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和赫魯曉夫在這個竣工但還未開始入住的小區裡走馬觀花地閑逛。蘇聯的赫魯曉夫樓與中國住宅小區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樓與樓的間距超級大,這不是為了居民有私家車的停車場至少本意不是),而是避免一枚重磅航彈摧毀相鄰的兩棟樓。

當然,蘇聯地廣人稀即使在莫斯科也不缺地皮,這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總理:“我們國內發展比較迅速的城市,現在也在大量興建住宅小區。城市人口在快速增加,房屋的需求自然也會快速上升。不過,住宅樓以及城市其他配套設施的建設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每年蓋100棟樓,和每年蓋1000棟樓相比,後者會遇到更多的、蓋100棟樓時沒有出現過的困難和問題。”

赫魯曉夫:“但這是不能不做的事情。人民群眾看重的是什麼,不是國家有多少顆導彈原子彈,他們關心的是已經結婚三年的自己是不是還要住在集體宿舍裡,關心自己每頓飯餐桌上有多少肉。勞動人民的生活應該持續不斷地改善,這樣他們才會意識到國家的發展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是相關的。”

總理點頭,赫魯曉夫說的這番話是有道理的。“我們也在國內試著建設了一些預製件建築的住宅小區,不過總的來說,建得雖然快,但是造價稍貴。”

赫魯曉夫:“如果預製件的生産工廠實現大規模生産,而且採用改進後的生産流程,預製件的價格會降下來的。”

總理:“我們確實在從全域性的角度,綜合地考慮城市建築業的事情。現在限制建築業的瓶頸是鋼材,普通的建築用鋼。所以中央現在有這樣一個打算,從三五開始,逐漸放開鋼鐵市場,放開民企對鋼鐵業的投資。”

赫魯曉夫:“哦!”

總理:“放開之後肯定會遇到問題,這我們做好了準備。質量問題,生産安全問題,僱工待遇問題,福利保障問題,稅收政策問題,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環保問題。……但是,有問題就解決。我們追求的不是不再産生問題,而是能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步。”

“總理同志,”赫魯曉夫憋不住了,問總理,“你在二十二大會場上扮演了一個頂級的攪拌工角色,把阿爾巴尼亞對我們的攻擊,我們對阿爾巴尼亞的批評全都攪合了,放任阿爾巴尼亞繼續崇拜斯大林,但在你們的國家,你們自己卻在實行這樣一種經濟制度,不但允許民企做小買賣和小玩意,甚至打算讓他們涉足鋼鐵業……這難道不相互矛盾嗎?”

總理:“我們在國內不但允許民企存在,而且會給民企長期穩定的的發展空間,這是事實。我還要說明一點,我們沒有繼續崇拜斯大林,只是認為我們不應該反對阿爾巴尼亞繼續堅持他們對斯大林的評價。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各個國家,不應當只有一種發展模式,共産主義者已經在十幾個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不相同的,或出於歷史和文化原因,或因地制宜,採用的制度和發展路線存在不同是很正常的。”

“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各種模式都有國家嘗試,還可以讓我們整個陣營積累更多的建設國家的經驗,這對每個國家今後的建設都是有好處的,多了一個參考借鑒的案例。”

赫魯曉夫:“阿爾巴尼亞的模式肯定會失敗。”

……

蘇共二十二大閉幕,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全都集中到了斯大林遺體被移出紅場,以及斯大林格勒改回原名伏爾加格勒這兩件事。另一些眼光比較刁鑽的記者在報道阿爾巴尼亞代表團會議上的發難以及中國的勸架。

《中國在蘇共二十二大上竟然維護堅持斯大林主義的阿爾巴尼亞》

這是言簡意賅的摘要版標題。

《中共透過調解蘇阿沖突試圖增強自己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地位》

這是腦洞大開的想象版報道。

除了對二十二大的集中報道,有的媒體還抓住了沙皇炸彈這個熱點,反複渲染蘇聯的這枚核彈破壞力有多大。渲染沙皇核彈威力之後,文章筆鋒一轉,開始呼籲世界各國徹底銷毀核武器。

因為就在一個多月前,一艘蘇聯h級核潛艇,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的k55號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隱蔽出航進入北太平洋,直到接近阿留申群島才被美國海軍偵測到。

h級核潛艇基本上等於核動力版的629型高爾夫級),這是彈道導彈核潛艇,但導彈是裝在圍殼裡的,一共只能裝,而且重心高、航行穩定性較差。但再差它也是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現在,蘇聯核潛艇突出美軍的封鎖圈,進入太平洋深處啦。

在阿留申群島附近,k55號先是被驅逐艦定位了概略位置,接著被反潛機空投的聲吶浮標包圍。但美國海軍盯了它不到1天就跟丟了,再次發現時k55號已經開到了夏威夷以南。

再然後,在美國海軍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禮送”之下,k55號以11節的水下航速,不緊不慢地繼續向南航行,一直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在帕皮提附近海域轉了一圈,這才掉頭回去。返程時k55號沒走原路返回,而是繞道索羅門群島、關島、走對馬海峽進入海參崴。

“在冷戰對抗的背景下,美蘇兩國對公海航行的對方艦船均保持克制態度,只以跟蹤伴隨等方式進行應對,並不會展開追殲等交火戰鬥。”

“因此,我艦隊在未來前往南太平洋,執行洲際導彈全程彈道測試任務,發生直接交戰的機率也比較低。當然,做好完全的戰鬥準備狀態還是有必要的。”

——1961年11月,總參、海軍司令部在考察了k55號遠航事件之後提交給軍委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