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第一枚長徵2矗立在發射塔邊,火箭一、二級都已加註完燃料,管線脫離,從加註口蒸發出來的少量四氧化二氮彌散在空氣中,形成一縷不太顯眼的紅霧。

發射進入倒計時。

看上去長徵2和長徵1東方4非常相似,也就是比長徵1長一點、頭部有一個鼓囊囊的流線型整流罩。

但就這麼小改一下,長徵2就成了一枚專業的運載火箭。長徵1只發射了一枚204公斤的實驗性質的衛星,長徵2的近地軌道運力則達到了4.05噸。作為專業的運載火箭,長徵2略去了長徵1上面為軍事發射而配置的一些零件、部件,節省了不少重量;火箭總重230.5噸,多攜帶的燃料能讓火箭的加速時間延長不少;錢學森精心計算過之後,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燃料箱各自增加特定的比例,讓火箭的整個推進過程達到最最佳化,最終達到了這個運載能力。

這一枚長徵2要送上天的衛星是一顆返回式衛星照相偵察衛星),哨兵1號。

中國發射的第二枚衛星是什麼?這真是個犯難的問題。錢學森、李強在中南海開會時陳澐提到的國家現在急需的那些衛星,到現在為止一個都沒有搞定——但是照相偵察衛星卻可以做出來。美國和蘇聯都已經發射過類似的衛星了。

“哨兵”衛星全重2.7噸,光學元件由長春製造,膠卷由上海製造,衛星在240x260公裡的軌道執行,90度朝下方拍攝時一張膠片能覆蓋0公裡的地面——如果膠片質量無誤差、光學元件對焦正確的話,這張膠片能讀出的有效資訊大約是4000x4000畫素,也就是能達到7.5米的解析度。

在膠片照相偵查衛星裡這個解析度不算太高。

哨兵1號只攜帶1個膠卷艙——畢竟它只是個測試衛星。按照預定計劃,它在太空中巡弋3周左右,咔嚓咔嚓把240張膠片拍完,膠卷艙脫離,啟動固體反推火箭返回地球。

對於錢學森和屠守鍔來說,它的返回系統比照相系統更值得關注。屠守鍔心裡想的就是,你拍糊了沒關系,甚至照相機卡了也沒關系,作為航天人,我只關心膠卷艙能不能準確返回地面。

哦,屠守鍔所想的“準確”,是膠卷艙偏離預定落區中心點不超過100公裡,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早已安排好了落區,接艙部隊裝備了6架直升機。

錢學森知道使用膠卷+返回式膠卷艙的照相偵察衛星只是個過渡産品,10~15年之後就會誕生d成像的偵察衛星,但返回式衛星還有另一項使命:它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置科技。

宇宙飛船發射上天,宇航員再返回地球的時候用的差不多也是這套系統,只是膠卷換成了大活人。

“5,4,3,2,1,發射!”

……

北京,中國航天器研究院。

“遙感衛星研究所是全院最大的所了,因為現在有4種衛星被劃歸到遙感衛星的範疇內了,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種類。……這4種遙感衛星,有3種要用到紅外探測裝置,因此,我們不能不把你們從長春請過來,大家一起辦公解決現在遇到的困難。”

李強、錢學森沒去酒泉現場“監督”長徵2號首射,他倆得解決“1962年打什麼衛星”的問題。

按照長徵2號的産能,1962年能發射5~6次。錢學森還基於東風2設計了一種小型運載火箭,這個是專用於發射電子偵察衛星的,另外算。

但到現在位置,1962年預定發射的衛星只有哨兵2號是製造完成了,其他的衛星都還沒定下來呢。

錢學森說了這句話,長春光機所派來的紅外遙感辦公室範主任發言:“我知道我知道,你們肯定都盯著我。農業普查衛星的紅外系統,光機所的技術指標說明書已經更新了第二版,我們確定,在1963年可以達到0.01攝氏度溫差。”

李強:“0.01度溫差有點不太夠。”

範主任:“李局長,光機所現在在為第二代坦克研製被動紅外系統,這個系統的溫差敏感度是0.03攝氏度,這就能讓坦克發現藏在樹林子裡頭的、只被太陽稍稍照射了一下子的敵方坦克了。0.01攝氏度的溫差對於坦克夜視儀都已經過剩了,……實際上也是我們能力的極限了。”

李強:“農業普查所要掃描的東西,比坦克作戰環境還要苛刻,它掃的不是鋼鐵與樹葉的差異,而是樹葉和樹葉,就是草葉子和小麥葉子,都是葉子,都被太陽照射,但我們得透過光譜和色溫把它們區分開來。將來農業普查衛星的感測器還要做到把金黃的小麥葉子與綠色小麥葉子區分開來,把幹枯的小麥葉子與正常的小麥葉子區分開來。……不管怎麼最佳化演算法,感測器本身的敏感度要求都是硬指標,0.003度,至少。”

範主任:“0.003和0.01相比,等於是技術又跨了一代,按我們的研製速度,得18到24個月,我只能說,最快也要到1964年底或者1965年初,我們才能拿出區分0.003攝氏度溫差的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