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於先法不合,於情於理也都不合

“十裡坪村在1965年的人口是920人,計算為勞動力的是633人,1965年耕地1022畝,其中平地水田490畝,梯田水田230畝,其餘為旱地、梯田旱地。1022畝耕地中,200畝為自留地。”“全村雖無機械化農機,但有耕牛39頭、牛特7頭,每頭耕牛耕作土地面積小於30畝,是完全可以實現畜力耕耘的。”“從過去3年十裡坪村的勞作統計也可以印證:全年較忙的時期主要有兩個時間段:早春的翻耕、育秧、插秧期;夏末秋初的早稻收割晚稻播種期。除這兩個農忙時間段外,十裡坪村的農田打理只需

要派出13到15的勞動力即可完成。

“從該縣縣志所記載可得知,在清道光年間,十裡坪村未因戰亂動蕩而大量湧入人口時,該村常住人口230人,而耕地面積是700至800畝,但也仍然依靠畜力完成了所有耕地的耕種。”“人均耕地不足以及種植單一,是十裡坪村生活較為貧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該村直至1965年才達到溫飽標準的直接原因。”“該村達到溫飽標準十分艱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全村缺少其他的增收産業。”“無礦、無商貿、山中無經濟林木只有燃料草木、幾乎無人外出務工。”“無人外出務工是一個由政策而導致的人為現象,並非客觀條件不允許或該村傳統文化習俗不支援。”“十裡坪村對外出務工者收取每年40元的&039;年費在臨近十幾個村中絕無僅有,而村幹部之所以如此收費,是為了積累村財政以辦工廠。但很顯然,40元的門檻卡住了幾乎所有想外出務工的村民,造成

該村過去4年僅收上來了560元的年費。

“目前十裡坪村僅有的兩個工業企業&039;是農具廠和竹器廠。農具廠即解放前村中鐵匠張大錘的鐵匠鋪,解放後前幾年仍名為鐵匠鋪,後來在國家倡導村鎮辦企業時,將鐵匠鋪更名為農具廠,但此廠的運作流程、所用的機器工具、農具産量均與之前的鐵匠鋪並無天的區別。

“竹器廠則採用單戶分散手工製作、,村廠部統一收購貼牌的運作模式。由於縣裡就有竹器廠,採用機器切竹和機器製作,且幾乎周邊每個縣都有使用現代機器的竹器廠,因此竹器的平均加工附加值被壓得很低,手工紮制竹器要與機器製作的竹器競爭,導致每個勞動者每年的收入只有5~6元。

“而讓村民出村、哪怕是進入縣裡的竹器廠做臨時工,也受到村中&039;40元年費的限制,而幾乎不可能實現。”

十裡坪村解決溫飽了嗎?解決了。那十裡坪的村民過得咋樣?算不上太好。當然,現在成年的村民大多經歷過解放前的日子,所以要說“對比”而産生的幸福感,或許有一些。但是,對比不只是對比自己的過去和今天,還要對比鄰村、鄰縣。畢竟農村就算再閉塞,婚娶也會産

生人員流動和交流,二個村一個村地講故事傳故事,該知道的最終都還會知道。

張紹群把回鄉探親的見聞報告交了上去,和其他幾十名戰士的報告一樣,被中央領導仔細閱讀了,其中主席、總理還從中挑選了幾份報告結集,錄入、印刷出來作為檔案通發,張紹群的《十裡坪村考察報告》就在其中。

1965年,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四年,全國大部分省份在這一年達到了全體溫飽線。有幾個早就宣佈全省溫飽的省份,現在已經在規劃如何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時間奔小康了。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得出了資料,1965年全國人口大約是7.1億,其中城鎮戶口人數為1.44億,略超過20。但根據社會調查統計,除了這1.44億的城鎮戶口人口,還有大約40006000萬農村人口

流動到城市長期工作一年之內在城市工作6個月以上)。

因此,戶口本上的城市化率是20,但實際上城市居住的人口達到了27~28。就算加上流動人口,中國也還還是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的”第二類農業國”。工業産值小於農業産值的是”第一類農業國”,絕望的純農之國)不過,只是這1.94億人,就已經創造了很可觀的財富。在1964年世界各國的gdp排名中,美國以7300億美元位居第一,接下來是蘇聯估計為2000~2500億美元)、英國1000億美元、法國970億美

元、日本900億美元,第六名就是中國:805億美元4025億人民幣)。

本位面,當年中國的gdp估計值為710億美元,也是世界第六)第七名義大利、第八名印度。如果中國的城市化率不是20或者27,而是50、60甚至更高,那會是怎樣?一一這也就只能想想罷了。沒那麼多工廠、沒那麼多礦山、沒那麼多企業、沒那麼多工作崗位、甚至城市裡也沒那麼多住房。總之一句話,沒那麼多生産資料。流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十分龐大,這就導致了另一個現象:城鎮職工工資,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一直保持在低位水平,提不上去。在最初中央的設想裡面,國營企業由於佔據了最大的一塊就業數量,佔據了把控國民經濟命脈的産業門類,因此國企給職工的工資應該會成為就業市場平均工資的“風向標”,國企提工資了民營企業也

得提工資,要不然招不到人。

但現在,這個計劃出現了bug。由於農村勞動力相對於國內的資本存量來說具有幾乎無限的數量,民營企業永遠不可能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尤其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一一這兩個地方雖然資本相對密集,可由於交通方便和人口本來就稠密,進城打工的人實在太多了。

當國企職工起步工資36塊的時候,農民工的起步工資是20元。當國企將起步工資提到45元,農民工的起步工資還是20元。國企起步工資再提到50元.只會基本技能的農民工還是20塊錢就可隨處招到。

所以,在1964年底,國家停止了原計劃的國企工人工資的進一步拉昇。這沒啥用處,拉不動農民工的起步工資水平。真正想要拉動農民工的起步工資水準,不能靠國企“標杆”提升,而要靠社會總資總本的增加。要不然,工廠少而想進城打工的人烏央烏央,勞動力就永遠是買方市場,而且是賣方勞動者)議價能力

很低的那種買方市場。

資本的增加主要來自國家,必要的比如糧食)消耗性進口之外,其他都進口了機器裝置,作為國家的資本積累。這還多虧了現在中國身了高利潤的科技産品和工業品出口行列,加速了國家資本的積累。

、五計劃期間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除生産武器裝備之外,還是有二些工業母機可以提供給國內企業使用的,比如沈二機和沈二機)。,最近10年外貿收入的外彙,除了十分

但一一速度仍然是不夠。勞動力價格處於低位還使得國內的民企生産組織能力、生産效率處於低位。現在即便是有出只訂單的民企,也沒有很迫切的需求去改進自已工廠的軟硬體,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生産成本。一個月20

塊錢4美元)的勞動力價格,這導致即使工廠很爛、機器裝置很老,做出來的産品仍然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

就是這一點讓中央難以忍受。用現在中央掌握的演算法,這等於一一掌中國勞動者的工資,給外國人送優惠禮包。工廠僱傭的工人月薪4美元,生産出來的産品每件賣10美元。但按外國的平均數,工人工資應該是100美元,這樣民營企業的工廠生産每件産品成本應當是15美元歪果仁的工廠裝置先進、管理理念先進,所以同樣的産品,外國工廠即使僱傭的是100美元的工人,可他們的生産成本是12美元而不是15美元。本來,中國企業應該被這12美元對15美元的生産成本差距搞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回過頭來改良自已工廠的軟硬體,降低生産成本的。但月薪4美元碾壓了一切,這樣中國企業一件産品只要10美元。

那還想個錘子,直接往外出口。

這樣確實是國家有外彙了,但副作用是:一方面外彙積累的速度就慢了一些,另一方面,國內工人的平均工資提不上去、工廠還是持續落後。還有第三方面的問題:正在進行的恢複中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的談判,勞動力價格可能會成為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當然上面說的主要是民營企業,僱傭農民工的民營企業。國企方面,現在總體上國企職工的工資收入是民企的1.5~2倍,但是,國企平均利潤一直在上升。以至於到了很多工廠每年上繳利潤之後,給本廠職工發的績效工資頂到了國企績效工資比例上限的程度。尤其是電子和半導體工業。因此1964年底取消國企工資的普調上升,在大部分國企裡面,還

是挺難受的。這麼多錢,國家不收走,又不讓發給職工,咋花?

這的確是個兩難的問題。

“有人提出來,說現在流動到大城市的農村人口太多了,導致了這樣的那樣的問題,是不是國家應該出臺一個政策,把一部分農民限制在本地。”“這就是我讓《十裡坪村考察報告》列入其中,而且要你們仔細看的原因。”“即使不看考察報告,同志們也應該意識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全體公民有遷徙的自由。這是白紙黑字寫在上頭的。”“農民想到城裡做工,有錯嗎?老家村裡就那麼點地,有必要全村幾百號人種那一點地嗎?”“在城裡一個月能拿20元工資,在農村一年到頭才拿20多塊錢,一年掙的錢,在成立一個月就掙到了,這要是我,我也挑擔子進城去。”“只要三分之一的人手就可以打理耕地,那就是說,我們浪費了三分之二的生産力。如果按照機械化農業來計算,那我們可能浪費了十分之九的生産力。”“把農民限制在本地,於憲法不合,於情於理也都不合。我們應當去尋找新的道路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開倒車,用那些老舊的、國民黨時期甚至封建王朝時期的那一套辦法來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