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臺海演習?不,臺海示弱

1961年美國的出口總額是137億美元,但在1962年,美國的出口總額增長得沒預期的那麼明顯。根據1~10月份十個月的資料預測,今年的出口總額很可能在140億美元左右現在全世界貿易總額以年遞增10以上的速度發展,但是美國的出口增長率有點兒疲軟,不,有點兒落後。二戰結束已經17年了,西歐、日本的製造業早已恢複,日本的製造業總産值甚至遠超戰前最好的年份。這些國家因戰爭而破壞的基礎設施重建工程也已經完成了。市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縮水。如果不找到新的小水窪,魚可能就得渴死在現在這個坑裡。什麼是新的小水窪?戰爭算是一個,比如現在的越南。但是派幾白個軍事顧問、搞點空軍基地掌飛機炸炸是不足以形成水窪的,得天打。但是肯尼迪對是否全面捲入越南戰爭還持疑慮態度,蘇伊士戰爭之後,英法的殖民體系瓦解,美國舉著自由貿易的大旗殺入這些前殖民地。一開始美國還很開心,可過了幾年,美國沮喪地發現:這些前殖民地沒多少購買力。唯一有巨大規模市場的印度,現在對西方國家很抗拒,不但抗拒英國,美國也抗拒。印度倒是和蘇聯走得很近,不過美國一點都不擔心印度會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安全構成威脅,咋地,難道印度還

能稱霸印度洋?

在1962年底,中國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手頭既有購買力、國內也有廣泛的工業品進口需求並且未得到充分滿足、人口體量還特別大的國家。前一年,美國對中國的4億美元出口額雖然只佔美國出口總額的3,但這是一個好的開頭,有4億就有5億,過幾年說不定能出口10億。對中國的出口也引起了白宮和美國一些研究所智庫的擔心。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裡面工業裝置佔比極大,雖然都是巴統協定範圍內允許出口的機械裝置,這等於是在增強中國的工業能力。三十年

前,美國向蘇聯大規模輸入工業裝置,結果是産生了一個敢和自己腕子的超級大國。大規模向中國出口裝置也有可能會是這個結果,在東亞誕生一個可以和美國腕子的國家。

智庫專家們的見解當場就被拍死了。通用、福特、休斯、摩根、標準、…可口可樂:“這位專家你誰呀?你在我們公司有股份嗎?你沒股份,你不在董事會,沒有發言權,那我勸你少管閑事。”被這些公司”包養”的另一撥專家則從科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向中國輸入工業裝置利大於弊:

第一,中國不是資源出口國,他現在大部分的出口商品都是製造業的産物,向中國輸入工業裝置,中國擴大自己製造業的規模,出口會更多,那麼中國手持的外彙也會更多,這是一個正反饋,長遠來看,中國會因此在未來有更強的進口能力。

第二,中國現在進口的消費品很少,這是因為國內購買力不足,國內購買力不足是城市人口、工業人口比例不高。向中國輸入工業裝置,中國的城市不斷擴大,有消費能力的人群就會不斷增多,中國人就有可能購買更多的消費品,從遠期來看,反而有利於將來美國向中國購買更多的消費品。

第三,如果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額外的、比蘇聯還嚴厲的工業裝置禁運令,那麼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從蘇聯和東歐國家進口工業裝置,這既是讓美國丟掉了一個7億人口的市場,也會讓中國和蘇東陣營的關系更加緊密。

第四,美國三十年代向蘇聯出口工業裝置,讓美國的戰製造業在大蕭條之後的很多年都有訂單可做,一直續命續到30年代末期,如果沒有蘇聯訂單這一波續命,30年代末國際形勢急轉直下、美國要擴大軍工生産時,美國可能會因為工業母機的産能消失了而無法大量擴充軍事工業。

第五,雖然美國三十年代幫助蘇聯實現了兩個五年計劃,搞得他二戰能爆坦克海淹死德國,但崛起的蘇聯一直都是個泥足的巨人,並不是什麼美國的心腹大患。公司請的專家雖然是拿錢辦事,但辦得這叫一個專業,分析論斷也不是瞎胡說,一條一條有理有據都經得起推敲,除了第五條以外。現在的蘇聯不是什麼美國的心腹大患?這好像有點政治不正確啊。但是美國商界看事情的角度,和白宮那些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專家一直都不是一致的。白宮的戰略家傾向於誇大蘇聯的威脅,這樣美國可以維持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軍事力量存在、維持對西歐的控制。美國商界的專家則認為威脅沒那麼大。他們能拿出很多證據,證明蘇聯從三十年代到現在,一直都在大量進口西方的工業裝置,從1958年到1963年,光化工廠進口了70多座。蘇聯進口不到就瞄一眼

然後山寨,瞄不到就用間諜偷,總之,蘇聯這個經濟體,由於缺乏市場競爭的動力,它的産業科技是無法自持升級的,從根本上他就脫離不了西方體系。

應該說兩方專家都對事實有所誇大,一個誇大了蘇聯的威脅,一個對蘇聯的産業科技的落後染得太過分。但是,商界專家的這一句話發表在1962年的12月,似乎就很經得起推敲,因為就在上個月,蘇聯服軟了。10月底是古巴導彈危機的最高峰。在大西洋上蘇聯軍艦和美國軍艦發生對峙,美國也史無前例地將備戰等級從4級提到3級再提升到2級,這是冷戰期間僅有的一次2級戰備狀態10月24日,美軍首次拉線阻止蘇聯船隻進入古巴,但蘇聯油輪“布加勒斯特”號強闖,美軍軍艦上報之後,白宮和五角大樓決定不予攔截。26日,美國海軍對第二波蘇聯船隊實施攔截,這次動真格的

了,截停”馬克盧拉”號貨船對其登船檢查。

整個大西洋上美國有180艘軍艦,而蘇聯進入太平洋的水面艦只有2艘火炮巡洋艦,2艘導彈驅逐艦,2條護衛艦,水下有潛艇,但估計數量也在個位數而已。

美軍建立的離古巴海岸500海裡的封鎖線越來越牢固,第三波船隊最終放棄沖關,與蘇聯軍艦一起掉頭返回。美國的海空封鎖成功。這意味著古巴島上的蘇聯部隊,無論是中程導彈還是坦克團,都再也不會得到後續補給和維護支援,要麼在4周之內把導彈其中有8枚核彈頭)打到美國本土,要麼等著導彈鏽掉。甚至還有更糟糕

的情況,雖然美國現在表示向古巴運輸民生物資的船隻在臨檢之後可以通行,但如果美國不發善心了,不給你通行呢?

一一那可就是就饑荒。古巴是不怎麼産糧食的,他是出口蔗糖、咖啡換小麥的。10月27日,肯尼迪的弟弟、商業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約見了蘇聯大使多勃雷寧。一見面羅伯特肯尼迪就對多勃雷寧說,白宮從某些渠道瞭解到,美國軍方計劃於29日淩晨對古巴發動進攻,這件事非

同小可,你們得小心了。

多勃雷寧大感震驚,但仍提出了蘇聯的條件。羅伯特肯尼迪對多勃雷寧提出的條件置之不理,無論多勃雷寧開出什麼價、提出什麼條件,羅伯特肯尼迪都不回答他。要拿走西柏林?想都別想。羅伯特肯尼迪表示,蘇聯必須從古巴撤出核導彈,這是美國一定要達到的目的,而不是美國要用什麼條件來交換的東西。

在外交領域工作了十幾年的多勃雷寧被這個比他小兩輪的美國總統弟弟給傻了,談判看起來已經破裂,但多勃雷寧卻不想結束這次會談,但他也不服軟。因為蘇共中央沒授權他服軟,也沒授權他主動關閉會談大門。

尷尬了很久羅伯特肯尼迪故意讓現場冷場的),羅伯特肯尼迪告訴多勃雷寧,如果蘇聯要美國做出一個讓步,美國願意為了平息這次危機做點讓步,但讓哪裡不是可以由蘇聯選的,而且,這應該是由肯尼迪總統與赫魯曉夫直接連線談才能界定的事。

赫魯曉夫在華盛頓時間28日淩晨透過熱線電話與肯尼迪私下談判。28日,蘇共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赫魯曉夫在會上告訴政治局成員,美國要求蘇聯部署在古巴的核導彈、核彈頭全部撤走,作為交換,美國願意保證不入侵古巴,並撤出部署在義大利、土耳其的中

程導彈。而且,美國從土耳其撤走中程導彈這一訊息不會公開,也不會與蘇聯方面簽署任何密約或文字協定,只是肯尼迪的口頭承諾。

政治局一時無法接受。赫魯曉夫解釋說肯尼迪總統受軍方和執行委員會的壓力不能書面出具同意撤回義大利和土耳其導彈的檔案,但總統保證將實現這一點,而若赫魯曉夫執意要書面保證或因此而拖延的話,總統將難以

壓制軍方,局面將有可能失控,

最終蘇共成員表決認可肯尼迪的口頭承諾,同意蘇聯從古巴撤出中程導彈。根據雙方協議,蘇聯同意撤出導彈過程需接受美國監視,古巴開放部分港口的領空,讓美方偵察機低空近距離拍攝中導裝船過程。肯尼迪利用這個機會,讓公眾媒體實況電視轉播了蘇聯導彈的撤離

過程。

《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美將對共産國家實施核彈覆蓋》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談妥之後,又過了兩天,臺北的中央社發新聞報道了。哎,這大概只是常凱申的願景吧。但是最近這兩周,臺灣海峽的形勢也頗為緊張,作為對古巴導彈事件的配合,我方首先在福建進行了一次近海火力演習,130、180毫米岸炮和各種野戰炮對著一個

近海島嶼演練了對金門炮火覆蓋的打法。

再然後是臺州兩棲演習,海軍陸戰隊、陸軍部隊在空海軍的支援下,進行了團級兩棲突擊演習。除此之外還有空軍的空中攔截、對地、對海攻擊演習。這些演習大多在東南沿海進行,為了不影響過往商船、漁船,每次都是提前48小時發布禁航通告,於是很自然地,美軍飛機就被這禁航通告吸

引過來了,演習期間美軍偵察機、預警機不停地在演習區邊緣,或是12海裡領海線之外偷看。

在近距離觀察了中國的幾次演習後,五角大樓撰寫了對這段時間臺海演習的分析報告:“1、中國海軍的登陸艦力量嚴重不足。在演習中出動的8艘登陸艦,有6艘為美國二戰剩餘物資,僅有2艘為中國自建的登陸艦。”“2、,中國海軍的登陸技巧極為落後。在演習中,登陸艦隊在演習的預定登陸場外停留了整整19個小時,這甚至達不到1944年美軍霸王行動”的排程效率,在噴氣機時代的海空對抗中,這意味著中國的

登入艦隊在集結、航渡和停留等待過程中會損失巨大。

“3、中國空軍的對地支援火力演習中,我們仍然看見了大量二戰技術水平的伊爾10螺旋槳攻擊機,這些攻擊機的對地攻擊方式也沒有發生變化:機炮、機載火箭彈和小口徑航彈。”

這份報告出臺的當天,第一架強5攻擊機原型機開始試飛。在報告出臺一個月後,一架伊爾28轟5近程轟炸機在西北靶場成功完成了首次鐳射制導彈藥的投放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