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蔣築英的畢業答辯
章節報錯
第三章,蔣築英的畢業答辯
複旦大學電子系小會議廳,電子系60級碩士畢業生答辯會場。將築英的答辯排在第一個,因為他要趕時間。1962年9月入學,1965年5月畢業答辯,這是正常的三年週期。蔣築英上一個碩士學位只用了2年就唸完了,在主大那兒掌了光學的碩士。在複旦掌微電子的碩士學位用了年他比較忙,既要當學生還要身兼數職。抱著自己的論文和材料走進小會議廳,蔣築英與臺下謝希德院長領銜的3位主審專家、6位列席審議專家打了照面。自光相對,眼神交流.專家們和蔣築英對視了兩秒,將築英笑了,揮揮手說道“放輕鬆些,放輕鬆些,各位不用這麼緊張。”謝希德..其他兩位主審專家:…列席審議專家:…好家夥,這是角色反轉、反客為主了啊。但這話說得一點毛病沒有而且很有必要,因為在座的9位評審審議專家有5位正在給蔣築英”打工”,或者說,其中5位專家所屬的部門是蔣築英主持的專案的下游配合單位。蔣築英是老闆而那5位是員
工,不過在小會議廳裡,蔣築英是將要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而那5位是負責評審論文的專家。
蔣築英現在是”神光計劃”非接觸式掩膜光刻機計劃)的預研專案組組長,蔣築英畢業之後神光計劃就會從預研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他還是組長。神光計劃的下游配合單位眾多,地域分佈在長春、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單位包括長春光機所光學透鏡組)、清華大學鐳射物理中心大功率鐳射光源)、南電集團光敏材料中心不需耐磨但需抗強光照射的新一代掩膜)、武漢高精冶金所、上電集團和複旦上交、上海電機、上海精儀、蘇州光化學中心等等。
1963年1月,蔣築英、黃昆的頭腦風暴之後神光計劃立項,蔣築英這個年輕人當組長,負責主管整個專案、協調各下游單位。謝希德做出這個決定,一開始大家還是頗有疑慮的。不過現在,所有的下游配合單位都心悅誠服地接受蔣築英的協調和指揮了。
這個年輕人謙遜和噶沒有架子,但是對事情極為認真。專案的各分系統都需要做成什麼樣、要達到什麼指標,蔣築英門兒清,凡是有拖延或者效能有偏差,他都會糾正過來,下游單位不得打一點馬虎。
不過,這些管理手段都是對事不對人,就算在辦公室拍了桌子,但蔣築英和被拍的人都明白這是工作,走出工作之後大家都還是好夥伴。再說了一般情況下蔣築英也不拍桌子,而是會不厭其煩地向配合單位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出發你這個分系統最關鍵最不能掉鏈子的地方是什麼。
還差幾個月滿27歲的蔣築英,就這樣成為了大家信服的團隊eader。在學術方面,蔣築英這三年的課程是全優,一類論文三篇一一超出了碩士畢業要求的三倍。論文在教務處審核的時候其中還有一篇是【保密】狀態,教務處的職工看不到,只有一頁紙上面寫了一段說
明,大意是“你們別管這是什麼論文,反正賊牛逼,就這樣,然後敲後上了一個總參的公章。
用於畢業答辯的論文則是蔣築英、倪光南合作設計的一種新的電晶體平面結構,這是根據黃昆轉述李強的話“微電路要向微米甚至亞微米發展”而做出的應對,電路結構更細微之後,電晶體在矽片上怎麼畫,那是得重新設計了。
畢業答辯提前5分鐘結束。蔣築英的答辯論文不是那種又臭又長的水文,寫得幹脆利落,問答也幹脆利落,很快專家們就沒什麼要問的了一一不是不敢問了,而是該說的都說清楚了。“還有件事情,趁現在還有點時間,我想說一下啊,”蔣築英看看錶,轉換回工作狀態,“齊教授您那邊正在做的步進系統,這個東西是要和控制計算機的軟硬體深切匹配,倪光南那邊的軟體規劃書,
現在版本代得特別快,我看他上週又出了一版新的,你們得跟進一下。之前的規劃是這樣的,步進系統,以控制計算機為中心組織研製.…….
謝希德:“蔣築英,現在是畢業答辯時間,就剩五分鐘了,說工作也說不出什麼頭緒來,我看今天就這樣吧。”蔣築英:“…那好吧,院長,今天就不說工作了。”謝希德:“就是嘛。這五分鐘留給下一位畢業生吧,他還能多在臺上站五分鐘。”蔣築英:“今關的答辯就到這裡,謝謝天家。”蔣築英說完,臺下的評審專家,有幾位下意識地抬屁股就想走,起身了才想起來這不是工作會議,是畢業答辯,是專家不挪窩、讓畢業生輪流進來答辯的.…
謝院長,那個..黃老闆去哪了?都消失一個月了,昨關的畢業答辯也沒見著人。”
謝希德:“應該是上電和南電有一個合作的電子工程專案,具體是做的什麼他也沒有透露,估計是國防相關的工程。”黃昆黃主任,蔣築英的碩導,學生間俗稱“老闆”。謝希德院長其實不是蔣築英的直接導師,而是“大老闆”。可黃老闆好久沒露面了。從1965年春節之後返校,黃昆冒頭開了個會,然後就不見;四月份突然回來兩天,刷刷在一張白紙上簽了個自己的名字,讓蔣築英列印畢業論文的時候在這張紙上打最後一
頁,就當導師審閱過畢設論文並且簽字了。
然後黃昆又消失了。“你們當初怎麼想出這種導航體系的?這不是要逼死一幫子人嗎?不但要把我們逼上絕路,最後你們自已也得被逼上絕路,技術跨度太大了嘛!”黃昆正在南電的軍事電子科技會議室咆哮呢黃昆參加協助的專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963年下半年,軍方和國資委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國産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山寨美國現有的雖然簡單易行但有無法克服的缺陷的”子午儀”系統,而是全新研製”北鬥”系統,採用24+4星座、中圓軌
道+同步軌道的三維定位導航系統。
也就是北鬥2的模式,北鬥2是gps的改進版本)這種系統即使美國也只有最初步的學術探討,美國人自己都沒敢確定要上馬gps,中國搶先一步,這也就意味著基本沒有什麼現成的東西可以借鑒。專案透過、注資,進入效能引數論證之後,北鬥系統的技術要求完全嚇傻了專案的總體部以及各分系統研製部門:“子午儀”導航衛星執行在高約1000公黑的極軌,北鬥衛星有24枚的軌道高2萬公裡,有4枚是在35800公裡的靜止軌道。這就是說,地面接收機接收到的導航訊號是很微弱的,必須有強大的增益和濾
波系統才能在地面接收到和識別出這種微弱電波;
北鬥衛星要極其準確的授時系統,即便是採用星載原子鐘,那也要研製新一代的時間誤差再縮小80以上的原子鐘,原子鐘越準,定位誤差越小,並且,原子鐘還要盡量減重;北鬥系統要實現三維定位:,經緯度加海拔高飛行高度),,多次定位疊加還能測出使用者當前的運動速度和方向。但是!使用者手中的終端機什麼衛星都看不見,只有一雙耳朵可以接收電磁波。然
後,終端機只能憑借自己同一時間收到的4枚衛星傳送過來的資訊,計算出自己的三維座標!
4枚衛星傳送過來的資訊都是隻有衛星序號+時間資訊,這是定位終端僅有的用於判別位置的資訊。所以,定位終端的計算量很大:它要用到相對論公式,用到一連串複雜的大氣層內電磁波折射和光速衰減經驗公式,才能根據時間差反算出與各衛星的距離;再根據各衛星與定位終端的距離,結合
終端儲存的星座執行圖,把執行圖代進去,反算得出自己的真實座標。
讓黃昆更抓狂的事情是:這樣的終端機的運算晶片,還要做得足夠便宜!最好是不要超過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那種積體電路計算器的價格!
相比之下導航衛星上的晶片還輕鬆一些。雖然衛星上的晶片運算量還更大、可靠性要求極高、還要能扛宇宙射線,可是一一衛星就發射二十多顆而已,星載晶片可以不計成本“黃教授,1型終端機的價格不超過5000人民幣,這是總參那邊定下來的,我想,按照半導體效能和價格的逐年增減,到1970年或者1975年,是可以達到的。”南京電子集團的通訊工程師、北鬥專案組長席克前這麼解釋。黃昆:“軍隊一架戰鬥機上百方,一架轟炸機幾百方,軍艦和潛艇更貴,能讓一個武器平臺隨時定位出準確位置的工具,賣個一方兩方怎麼了,很誇張嗎。”席克前:“….總參的意思,是這種定位系統,最終要給陸軍使用,坦克,裝甲車,汽車上面都要裝,甚至是...單兵。”黃昆:“晶片我們現在用到了第五代光刻工藝,已經夠好的了,但顯然第五代光刻機做晶片還做不到你們要的那種效能價格比。要達到那種水平的晶片,得用我們的全新生産線,這種生産線,和你們
的衛星一樣,也都還在論證階段。
席克前:“1970年前能搞定嗎?”黃昆:“我只能說盡量。確實,全新生産線肯定可以讓晶片的價格急劇下跌,並且全新生産線能生産出整合度更高的晶片,高到你們無法想像的程度。但是1970年能不能用新生産線流片,我們還不敢
打包票。
北鬥專案著急找上電協助的原因,是在今年2月,星載原子鐘研製成功了,不但沒延期,甚至比原計劃的定型時間還早了一個月。原子鐘全重僅200公斤,在1.4噸的北鬥衛星上面甚至可以安裝兩臺,互為備份,保證衛星壽命達到10年。
相比之下,星載晶片和地面終端晶片的研製卻比較拖後,南電集團必須找國內微電子領域最強的上電協助“救場”。其實上電可能不只是國內最強,大概也是世界最強。負責總體的南電集團現在最要緊的是把第一套星載晶片給做出來不計成本的那種),以配合1965年底、1966年初的技術驗證星發射。這個技術驗證星是驗證200公斤級星載原子鐘的,但原子鐘肯
定也要搭配星載晶片。
技術驗證星之後是2~3枚定位測試星,也一樣要星載晶片和原子鐘,在1967年初發射。定位測試星要做測試,當然就要有地面終端。所以,1967年初,定位測試星上天、除錯完畢的時候,地面終端肯定要生産出來一批,配合天上的3~4枚衛星做定位試驗。測試星的試驗要維持一年時間,從1967年到1968年上半年。所以,黃昆說地面終端晶片最早也要1970年....這不行。在軍事電子科技會議室咆哮之後,黃昆和席克前又“深入交流”了好久,雙方妥協的結果是北鬥專案迎來了第一次專案超支:
現在就動手做地面終端機的晶片組,用第五代非接觸式掩膜)光刻機流片,為此需要重新設計晶片因為工藝不同),而且單枚晶片的單價也遠超預期。用這種臨時版或者beta版晶片,在1967年1月之前生産出200套地面終端機以供測試衛星地面的通訊以及定位的準確度。beta版晶片用到1970年,到時候用新的第七代蔣築英正在搞的非接觸式掩
膜光刻機)生産線生産正式版的晶片、製造地面終端,錢另算又要多收一輪研製費用,但應該可以保證單臺價格在5000人民幣)。
為此得額外支出60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北鬥系統的計劃投資從6億增加到6.0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