農村時就做小買賣的可以免費領一間,其他的要想使用,要租。“老張!紹山去哪了?”張夫一時搞不清楚聲音從哪傳來的,想了一會才明白,是從樓下。他開啟二樓陽臺看下去,是老鄰居黃伯在下面喊他。“張紹山,他去城裡買鍋了。晚上來我家吃飯麼?我家殺了只雞。”張家從十裡坪帶了5只雞,要來東莞繼續養,可是其中有一隻似乎思鄉情切,眼看就要鬱郁而終了,張父只好先把它給殺了。黃伯:“不了!就是我家的橘子樹,我找了個地方可以種樹的,紹山要是回來了,幫忙一起去刨坑!”張父:“你那樹葉子都快掉光了,還種得活嗎?扔了吧扔了吧!”“說不定能種活呢,根我都包得很好的。哎,管他呢,先種上再說。這兒水土還挺好,我看可以種活。”張父拿起鋤頭,從二樓下去,和黃伯繞到樓的後面,在這裡有稀稀拉拉的幾棵樹,樹之間的空隙果然可以種下兩顆柑橘“興國他說他在東莞就是當建築工的,蓋樓的,你們說,咱們住的樓會不會就是他蓋的?”兩個老伯一邊揮鋤挖坑,一邊你一句我一句地閑聊。

黃伯:“哪知道呢。但如果咱們的樓就是他蓋的,這蓋得也太差了。”張父:“哪差了?”“牆太薄了。”“你以為這樓的牆是我們村裡的土磚呀?”張父回道,“這是鋼筋水泥樓,樓的牆也結實得很!”黃伯:“老張,你說,樓房是不是沒有地?”“什麼沒有地?”黃伯:“比如說,你在二樓,我在五樓,咱們腳下是樓下啊,會不會,只有1樓的房子是有地的,23456樓就只有那個盒子,沒有地?”“你不會自己回家看房産證嗎?哎,算了,我知道你文化不高,“張父說,“樓房的土地産權呢,是全樓層均分的,比如咱們是6層樓,那下面的地,就是從1樓往上,六家人均分,每家人佔六分之一,

不是說1樓有房子也有地,樓上的只有房沒有地,懂了沒有?

“可我還是覺得,住在樓上怪不踏實的。”“那要不,你和1樓的那誰家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