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四川天遷移
章節報錯
第三十一章,四川天遷移
邢臺地震後一個半月,災區恢複平靜進入重建階段,地震造成的人員財産損失也基本統計完畢。國內的媒體沒說什麼跑題的話,但是外媒跑題了。《紐約時報》直接把報道在標題寫:《xingtai,auckycity》一個幸運的城市..….僅就事實來說,紐約時報說的是大實話。整個震區房屋倒塌83萬間、倒塌+損壞的房屋504萬間,人員傷亡呢?遇難982人,傷5100人,其中殘疾1100人。從局外人的視角看,邢臺只能用幸運來形容。局外人=除中央書記處+科技小組幾個人之外的所有地球人。這《紐約時報》的大實話讓中央不得不考慮更穩妥、更不動聲色的減災方法。這次的措施雖然讓邢臺地震的死亡人數削減了八分之七,但也讓邢臺獲得了“幸運城市”的雅號,“幸運城市”的雅號可不只有《紐約時報》一家在說,國內好多人都在私下這麼流傳。首先是城市建築的抗震標準。提高抗震標準可不容易,這意味著建築的用鋼量和混凝土用量大大增長。雖然現在國內鋼鐵年産量上漲很快,但城市建築總用鋼量增長也很快河北、唐山地區後來成為世界鋼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華北城市在90年代後急速擴張,而作為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國家,中國對華北城市的抗震標準一直執行得非常嚴格,幾乎就是靠建築用鋼的需
求,就把這片地區的鋼鐵産量拉上了天。
其次是提前進行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工程,在唐山不好搞,但在四川可以搞一搞。
1966年,四川城市群規劃工作啟動,因為這涉及到縣的歸並和縣城的搬遷,所以,提前20年、30年做都不誇張。“在古代,背井離鄉這個詞,總是跟流離失所、餓浮遍野聯系在一起,大都伴隨看痛苦的甚至悲慘的記憶,這也是我們的幹部感覺做這個工作很難的主要原因。”“老百姓為什麼不願意離開家鄉呢?因為在古代,土地就是老百姓的一切。土地就是生産資料,而在農業社會,生産資料基本也只有地。離開家鄉,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就意味看你喪失了你自已的
生産資料,你的生存就成了很大的疑問。
“這種想法先是固化為思維觀念,再固化成為了文化習俗。”“中國人勤勞、和善、謙讓、尊老愛幼,這就讓我們的國家只要沒有改朝換代的大亂,都能夠在古代構建人口稠密但卻又穩定的社會。一直持續到今天,就成了這樣:我們那麼多的人,那麼高的人口
密度,擠擠挨地合看生活在一起。
“我們的國家生活了這麼多人,平均起來,糧食産量只比維持生活最低需求高了那麼一點點,湊合著過日子,而且還相安無事,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在未來,我們還可以維持這種生活嗎?我們能讓占人口與近80的幾億農民繼續耕種著十幾億畝土地的前提下,就實現四個現代化嗎?“是,中國人口很多。我們其餘那20的人口也有一億多人了,把這一億多人所在的城市搞得棒棒的,中國的工業産值搞不好能吊打除了美國和蘇聯之外的其他地球上所有國家。可是那幾億農民的生
活怎麼辦?
“知識界有一種說法:自秦漢以來,中國的社會基層一一農村,基本沒有發生過重天的社會變革。而在最近三百年,人類社會完成了打倒封建社會的資産階級革命,正在進行的是社會主義革命。在工業和科技領域,已經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正在發生第三次工業革命。我不認為一個兩千年沒有發生社會變革的國家,能在未來世界屹立於強國之林。
“人口遷移是困難的,我們要充分考慮到老百姓的思維慣性,,不能忽略它,而要把它當做客觀存在的現象去解決。但這件事必須要做,要邁過這個坎兒,不能原地踏步。五十年之後,一百年之後,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中國會是什麼樣?肯定不會是十億人民八億在種地。
陳法在成都宣佈城市群規劃人口遷移工程啟動,在會上他就這件事情講了很長時間。將西南地區尤其是山區稠密的人口向更易於發展的東部地區遷移是個大工程,說百年大計誇張了,但三十年大計肯定是算的。這個天工程,就從四川開始。始四川人口稠密,但其實不是最窮的。中央選擇四川開頭,理由是四川的人口遷移70是從四川山區遷移到成都平原,遷移距離較近,阻力較小”。而雲貴桂可能要跨省遷移。人口的遷移並非完全的指令計劃,而是先鼓勵進城務工,這是自願的也是一窩蜂的),從這些“預定騰空”的地區進城務工的人員,本人及家屬會優先獲得城市戶口定居下來。當然這得四川的大城市以及東部城市帶配合。
所以說人口遷移就算第一階段採用的是市場和經濟利益”引流”,最後也離不開國家的作用。在進城打工者帶走一大撥人之後,剩下的,第二階段,才由指令計劃管。“綿陽地區北川、安縣、平武、江油,第一批騰空一個縣。阿壩地區11個縣,第一批騰空三個縣。”“我們採用完全公平的抽簽來確定第一批騰空的縣城,大家看這個玻璃缸,還有這些,白球。”在川西的各縣領導代表注視下,陳法走到臺上。.…..現在陳知道為啥總理不來,就是要把這活兒推給他了。這工作太搞笑了,臉皮得很厚才行。不管臉皮是不是真厚,都得幹。四個一模一樣的拳頭大小的白球並排擺在桌子上,工作人員把寫著“北川、安縣、平武、江油”的四張紙條展示過之後,塞到四個白球裡面,合上然後,四個白球被投到透明玻璃缸裡,玻璃缸傾轉,白球在裡面咕嚕咕嚕轉起來。轉得差不多了,陳手伸進玻璃缸,為了表演得逼真一點還閉上了眼晴,摸了幾下,摸出了那個事前被工作人員烤熱的白球,抓出玻璃缸,開啟球取出裡面的紙條:北川縣。阿壩的11個球也差不多,陳法在玻璃缸裡摸上來兩個被工作人員烤熱的白球:汶川,茂縣又隨意抓了一個沒烤過的白球:若爾蓋。再然後是德陽...
抽簽這個想法是很自然的。因為國家給予第一批執行人口遷移計劃的縣比較大的優惠,這些縣現在都是窮縣,無論老百姓還是幹部,都挺眼饞這些優惠政策的。
因此這才要陳副總理親自進行“公平”的抽簽。從成都前往川西實地考察時,陳法聽到頭頂一陣隆隆的滾雷一般的聲音,到車窗邊,剛好看見一個小黑點在空中扶搖直上。陳法:“這是成飛的那個什麼….yj10?”“是的,第二輪試飛。”陪同的四川省委工作人員答道。陳法:“他們搞了多少年了?還沒搞完?我記得很早專案就啟動了。”“嗯.….這個飛機研製過程確實挺曲折的,但是空軍已經要定這種飛機了,他們必須得好好設計,好好試飛。”空軍的下一代戰鬥機計劃,1963年啟動。本來的要求原型機首飛時間不晚於1964年11月11日,原型機一階段試飛專案1965年上半年完成,1965年底,空軍從yj9和yj10當中選擇一個型號正式發
展,要麼叫殲9,要麼叫殲10。
1964年9~10月,yj9和yj10相繼首飛。然後兩種飛機在天上都一堆的毛病。要不是1965年越戰大幅度升級,yj9和yj10的研製團隊可能會更絕望。但美軍大規模轟炸北越導致我方在1965年獲得了不下10架的f105”雷公”和2架f4”鬼怪”,這兩種飛機給了沈飛和成飛非常大
的幫助,尤其是上面安裝的j79發動機。
沒辦法...雖然沈飛、成飛、南昌都具備了飛機設計能力,但這等於是解決“有無問題,要想做到最頂尖的戰鬥機設計水平,中國還是得做一回學生。而甲方一一空軍,也在不斷修正自己對未來空戰和未來戰爭的看法。首先空軍發現自已最初的招標檔案太粗略了,簡直就是一坨,竟然沒有對戰鬥機的重量級做明確的劃分和規定!於是,1966年2月,大改之後重新試飛的yj9和yj10分別是這個樣子的:沈飛yj9,安裝2臺渦噴7b被j79“啟發”過的),單臺加力推力8.2噸,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25.5噸。成飛yj10,安裝1臺渦扇2c也從美軍飛機殘骸裡扒拉出不少啟發),單臺推力8.9噸,飛機最大起飛重量15噸。這根本就是兩種不同重量級不同定位的飛機!怎麼競爭,怎麼選擇?
空軍為這事犯難了很久。最後決定“我全都要”。殲9為重型機,主要職責截擊、制空。它作為截擊機時能和殲8差不多一樣用。殲10為輕型機,主要職責制空、戰場遮斷,突出“多功能”。由於渦扇2改進到渦扇2c之後不但推力足足增加了1噸,油耗也真的降下來了,所以殲10這個單發輕型機也能滿足空軍的航程要求。未來中國空軍的戰鬥機隊可能會由600架殲9和1500架左右的殲10組成至於殲8,它在空軍的”1975年規劃”裡面當然也還繼續服役,數量估計是200架。殲8沒有機頭進氣的大腦袋,它直接跳過了本位面的殲8和殲81,以殲8的面貌出現。或者說它有點像蘇15。原因主要還是南電集團搞出了一款效能很好的戰鬥機機載雷達,對轟炸機類目標探測距離超過100公裡,對戰鬥機有30~70公裡。此外沈陽做出了配合這種機載雷達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殲8進行空中打靶試驗時,飛機在17000米高度發射導彈,輕松竄上25000米高度,擊毀了一架酷似u2的靶機。而根據導彈的效能資料,打u2還遠未發揮出它的極限效能。如果殲8是在19000米的極限高度發射導彈,這種導彈最大靜射程65公裡,最大射高達到35000米和導彈搭配,殲8的雷達是著名的”翻自眼”雷達,、它可以平視或上視,上視掃描角度達到30度,也就是說,如果是25000米高度飛行的u2,殲8在距離其10公裡左右,雷達仍然能探測到u2並引導空
空導彈打擊u2。不過殲8的雷達下視能力很差8度)。
成飛的殲10因為只要求它制空或對地攻擊,因此成都覺得可以把這套雷達翻過來裝,變成可平視、可下視,不能仰視,夠了。南京電子集團表示你們別拍腦袋,航電分系統我們說了算,怎麼也得給殲10配款新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