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經濟賬
章節報錯
第十六章,經濟賬
“第二十二條軍規第五條:你手上的武器,一定是由出價最低的承包商製造的。”“沒想到啊沒想到,美國人的這個笑話段子,今天在我們身上也實現了。”廣西某地,第1軍年底又來了一次小換裝,換的不是重武器,不是槍炮,而是連排通訊裝備。13軍在十年前接收了第一批行動式步話機,這種步話機部隊用起來是很滿意的。和繳獲的美國貨相比輕便得多,不用專門的通訊兵背,也不用自已背一個大包,就是拿在手裡的一個帶天線的步話
機,還沒步槍重。
手持通話完畢,往背囊上的兜兜一插就可以了,攜帶或使用都可由連長或排長一人包辦。1965年,全軍更換第二代步話機。第二代步話機比第一代還小,甚至不佔用背囊中的一個空間,只要在肩上設一個掛環或者不帶,卡在那裡就可以了。在第二代步話機下發到部隊的時候,13集團軍下屬的某步兵連連長高凱好奇地用小螺絲刀給步話機開蓋了。他在軍校學的是通訊工程,只是很意外地被小跨了一下專業分配到摩托化步兵部隊,讀軍校的時候玩各種通訊器材玩得很熟。步話機一拆開,裡面那一坨零件咋麼這麼眼熟呢?“這不就是南京廠生産的戶外對講機嘛!”一排長:“連長,戶外對講機比這還小呢。”高凱:“比這還小是因為戶外對講機沒有扛摔需求,結構要求應該也沒那麼堅固。我們這個二代對講機,區別就在外面的殼子,全鋼,我看背板得有2毫米,內嵌零件用橡膠緩沖然後加固,更抗摔
了。但是它這個核心零件,我們讀書的時候叫它主機板,和fh62戶外對講機完全一樣。
一排長:“咱們這個肯定還能防水。”高凱:“戶外對講機也防水。人家是給野外工作的人準備的,比如地質勘探隊,風裡雨裡都得正常使用。”
一排長和高凱連長拆開對講機聊來聊去,但高開和一排長都沒聊這個對講機的採購價。部隊尤其是基層部隊接收裝備的時候只管拿貨,沒人告訴他們這東西花了多少軍費,他們也不需要知道。也就是在以後的演習訓練中,如果有對講機損壞、毀壞,團長或者師後勤處長來人的時候,會在罵人的句子當中加“你知道這一石頭砸下去國家損失了多少錢嗎?”實際上,64式對講機的採購價不到54式的一半。成熟的爛便宜的半導體元器件,矽電晶體生産線運轉到現在已經極為成熟,一枚只有六七毛錢),南京江蘇運營了十幾年的很熟練的消費電子産品生産廠,再加上64式直接採用了fh62民用對講機的
主機板只是作加固處理,再套個防彈外殼,就成了。
在國防工業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之後,國家做的工作第一是繼續提高技戰術效能,達到或超越世界先進水平,第二項工作是讓主要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産標準化和規模化,少佔用人力物力,少耗費現在仍然不富餘的工業母機。
真實歷史位面的1977年,全國有47的工業機器用於軍事裝備生産或國防工程。這只是統計機床的臺數,未考慮機床的質量一一那時候一般是最先進的效能最好的機床用於生産武器裝備。現在1965年,國家也做了一個統計,從最終端的武器總裝線上溯到上游産業鏈,全部累計起來,全國有29的工業機器用於軍事工業。其中完全生産武器裝備的是9.1,軍民都服務的工廠還有大約
20
統合計算的話,軍事工業真正佔用的工業産能應該在15~20。這也差不多對應當前財政支出當中用於國防工業的比例。在西北的幾個城市,中國的核工業體系已經進入了“穩定運轉期”從核工業體系的最上游到最下游,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做事。在江西的鈾礦,星忌告別了人挑肩扛挖礦的時代,現代化的礦井將鈾礦石提升到地面,送入坑口的粗煉廠做成黃餅。1963年,坑口粗煉廠還完成了第一次環保改造,把排出的廢水當中絕部分的廢
酸液、重金屬離子給濾掉了。
黃餅從江西送到包頭,這裡的化工廠提純黃餅病製作六氟化鈾氣體,氣體擴散廠濃縮鈾。氣體擴散廠有兩個生産模式,模式一是獲得鈾235豐度在4左右的核燃料,供産環堆使用;模式二是生産豐度25左右的核燃料,供核潛艇使用。
中國現在的核彈只用環做裂變核心,暫時不考慮鈾彈,因此也就不需做95的高濃縮鈾。産環堆燃燒核燃料,讓其中慢慢積聚環239,9同時産環堆還能發點兒電,給西北的城市供應電力。乏燃料棒送往同在蘭州的化工廠,把29的提取不是同位素分離,只需一
個化學提純的過程,比從天然鈾中分離出鈾235簡便不少。
最後是239的加工成型,這所有的工序都在蘭州的核工業園區內完成。氫彈所用的氣化鋰6的製取,則是另一條生産鏈條。除此之外,還有核彈所用的結構零件的生産。核工業系統不能完全按照現在工業體系所要求的“低成本”配置,畢竟它還是要有防禦能力的。但是,在保證防禦能力的前提下,中國的核工廠體系還是盡量做到方便快捷低成本。工廠體系需要分成若幹個相互獨立的分系統,以在核戰爭時期儲存一定的核工業能力。但在一個分系統之內,就盡量講究生産效率。中國原來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596工程”耗資25億人民幣。但現在1961年1月成功試爆的”02工程”總耗資6.89億人民幣。從原子彈到氫彈,耗資是一一2.21億人民幣。其中包括1963年11月的那次氫彈首爆失利而走的彎路。合著氫彈比原子彈還便宜..不過賬不應當這樣算,02工程除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外,還在西北建立了上面這套核工業系統,並且有許多製造氫彈所需的配套工廠就是在1961年1月以前開工甚至建成投産的。種種措施累加起來,當1965年8月,第一枚量産的裝在洲際導彈上的h02型核彈頭走下生産線的時候,國資委、國家計委也算出了這一枚3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的成本:982萬人民幣。嗯..這算貴還是不貴?和國外沒法對比,國內自已是覺得貴了,因為1965年生産的核彈頭批次小,先期的固定投資打了進去。1965年只生産了4枚。如果1966年h02彈頭的産量達到12枚,那麼單枚成本會降低到500萬人民幣左右。
“什麼?武鋼到現在還沒有收回成本?”這是鋼鐵工業局周馳平在國資委發出的靈魂之問。武鋼1956年第一臺高爐投産,1958年達到300萬噸的設計年産量,到現在已經穩定生産7年了,並且由於技術改造和流程最佳化,1964年實際的鋼鐵産量是60萬噸
由於國內鋪開基礎建設的緣故,鋼鐵現在非常緊俏,價格也節節上揚,因此武鋼的利潤從1961年之後是超出預期的,按照武鋼自已算的帳,1963年就收回了建設投資,現在是純盈利階段。但按照現在國資委的演算法,武鋼還沒有收回成本,因為它的建設耗資太高了。
“武鋼的建設成本並不止賬面上的這些。”在國資委,副主任馬洪向武鋼和鋼鐵工業局解釋最新的“建設成本核算公式”。“1952年武鋼開工建設。1953年,為保武鋼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鋼鐵工業局、國家建設部加上湖北省委一起行動,發起了武鋼建設大會戰。”“在這次建設大會戰中,湖北省委先後動員了超過20萬人上工地,最多的時期,武鋼的工地上同時有11萬民工在工作。總共的民工人力支出是..25萬人年。”“武鋼的大會戰保證了武鋼的廠房、廠區、道路、碼頭能及時完工,但是,士萬大軍的大會戰,35萬人年的勞動力總支出,並沒有體現在武鋼的建設成本裡面,這是不正確的。我知道你們鋼鐵工業局
沒有為這20方民工支付一分錢,但是,這不能算你們白縹,只能算錢不是由你們出的。
鋼鐵工業局副局長周馳平:“嗯.這些民工的待遇,是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安排解決的。”馬洪:“我們用的也不是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在那幾年的額外財政撥款。雖然數量也不少,我看看,是..2600萬人民幣。但是,這個明細也說得很清楚了,這2600萬主要是採購糧食和副食供民工吃
的,還有少部分是勞動工具等耗材。你想想,發動20萬人,總人力支出是25萬人年,平均一個重勞動力一年的報酬可能只有一百塊錢嗎?
“因此,我們對武鋼建設成本的核算,是採用一個勞動力一年的費用是300元來計算的,武鋼大會戰的人力支出,不是0元,也不是2600萬元,而是7500萬元。你們沒有出這筆錢,但是湖北出了;湖北省財政也沒有全額出夠這7500萬元,其他的部分,是湖北人民出了。
“國資委現在給50年代初上馬的許多重點工程重新做成本核算,其實不在於翻舊賬,而是警示我們,今後的工程建設一定要做周密的計劃,要料想到各種工業建設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或者不意外的事情,做好預案,不要事急了才找轍,不要因為工程量預計錯誤為保進度而發動人海大會戰。人海會戰是最貴的。….但是舊賬既然算清楚了,清理債務還是要清理一下的。
周馳平:“哎..說得我也無言以對了。”馬洪;“本來就是。武鋼建設大會戰,我自己也去過現場,是1955年,那時候工地上有10萬人,,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那時候的基層幹部、農民都是懷著極大的熱支援這件事,這些
組織起來的農民工,很多是從村裡自帶糧食、自帶鋪蓋,甚至自帶勞動工具。否則那2600萬元,買糧食給農民工吃都不一定夠。
“之所以算這個帳,當然是有現實的目的,”馬洪接著說,“你們武鋼嘉立起來了,這幾年運營得也不錯,那麼,你們除了完成國家交給你們的使命之外,對武漢、湖北,當地,你們也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周馳平點頭:“就當是還債吧。具體怎麼做呢?掌出來一筆錢用於武漢市的建設工程,或者湖北的基建工程?”馬紅:“有其他的辦法。現在國資委想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如果實施,不只在你們武鋼,在全國其他的央企也會實行。我們打算在你們武鋼集團身上動手術.…”把武鋼集團下轄的餐飲、交通、服務這些與主業沒有太大關系的分公司,逐漸剝離出來,並且讓湖北省國資委佔有50的股份,你們自已,也就是中央國資委佔另外5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