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實地考察赫魯曉夫樓(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六章,實地考察赫魯曉夫樓
由於蘇聯幫忙幫到底,現在中國的核設施其實已經實現了核彈頭量産,a01型裂變彈從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中生産了6枚,其中4枚安裝在東方2中程彈道導彈上,因此到1961年底,中國也有區域性的核打擊能力了。
a02型裂變彈——也就是1961年7月進行的第二次核試驗那枚,當量仍然是22000噸,重量縮小到870公斤,加上再入大氣層殼體1.44噸。這就意味著如果東方2裝的是a02型核彈頭,射程可以從現在的1700多公裡增加到2200公裡。
不過東方2+a02的組合併沒有列入量産計劃,甚至東方2都已經打算在1962年上半年、交付最後6枚彈之後就停産,等東方3中導。
東方4呢?
東方4+a01型核彈的組合,一共生産兩枚。
一萬多公裡射程的導彈,裝個2.2萬噸當量的彈頭,就是有點兒滑稽,有兩枚彈意思意思就行了,真打起核戰爭來,華盛頓一枚紐約一枚……並且,錢學森預留了將來對這兩枚東方4進行改造,更換新型號核彈頭的餘地。
在得到第二個公文包之後,國家戰略武器方面的發展路線就愈加清晰了:
導彈方面,等東方3批次生産、固體推進劑和火箭發動機技術成熟之後,研發df5陸基固體洲際導彈,發射井模式。之後是研發第二代推進劑,更高能但同時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這個推進劑製造的導彈會首先用於潛射彈道導彈。
二代推進劑還有可能催生陸基機動式洲際導彈,但也不一定,等第三代推進劑才能達標也有可能。
核彈方面,重點已經轉移到輻射內爆式氫彈也就是大家公認無爭議的真熱核武器。為此需要試爆2~4枚千層餅結構的增強型核彈,此外還應研發8000~1000噸的小型裂變核心,以盡量降低核彈的重量。
在降低核彈的重量後,一枚洲際導彈就有可能搭載多枚核彈頭了,於是分導式多彈頭拋射系統也列入了研製計劃。
對了,剛才說到了潛射彈道導彈,現在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呢?
——在圖紙上呢。
第一艘核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用以驗證國內研製的核反應堆的可用性。現在國內正在建造一座艇用堆的陸上模擬堆,是在“列寧”號破冰船的動力系統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模擬堆執行正常,核潛艇就開工建造。如果攻擊型核潛艇在服役之後一切正常,彈道導彈核潛艇就會上馬。
至於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結構,現在美國的華盛頓級已經在下餃子了,所以就無所謂“提前抄襲”了,就按那種龜背結構走。
兩個五年計劃順利執行到底、第三個五年計劃再接再厲,此時的1961年,國內船舶工業基礎紮實得多,玩的花樣也多得多,在三五期間支援核潛艇動工沒有太大問題。
……
莫斯科。
“在這個小區,有45棟居民樓、2000套住宅。一個小區就解決了六千到八千名莫斯科市民的住房問題,而這個小區從動工興建到完工,只用了11個月時間。”
列席二十二大之後,總理在蘇聯繼續訪問。
赫魯曉夫自認為最得意的幾件事:種玉米、砍軍隊,發錢、養牛,蓋赫魯曉夫樓。如果只在莫斯科附近轉悠,赫魯曉夫樓是最容易看見的成就。因此,蘇聯方面就安排總理考察了莫斯科剛剛落成的一個住宅小區。
赫魯曉夫樓=用預製件搭建的、3~5層的狹窄小戶型住宅樓。
重點不在3~5層,也不在狹窄小戶型,這些都不是赫魯曉夫樓首創的。用預製件蓋樓才是赫魯曉夫樓的精髓。
赫魯曉夫樓的質量一般,大部分預制板牆壁只考慮強度夠了就夠了,隔音效果不佳,隔壁大嗓門吵架,不,就是在床上做個什麼運動,你也能全程聽見。
現在國內大片的、五六十年了還在正常使用的住宅樓,那其實不是赫魯曉夫樓,而是國內模仿赫魯曉夫樓的格局結構,但由當年的工人紮鋼筋灌水泥一點一點地砌起來的。原因是國內生産赫魯曉夫樓所用的預製件太特麼貴了。就算在工業發達體系比較成熟的蘇聯,赫魯曉夫樓也比正常施工的住宅樓貴10。
但是——正如前面幾章說過的,赫魯曉夫樓是繞過官僚體制繁冗而效率低下的審批手續、計劃經濟下緩慢的物資指標撥劃流程等等扯淡事情的最優解決方案。
赫魯曉夫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很粗且情緒化,但在做另一些事情的時候很細心。他在任上幾年極力推廣的赫魯曉夫樓,就是在蘇聯暫時無法解決體制僵化問題的前提下,也能快速建設完工大量的住宅樓,解決當時蘇聯城市的住房難問題。
不只是細心,簡直是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