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糧票是一種信仰
章節報錯
第六十七章,糧票是一種信仰
“在1953和1954年,你們曾考慮過發行副食品和工業品票證?謝天謝地,最後還是沒有。”喬安羅賓森在她的《經濟增長理論文集》中選入了2篇研究中國經濟的文章,現在正在寫的書是《社會研究導論》,其中包含中國篇、蘇聯篇,因此她有很多問題要透過在中國考察或者提問來了提問當然是在中央經濟政策研究室,和羅賓森一起研討問題的是卓炯。“53和54年,那時候我還在廣東工作。副食品和工業品票證是一些省份提出這個建議的,但在中央那裡被否決了。是某一些省
解。份,不是全部。”
喬安羅賓森:“可能,是一些物資比較匱乏的省份?”卓炯:“也不完全是。最窮的那幾個省份沒有對此發出什麼聲音,認為有必要實施這些票證的是一些經濟發展中等偏下但又沒到倒數的省份。他們當中,有的區域經濟一方面是城市發展的速度較快,
另一方面,農業卻沒有為城市供應足夠的食品;有的省份則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得不錯,農村和小城鎮有錢了,導致了這個區域的輕工業品,尤其是紡織品和腳踏車十分緊俏。
“那看來,是有一些省份建議中央發行副食品票證,有一些省份建議中央發行工業票證。”卓炯:“最後,中央一個都沒有答應。”羅賓森現在意識到之前被她放在一起定義為彌賽亞狀態”的中國和朝鮮,其實不太一樣。50年代中期的這段爭論期,現在被中國的經濟學界稱之為“供需危機”,它最後是以生産力提上去,趕上區域總工資水平而告結束。比如向中央提交八幹字長文建議實施“肉票“的湖北,當時確實城市供給有些困難。武鋼建設工程一下子增添近10方産業工人,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工地上還有上方名工人在那裡勞動,還有武漢的“中國
紡織業第三都”工程..武漢因水運陸運交叉、地形便利而急速發展擴張,買肉難、買菜難成了成困擾武漢市民的大問題。
湖北市委、武漢市就寫了一個長長的建議,說菜就算了,至少得把肉類給納入票證行列,既然錢多肉少,大家勻一勻,讓每家每個月都能買到一點,別搞得菜市場的肉鋪子前跟打架一樣。建議書發到中央,李富春下個星期就坐著火車來武漢了。李富春對湖北和武漢的幹部說:“武鋼工程,大橋工程,棉紡工程,紡機工程,成衣産業鏈工程,湖北電網工程,市政工程,你們現在
是不是覺得工程太多了?你們想錯了,其實武漢還缺一個工程沒有上馬。
幹部們:“啊?”
李富春:“缺一個菜籃子工程。”
這就是武漢怎麼解決買菜難的過程。再後來,就是武漢的幹部到各城市宣講自己的成功經驗了:《我們武漢是怎麼搞好菜籃子工程的》城市副食品供應緊張的原因並不在總體需求不足,而是區域性短缺。區域性短缺的原因是交通。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種菜比種地賺得多,可如果菜種出來了,賣不到城裡去,那就白種了。如果出了城市,旁邊的農村既沒有公路也沒有汽車,那麼為城市供應肉和菜的就只有城市周圍10公裡的農村。城市大了,這個10公裡的圈圈就無法為城市供應的菜。如果解決了交通問題,30或者40公裡半徑內的農村都能向城市賣菜,問題就能得到很大緩解。當然還有一些情況,那就是這個城市周圍的農村實在不行,可能出了城就是茫範群山,或者出了城就是茫茫戈壁沙漠。此時需要做的是:1、加大投資,比如開墾梯田、興修水利、滴灌、大棚等等,讓周圍不可耕種的地變成可以種菜的地區。2、別特麼的在這兒規劃那麼大的城市了。
喬安羅賓森:“那麼現在就剩下票證經濟的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的堡壘:糧票。我聽到一種說法是,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在,糧票就還會存在。”“呵呵呵..卓炯無奈地笑道,“這一定不是中央的想法,不是中央傳出去的說法。”喬安羅賓森:“中國很早就讓人均糧食達到了300公斤的熱量攝入警戒線,所謂的溫飽戰略,是讓全體國民都達到溫飽,其實溫飽戰略的最後幾年你們解決的是最窮的那一部分人的吃飯問題,也就是
讓百分比從99到99.9的最後一步。.….而現在你們的人均糧食在400公斤左右,但糧票制度卻巍然不動。這是為什麼?
卓炯:“在人大和政協,關於糧票、城鎮糧食供給制度的必要性每年也都在討論,但到目前為止,代表們還是多數支援繼續維持糧票制度。如果說其中的原因,那應該是因為歷史記憶。我們中國人曾經因為沒有糧食,餓死過很多人。最近的一次大饑荒就發生在二十年前,中原地區,也就是中國的農業主産區,餓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喬安羅賓森:“可以理解中國人的歷史記憶,這使得在中國人眼裡糧食有特殊的含義,就像是一種信仰。不過,國家供給系統的糧食價格鎖定在0.5元一斤,這讓中國的整個食品供應市場的價格體系是扭曲的,因為這存在一個論點。在進行規模化養殖生産肉類的時候,飼料價格是肉類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飼料當中有的本身就是粗糧,比如玉米,其他的比如大豆,其價格指數也與糧食是
強相關的關系。”
炯:“這就是為什麼剛才我說永久施行糧票制度不是中央的想法。”喬安羅賓森:“那麼你們打算用什麼方法,逐漸扭轉因為歷史上大饑荒的沉痛記憶而導致的對糧票制度的依賴性呢?”卓炯:“現在來看,只能依靠時間了。”
現在國家統購糧食付給農民的錢是毛到3毛5一斤,這肯定是虧本運營的。運輸倉儲加工損耗等等環節都要付出成本。國家計算過,在城市中出售的國家供給糧每斤的成本高達0.7元。
而城市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自由市場上農民自己出售的議價糧大約是5毛1斤。為啥國家的糧食系統各環節的成本這麼高,比農民開著三蹦子進城賣糧還高?當然高了,比如,糧票的印刷、發行和分配費用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1966年的”十大上,對糧票制度也進行了討論,也就是會議上代表們提出了糧食因為歷史記憶而在中國具有特殊含義的觀點。要先讓糧食永遠不再成為決定人的生死的生存性物資,才能談廢除糧票
制度的問題。這個時間大約一一還需要10年。
會議上代表們大致認為,1976年是下限,1979年是上限,也就是最遲在建國30年的時候,廢除糧票的時機應該會成熟。對於中國現在的發展狀態,有一個比喻是“雁形”。把中國所有省份比喻成一群天雁的話,那就是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在陣型的最前列,落後地區在最後面。前頭的天雁帶隊尾的天雁一起飛,但前頭後頭的天雁都在向前運動。“雁形”佇列不只用來形容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也用來形容中國的産業情況。早在5年前,國內國外關注經濟的人就發現,中國的各行業發展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工業行業先進,有的工業行業落
後,而農業整體上來說比較落後。
5年過去,農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這是解決全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一些以前落後的工業也在進步。而“帶頭“的天雁也在進步。5年前在全世界範圍內暢通無阻的中國産品,現在競爭力更強了。在1967年,消費電子行業還能有歐洲和日本的企業和中國叫板,而電子産業中高階的一一計算機行業,美國的抵抗反而不如索尼松下給力。在美國本土那是靠著律師團和國會的國家安全法規硬給自
已劃出一點自留地,在美國之外的地區,中國計算機和相關的半導體産品幾乎佔據了70的市場。
在高新技術場頻領域,最新的一次打擊來自於航天領域。
1967年8月8日,長徵3號運載火箭將第一枚風雲4號氣象衛星發射上天。經過兩星期的調整軌道、調整姿態、測試,8月22日,風雲4號發回了第一組氣象照片。這組氣象照片意義非同小可,它不但是風雲4號效能是否過關的硬性考試,還決定了中國出口的第一枚氣象衛星一一歐洲風雲”的訂單。定位在東8區赤道上空的風雲4號第一次測試發揮了650張照片,從地域上覆蓋了中國本土、南海、中南半島,一直覆蓋到馬來西亞和印尼從時間上,風雲4號曾在1小時之內拍攝了兩次全黃河流域的氣象雲圖,時間間隔1小時,每一輪拍攝向地面傳送45張照片。這就是地球同步軌道上的氣象衛星的優勢。如果是在低軌道執行的氣象衛星,由於有重訪週期的限制,一枚不可能在1小時之內給同一個地點拍攝兩組照片。即使發射4~6枚同型衛星組成星座,也只能做到在4~8小時內給同一個地點拍兩次,而且,兩次拍攝時衛星拍攝地面的角度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第一套圖是左斜35度,第二套圖是右斜20度“衛星的照片質量,明顯優於美國的tiros10。這不用我多說,甚至我們普通人用肉眼對比就能看出來。”歐共體空間研究組織得到了這650張照片,他們也拿到了美國的tir0s8、9、10號氣象衛星的照片。中國的氣象衛星在3方多公裡的高度拍攝地面以及近地面的雲層,結果竟然比tiros10的照片還清晰,用專業分析的話說就是“中國衛片的有效資訊量比tiros10高出20”,因此,誰優誰劣已經不言
而喻了。
tir0s8、9、10號組成的星座對同一片地區拍攝的照片最短週期是6小時,中國衛星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2小時,極端情況下可以縮短到1小時。1小時一般是某地發生了破壞力極大的極端天氣,比如臺風、颶風、龍卷風之類,要更嚴密地監控這一帶的氣象,就採用1小時拍一輪的模式)歐洲運載火箭發展組織edo)自己的運載火箭呢?歐羅巴現在還不能用,英國說要散夥,歐洲空間組織自己研製的200公斤的同步衛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上天。現在歐洲是沒啥想法了,這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討論,選擇中國衛星,是歐洲唯一正確的選擇。“歐共體、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雙方空間技術和衛星合作的協議。”“歐洲經濟共同體將向中國訂購一枚&09;號同步氣象衛星,並命名為歐洲風雲&039;衛星。”“歐洲風雲衛星的各主要器件、主要技術指標應與&09;號相同。在歐洲風雲&039;衛星的地面效能測試環節,歐共體空間組織可對衛星進行地面測試,以驗證其效能。”“歐洲風雲&039;衛星的發射由中國航天選擇適當的運載火箭完成。”“歐洲風雲&039;衛星的地面站建設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由於涉及到中國星地通訊系統的核心技術,地面站的核心運營和操作人員將由中國派出。”“歐洲風雲衛星造價850萬美元。衛星的發射費用為1050萬美元。衛星地面站的建設及前10年的運營費用為140萬美元。此一攬子價格納入保險範疇,由歐共體投保、巴黎賽克斯保險公司承保。”
“衛星發射的時間不晚於1968年8月1日,衛星經過除錯投入正式運營的時間不晚於196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