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蔣築英

1963年國內的航空工業進入了”腦洞時代”,或者叫嘗試自主研發的時代。1958年,剛學會走路的沈飛就組起了幾個殲擊機設計小組,搞了好幾個“下一代殲擊機”的設計方案。當然這些方案很不成熟,而且國內航空工業基礎還遠未到支援國內設計出下一代擊機的程度,

因此被錢學森撼下去了,讓國內各航空研究所以及聯合體繼續練內功。

不過內功也不只是從蘇聯拿裝置建工廠,而是從最基礎的航空技術甚至航空理論開始補課。首先,根據老錢上次說的,戰鬥機技術能不能跨一代,得看你的發動機技術跨代沒有。用上一代的發動機來設計下一代的戰鬥機,能成功出成果的可能性極低。到現在,發動機有了:成飛的渦扇2和沈飛的渦噴7。南昌造強5的時候選了渦扇2,沈飛到現在還慣慣不平:渦扇2除了推力大一點,推重比、體積、可靠度方面都是劣勢。就連油耗,渦扇發動機本應有優勢的非加力狀態下的油耗,居然也是渦噴7少

許領先。

而且渦噴7很成熟,有蘇聯的型號為參照,現在不但量産,而且已經安裝在殲7的第一個改型殲7a上面了。南昌在強5上面裝了渦扇2,第一次試飛一一嗯,果然有點小翻車。回到地面之後這架強5就直接拖到大修車間,檢測第一次飛行後的技術狀態。再後來,試飛院幹脆就把上面的兩臺渦扇2拆了下來,送回廠回去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檢測。強5的試飛時間表中斷,所

有以後的專案都延期4個月。

在1962~1963年,搞小涵道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這步子確實跨得比較大。

強5和強6是強擊機攻擊機,戰鬥機那邊也在做類似的事情:空軍發現未來的空戰不能只有截擊機,還得有多功能戰鬥機。

沈飛正在設計的殲8是截擊機。這飛機...要說抄,是抄了一點蘇聯設計,但是沈飛並沒有拿到全套技術資料,而是大方向由自已定、細節方面拿不準的時候才召喚外援,殲8截擊機的一切設計目標都圍繞看打u2一一這種慢悠悠的、但能飛21000米以上,最高可飛到25000米的怪物。戰鬥機飛到25000米打u2本來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不過現在也有轉機:不用飛機親自飛到25000米開炮打u2了,你可以飛到2萬米左右,然後biu地發射一枚導彈,就能把25000米高的u2打下來。這是南京電子集團航空電子研究所、空空導彈研究院聯合出的主意。不過要想打這種導彈,飛機除了翅膀下要有掛架,還要裝一部功率比較大的機載雷達,在鎖定目標、發射導彈之後,得靠機載雷達照射u2,空對空導彈是半主動雷達導引的。這部機載雷達有30度的

上射角,直徑也不小,殲8得想辦法把這雷達給裝上去。

多功能戰鬥機空軍提出的要求非常”簡單”:對標美國的f4鬼怪沈飛容我考慮考慮....空軍:當然給你時間考慮,而且我們也在讓成飛考慮,你們倆各自做一個原型方案,相互競爭。沈飛:什麼?成飛?就那一群...?扶我起來,我還能畫圖紙!

遠端多功能戰鬥機的原型方案就這麼啟動了。沈飛的叫做yj9,成飛的叫做yj10。誰要是贏了,誰就把前面的y字去掉,成為殲9或者殲10。負責yj9的沈飛是國內戰鬥機領域的老大,從殲5到殲7都是在沈飛首先仿製生産成功的,國內第一種自研戰鬥機8是沈飛設計的。成飛是新成立的,到現在為止,按照沈飛趟出來的路生産過殲6和殲7,成飛設計院還沒搞過戰鬥機型號設計。蘇聯”外援方面,沈飛與米高揚的聯系較多,成飛與蘇霍依的聯系較為密切。空軍的要求是:原型機首飛時間不晚於1964年11月11日,原型機一階段試飛專案1965年上半年完成,然後空軍根據yj9和yj10的試飛狀態、設計指標做選擇。有點太快了?不快,這是冷戰速度。1991年是個分水嶺,在這之前各國主戰裝備的研製週期都明顯比1991年之後短得多。那個年代的武器系統沒那麼複雜是一個原因,軍事對抗的巨大壓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能這個裝備還不夠完善,

匆匆量産可能會變成機庫皇後、車庫王爺、碼頭旅館什麼的,但不管怎樣也要保證“萬一明天就爆發全面戰爭”你有能飛上天的飛機可用。

“這塊晶片用在導彈上,基本上等於把它的戰鬥力提高了30。貴的確是貴,但是值得。”

複旦大學半導體實驗室。謝希德主任手掌心是一塊比指甲蓋略大的晶片,功能是高速資料處理一一也就是初代的dsp晶片。當然和21世紀的dsp晶片比起來,它的處理能力可能也就方分之一甚至百方分之一,但安裝在國産的霹靂2近程空空導彈上,能讓導彈的重量直減1公斤,並且導引頭對自標的捕獲能力明顯增強露靂2的研發計劃啟動得很早,不過關鍵的技術突破來自臺灣的國軍空軍贈送的響尾蛇導彈殘骸。減重1公斤是個什麼概念,就是能讓霹靂2的戰鬥部增重1公斤,從5公斤增加到6公斤。李強知道這是中國設計生産出來的第一塊通用dsp,而且李強還知道一些謝希德不知道的:這種初代dsp在六十年代基本都用於軍事裝備,但在70年代,計算機普及率擴張的時候,dsp卻沒和計算機

一樣産量嗖嗖地往上漲,而是從70到90年代一直在緩慢發展。

但是一一dsp是工業資訊化和網路化的最關鍵的工具,第二個公文包位面)中國登上工業第一大國和第一強國的基石。“謝主任,”季強說,“這塊dsp3資料處理晶片的成功之處在於通用性,適應範圍很廣,這就讓工廠可以只生産這一種晶片,就滿足軍用民用三十多種應用場合的需求。.…..空軍說導彈會訂購多少枚?”謝希德:“空軍說,定型量産之後,頭五年至少要生産三千枚霹靂2。”李強:“霹靂?”謝希德:“南電在編寫靂,但訂貨的時間不太好預測,南電集團也沒說日期。”李強點點頭。謝希德不清楚空空導彈的研發進展,李強知道一些,這種導彈確實不太好研製。“我們看看上電的計算機通用晶片。”在複在旦電子系的實驗室,李強遇到了一個以前見過的算是熟人的人:蔣築英。“蔣築英?你怎麼出現在了這裡?等一下,上次我見到你是在北京,那時候你在搞鐳射。”謝希德:“那時候他是王大的研究生,拿了鐳射光學碩士學位,突然說還想再讀一個新的專業,就考到了複旦電子系。蔣築英拿過一個碩士,而且也都算是應用物理這個大範圍內的,我看好多課他

都可以免修了,於是再一動員,他現在就轉為電子系直博了。

蔣築英:“主要是,把光學學完,感覺現代科技太龐大了,種類太多了,只瞭解其中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學科分支,遠遠不夠。趁著現在還不算太老,我繼續學習學習。”李強:“謝主任,蔣築英在主大手下的時候可做過不少事,不知道他轉到複旦的檔案裡面有沒有寫。我懷疑有一些事跡現在還保密呢。”謝希德:“我知道,主大珩寫在他的推薦信裡了,他在讀研究生期間,參與過重要的國防高科技專案,並在其中擔任主要成員。”蔣築英:“哪裡哪裡,只是半途加入小組的一個成員,普通成員。”

李強笑而不語。將築英確實是在鐳射器研製小組遇到困難,向各處求援找來的援兵之一,的確算是半途加入,但是,鐳射器研製小組沒有這三名援兵之前,做出的鐳射器,也就是硬拿來申請國內專利的那一臺,功率是0.002瓦。2毫瓦。蔣築英根據自己推出的光學傳遞函式,搞了一種激勵源的新結構,王大補充完善,用這種新結構製造的第一臺鐳射器功率達到了3瓦,然後第二臺10瓦,總之,有了這個新結構,鐳射器的最大功率

嚕嚕嚕往上漲。

現在這種新結構的專利還在國防保密範疇,專利發明人是蔣築英、王大。謝希德:“蔣築英從東北到上海,去年9月來的,剛安頓下來,放心,系裡平時還是很關心照顧這個新學生的。生活上的經濟上的困難,我們都會盡力解決。”李強:“呵呵呵...謝主任啊,蔣築英可是個隱形富豪啊。”謝希德:“啊?”蔣築英:“沒有沒有,那些錢打到我賬上我基本上都不取的!”謝希德:“到底是什麼?”李強“.”看著蔣築英)蔣築英:“有一個專利,因為是我在業餘的時間搞出來的,與工作和研究的方向也無關聯,所以我本人可以獲得專利使用的收益。”李強:“照相機上的一個小器件,天津在用,上海也有照相機廠在使用。蔣築英的收入現在關關喝可樂都可以,而且可樂能一次買兩瓶,喝一瓶酒一瓶。”將築英“.謝希德有點明白了:“噢!這我就明白了。蔣築英,你不用藏著,別的地方我不敢說,反正在電子系,是不會有人圍著你吃大戶的。其實上海也沒這個傳統。”李強補充了一句:“另一個原因是,哦你才來了一個學期,以後你慢慢就能發現,在複旦電子系,超有錢的研究生、青年教師、教授,一點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