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亞特集團丟擲王炸

眾籌融資發射衛星,其實就是購買衛星,航天産業的第一種商業化模式。如果能融資成功,那就意味看中國在把衛星送上太空之前,衛星的火箭的製造成本、發射成本都可以收回來,而且賺上一筆。當然這顆衛星入軌之後就交付給歐共體,它拍攝下來的氣象資料在歐共體內部是任意使用的。就是“一次性賺錢”還是“慢慢收錢的區別。對,衛星這件事現在歐洲是由歐共體出面來與中國談了。國際金槍魚委員先自告奮勇牽線找各種有錢的組織洽談融資,但很快就有國家參與進來,然後就成了歐共體與中國的商業衛星發射洽談。歐共體現在有航天機構,歐洲運載火箭發展組織edo),現在的歐洲空間局esa)的前身之一。歐共體國家現在也有能發射衛星的,法國。法國在1965年11月用自己的鑽石a火箭發射了“阿斯特裡克斯”衛星。但“阿斯特裡克斯”只有42公斤,沒什麼實際功能。鑽石a火箭也不行,全重只有18噸,就是為發射幾十公斤的實驗性衛星“訂制”的,但凡要發射有點實際功能的人造衛星,就得新設計一種大點兒的運載火箭,比如1964年e提出研製的”歐羅巴”火

前。

因此在1966年,世界四個半航天國家裡,真正的具有成體系的航天工業的國家其實是美、蘇、中這三個。法國只能往天上打小鐵球。英國1962年製造了一枚衛星,但沒有運載火箭,只能由美國火箭代送上太空,所以他是那半個航天國家。中國十分樂意與歐共體在航天領域展開合作,這首先是能擴大國內航天工業的産業盈利點,這樣除了為國民經濟和科學發展服務,還能賣衛星資料,還能直接賣衛星。其次,中國要讓歐洲乃至世界

其他國家都算清楚這樣一筆賬:

“買衛星又省事又便宜,比自己苦哈哈地攀科技樹劃算多啦!”

現在歐洲想搞航天就是苦哈哈,一點都沒形容錯。剛才說過的”歐羅巴”運載火箭就是正在讓歐洲痛苦。這火箭說大也沒多大,英國拿出了他們的“藍色條紋”中程導彈,法國人負責把它放大到大概100噸,能將0.7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或者把200多

公斤的載荷送到同步軌道。

1966年4月,月“歐羅巴”專案的預計總投入已從最初的7000萬英鎊增加到1.5億英。歐共體苦不堪言,這時候,66年6月,英國人突然跳出來給了大家一個驚喜英國人說歐羅巴專案我不幹了,我退出。除非總專案裡面英國的出資降低到10,但是火箭研製完成後我享有20的發射次數佔有權。.….喂,歐羅巴火箭就是拿你家的藍色條紋導彈改出來的啊,你退出了還怎麼玩?實際上是英國和美國簽訂了特殊條約,以後美國可以常態化地代英國發射衛星,英國就覺得不用再給歐羅巴專案出份子錢了。歐洲此後又數次被英美戲耍,直到1973年,怒發沖冠的歐共體終於決定集所有歐洲大陸國家之力搞大火箭,這就是後來的”阿裡亞娜”系列運載火箭。)總之,英國威脅說要退隊,這是歐共體與中國能坐在一起談判的主要原因。在瑞士的中歐航天合作談判中,歐洲人也對中國這邊的技術能力表示了疑慮。因為風雲四號的技術跨度也實在太大了。現在的氣象衛星,無論中國還是歐美還是蘇聯的,都在低軌道執行,距離地面500到900公裡。在這個高度拍攝地面,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拍攝到細節的東西。可同步衛星距離地面35800公裡,能看得

清楚地表或大氣層的氣象活動嗎?

當然,低軌道衛星有個缺點,它有重返週期,如果只有一枚衛星,那要大半天衛星才能再拍攝到同一地點的雲圖,而且還是角度不一致的斜視照片。同步衛星的優勢就很明顯,它可以對看同一個地方咔嗪咔咔嗪,如果集中觀察一個地方,可以1~2小時就更新一次雲圖。

再看看風雲四號的技術引數,嗯,全重1.4噸,美國的tir0s系列衛星重300公斤。中方表示風雲四號裝有大倍率高畫質晰度的光學系統,足以在同步軌道觀測地面,並且保證清晰度超過現在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而且,風雲四號同時安裝有3套拍攝系統:1套可見光,2個波段的紅外

線,全都可以拍攝並傳送到地面。

對於歐洲方面的疑慮,中國表示,風雲四號a星會在1967年8月發射,距離現在不到1年了,你們可以與中國預簽一個合同,等風雲四號a發射並定位在東8區位置,你們看效果。歐洲表示這可以,現在簽署意向合同,1年之後,如果東8區的那枚衛星真的可以傳回高畫質氣象照片,就簽署正式合同付款,買一顆風雲四號b星,定位在本初子午線上。歐共體與中國很快就簽署了意向協議,並且,按照歐共體的議事流程,這部協議公開了。

協議本身並沒多少爭議,但是聯邦德國對這份協議來了個“助攻”。西蔡一一卡爾蔡司公司的一名董事向媒體表示,據他們公司所瞭解,中國在星載感測器和光學系統方面同時並行著很多個專案,並且技術水平都不低。而蔡司上海)公司非常榮幸滴參與了其中的非軍事用途光學系統的研製。

至於瓦爾塔施耐德參加了偵察衛星光學系統專案組這件事?別多想,這個項自根本不存在。再說哎這是人家的個人行為啦,以蔡司在光學系統領域的分量,西蔡這麼表態之後,歐共體就更放下心來了:這個意向協定果然是沒問題的。

現在可是華約北約對峙的冷戰時期,卡爾蔡司與中國勾勾搭搭,這真的沒問題嗎?1966年9月,菲亞特給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勾勾搭搭,就是沒問題!《義大利汽車製造商菲亞特與蘇聯政府達成協議,在蘇聯建立汽車廠》”9月14日,菲亞特總裁維多利奧瓦萊塔與蘇聯汽車工業部長亞歷山大塔拉索夫簽署了全套汽車生産線和技術引進合同。”“菲業特公司將出資3.2億美元,在古比雪關附近的伏爾加河畔的建立一個大型汽車聯合企業一一陶裡業蒂汽車廠。”“該工廠的規模將超過以往蘇聯引進的任何一個汽車廠,預計年産量將達到60萬輛,其産品包括卡車、巴士、小轎車以及特種車輛。工程建設將於1967年開始,1969年投入試生産,1971年全面建“在不久前結束的在蘇共二十三大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強調蘇聯需要從其他國家引進技術,並對重點的引進專案明確表示鼓勵和高度重視,這可能是催生菲亞特蘇聯專案的關鍵性政策因“陶裡亞蒂汽車廠生産的小轎車為菲亞特124型,這是一種重量和尺寸與蘇聯”莫斯科維奇”小轎車類似的産品,但菲亞特124型將在各方面的效能都大幅度超出”莫斯科維奇”。”

成。素。

一個年産60萬輛的汽車廠,菲亞特在1966年的”王炸”。3.2億美元這即使在歐美也是一個震撼汽車業界的大手筆投資。菲亞特和蘇聯的協議除了商業領域的震撼,還有政治領域:向蘇聯出售一座大型汽車廠會引起什麼後果?美國的”冷戰人”認為,菲亞特向蘇聯出售的幾乎是最新的汽車製造技術,這可能使得西方之前佔有優勢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變得優勢微弱。而且,菲亞特向蘇聯轉讓的車型當中,不乏有可用於軍事

用途的卡車,甚至一些車的底盤可以改造為輪式裝甲車。如果蘇聯將這個工廠生産出來的卡車、裝甲車援助給越南,那就成了西方向蘇聯提供的援助反過來打了自已。

但西方也有人支援菲亞特在蘇聯建廠,其中包括美國的高層人士。他們的理由是:首先,蘇聯消費者對民用汽車的渴望極其強烈,因此蘇聯不太會讓工廠的原定用途發生改變,其次,無論西方給還是不給蘇聯技術援助,蘇聯自已都會發展出應有的技術,但西方卻因此少賺了很多錢。第三,一旦接觸到西方的産品和生産技術,蘇聯將不可避免地西化,甚至有可能削弱共産主義經濟體系並結束冷戰。一一為啥美國人也這麼熱心菲亞特的合同呢?因為是美國銀行提供的貸款。陶裡亞蒂汽車廠的總建設投資大約8億美元,其中蘇聯的廠房廠區建設摺合1.67億美元,蘇聯自産機械摺合1億美元,配套設施和服務摺合2.13億美元,菲亞特提供的生産線及其他裝置價值3.2億美

元。

這3.2億美元由美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貸款,蘇聯申請貸款,錢打到菲亞特的賬戶,菲亞特在1967、1968年把價值3.2億美元的生産線和其他裝置運到蘇聯去,然後蘇聯開始還錢這筆貸款是由蘇聯的石油出口擔保的,本息一共用17年還清。現在蘇聯是石油出口大國,而且義大利恰好是其自用的石油85從蘇聯進口,因此還款能力沒問題。在菲亞特的巨額合同落定之後,好長一段時間,世界的汽車行業還未從餘震中清醒過來。蘇聯的汽車市場的確是一片巨大的空白。根據1965年的統計資料,世界各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最高的是美國,每千人擁有375輛汽車。美國單獨一檔,第二名英國就掉到每千人90輛,然後是德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阿根廷、日本等

千人20~30輛的國家。

蘇聯呢?蘇聯每千人4輛汽車。1964年蘇聯汽車年産量20萬輛,菲亞特這個汽車廠會讓蘇聯的汽車産量直接x4。但兩億人口的蘇聯,年産80方輛汽車就夠了嗎?看來,菲亞特進去之後,其他汽車廠也還照樣有機會進入蘇聯。…….等等,我們是不是漏了什麼?中國。中國現在每千人1.21輛汽車,不含摩托車在內的汽車年産量11萬輛。

就是中國現在有點窮,1965年的gdp是910億美元,這已經是連年10+的增長率才到的這個數。也就是說,中國的乘用小轎車市場估計還沒發育起來。但小轎車市場沒起來,卡車、大巴車什么的肯定需要,,而且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千人1輛汽車的巨大落差,在7億人口的國家,就算光賣卡車就能撼動世界卡車市場的份額。而且這是有案例的:

克萊斯克道奇從1956年到現在這10年的業務快速發展就是明證。

“中國對卡車的需求超乎想象。在他們國家現在流行著很多安裝摩托發動機的簡易汽車,他們的使用者甚至讓這種汽車載重2到3噸。”“中國現在幾乎全國各地都存在著龐大的建設專案,無數的公路、鐵路、橋梁、工廠、礦山工地裡面汽車都很緊缺。剛才說到的簡易汽車深走都被用來在工地載運土石方,當然,這一般是在地方建設

專案中比較常見。

“1965年中國進口了6萬7千輛汽車,其中卡車佔5萬輛,剩餘的1萬7千輛裡面巴士佔了60。而這5萬輛卡車只有1.5萬輛是從蘇聯進口的,其他3.5萬輛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由此看來,中國人對西方的卡車品牌印象不錯。

通用公司的市場分析人員艱難地搞到了資料,做了一份中國市場的分析報告。不過,通用的總裁先考慮的是他在美國的競爭對手:“道奇與中國的關系似乎非常好,據說這是二戰時期援華卡車天部分為道奇品牌的緣故。我們如果進入中國,會不會遇上道奇與我們競爭?”分析人員:“現在傳聞克萊斯勒道奇已經在與中國接觸了,而且可能會在上海設廠。但這不影響通用也進入中國,正如報告裡所列的資料,中國的卡車市場容得下至少4家大型汽車生産企業。”通用汽車的總裁町著分析報告的封面沉默不語。看來,是該聯系一家能放出款來的美國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