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我個學會了自主研製飛機

1958年,強5強擊機攻擊機)立項。最初的強5設計目標就是搞一種噴氣式超音速的近距離對地攻擊機,替代伊爾10。伊爾10的確就是二戰後期的技術水準,活塞螺旋槳動力太慢、生存能力提不上去。如果只是替代伊爾10,那真是很簡單的事情。陸孝彭在南昌很快拿出了一款超音速強擊機方案:採用殲6的動力和後機身,雙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1.3馬赫,典型掛載作戰半徑400~600公裡,機

載武器和伊爾10幾乎一樣:機炮、航彈、火箭彈。

當然了,強5比伊爾10快太多了,就是打火箭彈打得也比伊爾10好。不過.…到了1959年底,陸孝彭已經拿出了設計草圖的時候,空軍、海航、外加科技小組的組長聶榮臻出面了:強5這個樣子不行,要大改。因為這時候空軍終於搞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麼飛機.….不,應該是說空軍終於學會了跟蹤現代空戰、對地攻擊、地面防空系統的發展現狀,並推測未來的空戰戰場。在此基礎上,空軍重新考慮自己下一代的主戰飛機應該是什麼樣。“強擊機在突破中採用的是高空突防還是低空突防?從現在來看,高空強擊機群突防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可行。在交戰對手普遍裝備預警雷達、殲擊機、地面有充分的中程防空系統覆蓋的環境下,中高

空突防不應該是一項可考慮的選項。

在南昌,一名上尉把空軍對強擊機的意見闡述了出來,讓南昌以及整個航空工業系統重新考慮。是個上尉.而且絕對是很年輕的上尉,眼角和額頭一點皺紋都沒有。“採用低空突防模式會遇到什麼困難呢?會遇到密集的地面防空火力。從現在高射炮的技術水平往後推,10年以後,各軍事強國的地面防空系統將有可能以自行式的小口徑高炮、自行式的近程防空導

彈組成,且自行小口徑高炮有可能實現全履帶化。

但中低空突防仍舊是優於高空突防的選項,但是,以近距離火力支援為主要作戰模式的強擊機,必須考慮應對地面防空火力。”

空軍講了自己的意見後,聶師補充道,“新的強擊機將不再強制要求超音速,升限在15000米以內,但是,要求有良好的電子對抗和幹擾能力,要求飛機對飛行員座艙、發動機、舵面等關鍵部位敷設裝甲防護。”陸孝彭:“啊...等於推倒重來。”聶帥:“等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同志說完,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海軍航空兵現在的對海打擊任務缺乏合適的機種。”海航派來的也是個上尉,這個上尉和空軍那位一樣年輕,還戴著一副眼鏡。“根據海司和海參的作戰預想,海航的最遠作戰範圍應該達到離岸1000~1500公裡,能達到這一作戰半徑的目前只有圖4和轟6。轟6我們和空軍在爭,可能會晚一點才能拿到,但是,即使是轟6,

也不是完全滿足海航的作戰想定。

“轟6大、起飛準備時間和反應速度慢,突防能力稍差一一這方面海軍和空軍做出了類似的推定,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艦載防空系統和艦載機的對空防禦能力是不斷上升的。因此,我們需要一種作戰半徑1000到1500公裡、超音速、具備超視距對海打擊能力的遠端強擊機。

“等一下,等一下,“陸孝彭說,“海航要求超音速,還作戰半徑這麼大,而空軍對強擊機的要求是可以不要超音速,但飛機得特別皮實,這兩個技術指標,矛盾了。”聶帥:“我這次到你們的研討會來,就是協助你們做決定的。如果有必要,強5專案可以拆分為強5和強6,一種為空軍的近距離對地支援強擊機,一種為海航的遠端打擊強擊機。”聶師可以拍板強5這個專案到底是繼續下去還是分拆成兩個專案。最終決定,噴氣式強擊機專案分拆成強5遠端攻擊機和強6近距離攻擊機。因為陸孝彭之前的工作都集中在超音速機身和翼型的研究,他表示海航的超音速遠端攻擊機專案會先做出來,因為技術積累比較多,所以強5就是它了。強6就麻煩得多。既然是亞音速攻擊機,那就得換一種機翼形式,飛機就全變樣了。由於裝甲化的需求,飛機的有一些部位會比較重,因此整個飛機的骨架結構要重新設計以承受這些額外的重量。

由於特別強調超低空突防能力,強6還要有地形掃描雷達和自動規避系統,以便讓飛機貼地飛行或在崇山峻嶺間鑽來鑽去。

1962年12月首飛的強5是昌飛一一南昌飛機製造聯合體研製過的最大的飛機,全長22..2米,空重15.5噸,最大起飛重量28噸,都趕上美國剛出來的f4”鬼怪”戰鬥機了。飛機有7個掛架,掛載2枚正在研製的空艦導彈、3個副油箱時理論上的作戰半徑是1200公裡,如果掛4枚空艦導彈1個副油箱是850公裡。當然,這些資料能不能實現,還要看試飛時發動機的表現。一一這飛機的發動機是國內自已研製的,渦扇2。在發動機選型時陸孝彭從沈陽的渦噴7和成都的渦扇2之間選中了渦扇2。雖然重量、推重比都是渦扇2大,但是渦扇2推力比渦噴7大。

“海航臨時要求強5能掛2枚空對空導彈,這真是....臨時要求。”陸孝彭在即將試飛的原型機前面,看強5機翼最外側的那一對凹槽一一這是預留的空空導彈掛架。“陸總,這個要求是挺過分的,讓我們從頭開始計算機翼受力,還好,最初的設計留了餘地,加兩枚近程空空導彈沒問題。”陸孝彭:“這是運氣好,要不然我們設計流程就要拖很長了。但又能怎麼辦呢,軍隊的要求肯定是要滿足的...要準備起飛了。首飛,順利!”

北京。“南昌做的那個強5,效能不知道怎麼樣,但至少我看著還是挺好看的。”聶帥向中央彙報航空和空導彈領域最近的研究成果。“當然,好看不好看可能跟這東西的戰鬥力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南昌有一個地方做到位了,那就是踏實做科研,不拘泥於已有的成果,敢於闖自己的新路子來。”總理:“陸孝彭他是先在西方國家留學,然後再接觸蘇聯的航空體系,兩個不同的體系他都熟悉,這是他的優勢。”聶帥:“不僅是他二個人,南昌的整個團隊,應該說,隨著強5這個專案的執行;成熟起來了。現在航空工業的幾個聯合體,除了西安還欠點意思,找不著方向,其他幾個都闖出點名堂了。沈飛在仿

米格21的同時就設計了下一代戰鬥機,成飛也設計了一個型號,當然成飛的沒競爭過沈飛,不過我相信那只是暫時的。南昌這個廠當初就沒往戰鬥機的方向發展,我還擔心他們拿著殲7殲7的資料做強擊機做不出來,現在來看,很好。

李強:“你剛才說西飛還欠點意思,西飛是個什麼情況呢?”聶帥:“他們從東北搬到西安,有點折騰,花掉了不少時間。而且轟6這種轟炸機太大,要吃透的技術太多,所以現在還拿不出一個可研製新型號的團隊來。”總理:“轟炸機生産基地從東北搬遷到西安;是讓西飛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們考慮過很多因素,一是不讓工業過於集中,二是讓西安這個西北地區的經濟中樞有拿得出手的現代尖端工業,所以最終還

是決定落在了西安。不過西安現在轟6的生産線在持續生産了,現在也該督促他們做一做研究了。

南昌。渦扇2發動機噴火,強5原型機在跑道上緩緩啟動、加速,在滑行了1200米後升入天空。順利升空!首飛成功了一半一一至少是成功了三分之一!“發動機工作正常。”“操縱系統工作正常。”

試飛員計翰明不斷向地面報告飛機的狀態。首次試飛其實不需要測試什麼,強5上面其實啥都沒有裝:雷達沒有,是個配重;火控計算機也沒有,還在南電的實驗室裡;導彈炸彈當然也是沒有的,甚至機炮也沒有。今天強5只需要飛上去、再落下來,首飛就完成了。

當然,強5除了起飛和降落,中間還要轉幾個彎。向前飛出70公裡後,計翰明根據地面景物定位就知道自已該轉向了。飛機稍稍側傾、轉向,計翰明的手感很好,這飛機可能空中機動性沒戰鬥機那麼好,但是操縱起來還是很方便。“岐一一咯咯咯一一...咯咯咯”計翰明:“?”後機身的異響讓計翰明一下子警覺起來,有問題!憑借自己兩千多小時的飛行經驗,計翰明首先想到的是發動機,或者它的散熱、供油油路等附件的問題。因為剛才轉向的時候掉了一些高度,計翰明剛才是加大了油門以便讓飛機的速度和高度回複

正常,所以一一?

計翰明收油門,咯咯咯的聲音消失了。再一點一點加大油門,岐岐一一咯咯咯的聲音又來了。計翰明:“a1報告,a1報告,左右發異常。發動機在機身側傾且轉速大於8500時,發動機轉子有異響。”地面:“a1,a1,今天所有試飛專案即刻停止,請控制飛機盡量向機場靠近。”計翰明:“a1明白。”發動機轉子轉速在8500時,只能發出45的推力。現在計翰明就要在兩臺發動機的推力都只能發揮設計值的45的情況下,操縱飛機安全返航。強5要回到機場還得再轉一個彎。在轉彎過程中,計翰明畫了一個超大的轉彎半徑一一盡量讓飛機少側傾、少降低高度。不過在轉過來之後,發動機還是咯咯咯了一下。計翰明:“a1報告,發動機在轉子轉速大於7500時就有微弱異響,在大於8500時噪音比較明顯。我機即將返回地面:“a1,請直接對準跑道降落。”一般飛機返回機場時要先飛”四邊”,也就是繞機場轉一圈,回頭再去對準跑道。繞機場轉一圈對現在這架強5來說太危險了。好在試飛員都十分熟悉試飛基地以及附近的地形,在離基地士幾公裡外計

翰明就知道自己在哪了,遙遙地就讓自己的飛機飛行方向慢慢與跑道方向平行,當飛機接近時機場還朝天打了兩發訊號彈,定位就更加準確了。計翰明操縱飛機收油門、降低高度,對準跑道降了下來。

日後在全世界名聲赫赫、綽號“龍五”的強5,第一次試飛就這樣稀裡嘩華啦地、勉勉強強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