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國家迫切需要各種衛星

11月國內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忙的一件事情是:核實1961年的糧食産量。

7月份夏糧統計資料上報之後,中央就讓各省區核實過一次,到10月底,今年該收的莊稼都收上來了,出了一個粗算資料,上報。彙總到中央之後,書記處從主席到副總理,每個人都批閱了這麼一句話:核查資料。

初步上報的資料是,全國糧食産量2.02億噸,去年是1.96億噸,前年是2.02億噸,1960年的小低谷過後,1961年又跳回去了?重新回到2億噸線以上?

嗯?有那麼容易嗎?

由於下發的檔案上面簽名批閱大佬太多太齊全,檔案下發之後,各地方都趕緊動起來,再次統計或核實糧食産量,力求在精算版資料提交的時候盡量做到準確。

河北離北京近,所以這裡的情況中央是掌握的。1961年3~6月河北山東旱災,受災面積100萬公頃,其中冀東為中重度。河北糧食産量今年是減産2,其中小麥減産11,但在春旱導致小麥絕收之後,大部分耕地補種了土豆或玉米,補回了一部分糧食産量。

當然這麼一折騰造成的必然結果是河北的小麥統購量會下降。早在5~6月份,河北省委就滿地打滾,從天津一直滾到北京,要求降低今年河北的小麥統購量。河北省的訴求是小麥減産11,統購量不能只下調11,因為本來就是公社合作社的口糧留夠之後,剩餘的部分才敢賣掉,減産11統購量可能要降低30才合適。

畢竟作為挨著首都的省份,還有天津這座北方商業大城,河北到現在還是沒法宣佈自己提前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差不少呢。

像河北這樣的不是個例。這用主席的話來說就是,咱們的地方幹部都是“二極體”,中央交代什麼任務立刻就辦,而且為了確保完成中央任務,省裡加一點指標上個保險,到了市裡再加一點指標上個保險,市裡到了縣裡又加一層保險……

比如八大提出的第一步解決全體溫飽問題,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380公斤,其中農民每年糧食佔有量純消費)240公斤,人均貨幣收入20元。到最後縣裡面一般都會把目標設到1966年農民糧食佔有量270甚至300公斤、人均貨幣收入25元,幹部們才覺得保險。

河北煤鐵多鋼廠多,每個煉焦廠外面都有排著隊要氨水的車隊,有的是卡車有的是三輪車,有的是馬車,所有的車上都滿是可裝氨水的空桶。至於化肥廠專門生産的化肥——那更搶手。每個縣市城區裡的糞肥也沒落下,也是馬車排著隊等。以及所有地方都在專心致志地修水利工程,擴大水澆地面積。

這種做派在北京——引起了警惕,實際上起的是反作用。1961年夏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書記處以及政治局的同志都感到,以後要給地方靈活的和有自由度的政策,不能從天而降太細致的具體任務指標。幸好這次中央下達的任務指標只是要求全面解決溫飽問題,引起的副作用頂多是一些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沒有按計劃擴大,一些地方的小手工業沒有按計劃搞起來。如果中央從天而降的任務是鋼鐵産量翻番,地方上說不定就把絕大部分農村人力派去砌土高爐。

河北之外,1961年另一個遭受旱災的地區是遼寧和吉林西部,程度和華北差不多,但是在年底上報的糧食産量粗統計裡面,遼寧和吉林的糧食産量增加了。核實和調查工作展開之後,調查小組給出的結論是大致上沒問題。主要原因是——在5、6月份旱災時,這兩省派出了70個打井隊、運送了600多臺水泵到各農村,提升河水或者用地下水澆灌,挽救種下去的作物。

工業化的東北用機器對抗天時,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招數上報中央,主席批閱之後作為典型下發到各地供參考了。

除此之外,1961年的自然災害還包括:河南南部中度旱災,廣東、江蘇各接一次強臺風,珠江流域6月份洪水一次,受災面積40萬公頃,約10個城市內澇。所有這些受災區域的年底糧食産量盤點,都是要重點審核的。但實際上這些受災地區還沒等年底審核,早就上報自己糧食生産所受的負面影響了。

……

“現在國家迫切需要氣象衛星、農田普查衛星、農業估産衛星、海洋調查衛星、地質普查衛星,此外還要建立一個中長期的氣象預報體系。”

既然大家都看過第二個公文包裡的影片了,這些名詞大家都懂什麼意思就是技術原理還有待探索),在中南海的會議室,陳澐就直接開啟天窗說亮話了。

“學森,我知道這些東西……在那個公文包裡面,咱們是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逐步做出來的,但是啊,能快一點,還是快一點好。”

錢學森:“長徵二號過兩天就要發射了,在運載火箭這一塊,我們是有了趁手的發射入軌工具了,衛星的問題,它是種類繁多,每種衛星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內部結構設計、搭載的載荷也都不一樣,航天器研究院現在可是忙壞了,幾個攤子並行鋪開,而且我們提出的技術要求都是不低的。而且,所需的特定衛星能不能提前誕生,有時候還不只是航天器研究院的事,還要看其他的工業行業的尖端産品技術水平到沒到那個程度。”

李強:“中長期天氣預報,現在分成兩個方向並行,第一是北電的超級計算機,這個是基礎要求,速度越快越好,既然他們說億次沒問題,我就告訴他們,第一第二代都在億次的範疇,但從第三代開始,必須要觸碰10億次大關。”

“第二個是氣象預報理論方面,國家氣象局,南京氣象學院、北大數學系都在想辦法,就是要不斷地完善理論,找出最佳化的演算法。現在他們已經知道如何面向計算機來設計最佳化了,就是設計的演算法讓計算機使用二進位制計算的時候最便捷。這很重要,如果演算法不最佳化,10億次的計算機都未必能做中長期天氣預報。南京氣象學院的上一次最佳化,把計算量降低了82,這幾乎就是讓中長期天氣預報的算力要求從75億次每秒降低到了15億次不到的水平。”

錢學森:“咱們那臺平板計算機,因為沒有專用的計算軟體,而且計算機裡沒有那種……開發環境,所以目前只能用於半手動計算,而且,對這臺計算機的處理器算力的利用率連5都不到。做氣象預報這種高平行計算的事情現在是不可能的。小戴說他正在想辦法解決計算程式,但是,主要也就是讓半手動單執行緒計算變得更便利一點。”

李強:“怎麼,小戴現在有辦法編寫新程式了?”

錢學森:“他研究了平板計算機作業系統自帶的那個小工具,科學計算器,說是把它‘反編碼’了,然後新建一個更好的計算程式,往檔案裡面寫0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