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第一步戰略自標,完成

10月1日,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秋高氣爽,萬裡無雲。乳白色的長徵2ke立在發射塔,火箭頭部,尖銳的逃逸塔如一杆直指蒼穹的長矛。在發射塔周圍、在整個發射中心,中央電視臺佈置著7臺電視攝像機,八一電影製片廠佈置了8個電影攝像機,共同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幕:中國人邁向太空。航天員張文逸以半躺的姿勢在曙光4號飛船中就位,航天服上面的微型儀器已經啟動,實時記錄張文逸的身體狀況,不過在發射前5分鐘,張文逸還是用語音向指揮部做了最後彙報:“我已就位,身體狀況良好。”

“5,4,3,2,1,點火!”運載火箭的4臺主發動機、4個助推器噴吐出火焰,火箭升起來的時候,火焰的光芒將傍晚的酒泉又重新照亮。錢學森在發射指揮部町著正在上升的火箭,當頭30秒過去,火箭仍然毫無偏差地、精確無誤地爬高,錢學森剛才一直握得緊緊的拳頭終於松開:“基本上成了!!”聶榮臻:“我看那,其實就該直播,宣傳部門還是心虛,搞到七點鐘新聞去放錄播了!”王希季:“其實也正常,四點五十分就算直播,看的人也不太多,大家都還沒下班呢。”錢學森:“這就要問氣象部門是怎麼想的了。”發射指揮中心,氣象部嚴主任在角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兩天前,是氣象部門發出氣象預告,表示10月1日下午2時~5時才是發射視窗。如果時間超過了5點,倒不是說雨雪,這個時候酒泉基本沒雨,而是5點以後風力會增大到4~5級或略微超過5級,可能對發射産生不利影響。

但是....長徵2ke本來就可以在5級風環境下發射啊,第一級的遊動發動機會根據慣導系統和傾角感知器調整火箭的飛行姿態的幾人說話這會兒,張文逸先是經歷劇烈的過載、振動,然後突然身體一輕一一失重的感覺來了。不過按照之前培訓的內容,這時候的失重是第一級火箭脫落後的短暫無動力滑行階段,並不是飛船進入了太空。果然,幾秒鐘之後,第二級火箭點火,超重的感覺又來了。張文逸的目光斜向上看,曙光4號的小小眩窗外面,已能看見大地的弧度。

《中國宇宙飛船成功將第一個宇航員送入太空》《中國成為第三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蘇聯祝賀中國曙光4號飛船成功發射並回收》《民主德國祝賀中國曙光4號飛船圓滿成功》《捷克斯洛伐克祝賀中國曙光4號飛船取得圓滿成功》《越南祝賀中國曙光4號飛船取得圓滿成功》《nasa祝賀中國曙光4號飛船專案成功執行》在白宮在琢磨措辭之前,nasa先發了一封賀電。賀電的規格不低,是nasa局長詹姆斯韋伯署名的。詹姆斯韋伯說中國在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之後5年,就發射了自己已的載人飛船,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對中國航天的跨越性一步表示祝賀。這話表面上是這個意思。不過實際上呢,蘇聯從第一枚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到宇航員上太空用了年,中國用了5年。所以中國這個速度,在冷戰各國瘋狂攀科技樹的背景下,並不算快..….

但怎麼說呢,中國要的是穩”。這其實nasa也知道。蘇聯把加加林送上太空之前,他們的無人驗證飛船各種摔,只在倒數第一次無人試驗的時候成功了。然後再下一次,加加林就上去了。中國在把宇航員送上太空之前,進行了3次無人試驗飛船的發射,每次發射都是成功的,回來都做修改和改進..從無人到有人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把宇航員送上太空的運載火箭、飛船,也都是三國當中當最大的。光看發射的實況錄影就知道了,那高高的發射塔旁立的火箭絕對不是小東西,甚至外人還可以從附近的卡車與火箭的相對比

例,推算出長徵2ke的總高度。

到1966年,美國登月用的火箭土星5已經生産出來一枚在地面做靜力測試了,不過首飛應該是在明年。已經投入使用的運載火箭,最大的是美國的土星1b,其次是蘇聯的質子號,這倆都是近地軌道運力20噸+的。

長徵2捆綁型大概只有這倆的一半。近地軌道運力,首箭是8.6噸,在進行結構最佳化計算之後現在是9.4噸,如果實施第二階段最佳化,可能會有9.7噸到10噸。這足夠發射重型衛星、宇宙飛船、第一和第二代空間站了。第三代空間站的大型艙室如何打上天?這肯定是要更大的運載火箭,不過錢學森對此心裡是有底的:新的運載火箭已經在設計了。

人民大會堂。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在十年前的”八天”,中央透過了“三步走”的戰略,現在已過去整整10年,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一一全體國民解決溫飽問題,就是在1966年。十年前尚無人民大會堂,八大是在北洋時代的大會堂召開的。那時候的人大、政協會議,也都在那裡召開。現在,高大巍峨的人民大會堂嘉立在天安門廣場,在它的對面是歷史博物館。還有軍事博物館、北京展覽館、工人體育場.……這些標誌性建築之外,還有北電集團的建築群、北京電子産業園、北京航天城航天科技工業園),以及居民區翻新改造修起來的40萬套住宅樓。40方套小戶型住宅樓,也只是解決了100~150萬人的住房問題而已,現在北京估測有800~900方常住人口戶籍+外地務工),離全民安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北京之外,是離首都最近的河北省天津給自已了“副首都”和”河北經濟引擎”的雙重職責,副首都即響應國家”不要把北京規劃成為萬金油”的構想,重點央企很多被放在了天津,畢竟這裡還靠海。甚至要求央企的總部也往天津放

河北的經濟引擎,主要體現在京津唐三角工業區,以及天津保定石家莊的城市線。對了,天保鐵路是1965年通車的。整個華北、中原地區,從清末到民國戰亂而毀棄的水利工程已大部修複,並且還增設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土地改造工程。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世界三大小麥平原之一,但在20世紀上半葉,這塊曾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天選之地的農業搞得並不怎麼樣。到1946年,三大小麥平原淪落到了竟然要向美國求援,求救濟一些小麥

麵粉才能吃飽肚子的境地。

現在河南、河北、山東重新成為糧食生産基地,平原地區的規模化農場能為國家出售大量的小麥和玉米,供養北方的城市而規模化農場是以人口流動為前提的。人口流動到了哪裡?北方的城市裡。可以認為農民離開了自已的土地,到了城市,但吃的還是原來祖上那些土地的糧食。…但他們不種地了,反正有別人在種。在南方和西南地區,過去10年國家打了一場溫飽攻堅戰。大量的公路在西南山區延伸,公路網逐漸成型。現在雖然有些鄉鎮單位沒有通公路,但是步行不超過10公裡就可以觸及公路,這就讓農藥和化肥可以滲透到每個縣、每個鄉,增加這裡的糧食産量

也讓農村人口的流動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

1966年,如果有西方的旅行者來這些地區旅行,他們可能仍舊會驚嘆於這些山區的貧困:90以上的食物來自穀物,有的穀物甚至是粗糙的做飼料都不太合格的紅薯土豆;農民手頭拮據,身上經常穿著10年前的補丁疊補丁的衣服。

但如果考慮到10年前、20年前,這裡的農民生活在什麼樣的狀態,或者看看這些山區的自然條件、基本建設水平,就能得出公正的評價:這些山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未來這些山區還會繼續快速變化。“從1956年到1966年,中國的糧食産量從1.85億噸增長到2.8億噸左右,人口從6億增長到7億,人均佔有糧食從300公斤增長到了400公斤,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已經擺脫了饑餓,全民達到了溫飽水

平。

“這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結果,是人民的勞動、工業的普及與科學技術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從1956年到1966年,全國新增水澆地2.7億畝,新增化肥産量400萬噸。”“按氮元素淨值計算,中國的氮肥産量已佔世界氮肥産量的30,磷肥産量佔世界的14,鉀肥産量佔世界的10。“1966年,全國棉花産量達350萬噸,此外進口原棉84萬噸,生産化纖190萬噸,中國的紡織産業不僅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和豐富多彩的衣物,並在世界紡織品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過去10年,全國修建公路、鄉村道路95萬公裡,使用化肥的村級單位從1956年的5提升至1966年的47。”“雜交水稻初步取得成功。1965年雜交水稻的播種面積40方畝,經實證證明,在同等技術條件下可使水稻産量增長約20...

在八大的總結中,總理說出的一串一串數字,每一條都標誌著過去10年的成就。當然,八大還有對未來的展望,對”小康”這一概念的描繪。不過與第一步的“溫飽”戰略不同的是,現在國家對小康是什麼、對各省究竟要達到什麼樣子才能算小康,並沒有預設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由所有代表暢談自己所在地區的未來構想。當然,在國家層面,也有一些對未來的構想。農業、工業、國防軍事,…航天。列席參加中共十大的外國黨團代表團,有幸第一次聽到了中國關於航天未來發展的方略。現在nasa和歐洲對中國航天究竟要做什麼還是有點迷糊的:美國和蘇聯在太空競賽,美國公開了要登月,蘇聯也說要登月。除此之外,這倆國家還頻繁往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發射探測器,甚至打算向太陽系外發射探測器中國沒說要登月。中國也沒到處發探測器,中國想幹什麼?“中國將開啟自已的探空工程,探索空間科技,研究空間對人類生産和生活的影響,和平利用太空。中國將用空間技術反饋國家,促進國家的工業和農業發展。”“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當前目標以建設環繞近地軌道的、長期執行的載人空間站為目的。在空間站,中國將進行一系列的空間技術探索與試驗,並在遠期實現在空間站利用微重力環境,進行某些高

新技術材料的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