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肯尼迪這個人不夠狠,我能拿捏他!

1961年6月,維也納峰會。

在這次峰會,肯尼迪就任總統以來首次與赫魯曉夫見面。

兩人見面之前,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矛盾可不算少。

最大的沖突是1961年4月的豬灣事件,一夥美國培訓的古巴僱傭軍在古巴西南的“豬灣”登陸,試圖推翻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結果毫無懸念地失敗了。

豬灣事件看起來只是古巴僱傭軍的軍事失敗,但實際上是美國的失敗,而且主要是政治失敗。剛剛宣誓就職90天的肯尼迪大大丟分,好在可以把cia丟出來背鍋——可能不算背鍋,這事情本來就是cia暗中策劃的。

在古巴那邊,則是美國徹底喪失對古巴的影響力。古巴革命初期的革命家大多出身於中産階級,即使到了1961年,古巴政府高層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可以同時與蘇聯和美國搞好關系,不必一邊倒成為蘇聯的橋頭堡。

隨著豬灣事件發生,古巴從高層到底層,現在都堅定不移地反美親蘇了。

當然蘇聯也有犯難的事,這就是1961年的柏林問題。

亞洲這邊,日本已經結束了長達15年的盟國軍事佔領狀態,和美國簽署了安保條約,但德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到現在還沒解決。

二戰末期,盟軍商定的對德國的處置是這樣的:納粹德國的領土到德國投降時誰佔的歸誰管制;德國的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割槽佔領。

希特勒完蛋之後,雖然1945年5月8日的時候柏林完全處於蘇佔區之中,這個條約也是必須執行的,還是四國軍事佔領柏林,以便於徹底消除納粹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力。

於是英美法佔領的半個柏林就成了一塊飛地,第一次柏林危機柏林大空運),就是因蘇聯封鎖了柏林通向西德的陸上通道而引起。

到1959年,赫魯曉夫又拿出當初盟軍簽署的條約提醒西方:你們的駐軍權益到期了,該從西柏林撤軍了啊,把完整的柏林歸還給東德。

英美法說:不還。

西柏林市民立即組織了一次公投,投票結果壓倒性多數決定:西柏林是西德的一部分,俺們不入東德。

蘇聯和東德大罵北約暗中操縱投票,逼西柏林投入資本主義的懷抱。

光罵還不夠,蘇聯在東柏林的駐軍動起來,對北約加大軍事壓力。

北約立即下令駐西柏林的軍隊進入臨戰狀態,雙方坦克對坦克,而且這些坦克的彈艙裡真的儲滿了炮彈。

6月3日,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見的面。

赫魯曉夫一上來就質問西柏林無限制吸納東柏林市民是對華約的挑釁,肯尼迪表示腳長在他們身上,東柏林市民來西柏林,和西柏林市民去東柏林是一樣方便的,滯留不歸也一樣是他們的自由。

整個維也納峰會,赫魯曉夫在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咄咄逼人,肯尼迪則情緒比他穩定,跟吃了鎮定劑似的。

這後來被赫魯曉夫判斷為“肯尼迪這個人不夠狠”,我能拿捏他。

其實不是肯尼迪不夠狠,而是在開會前他就和幕僚確定了自己會談當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底線,赫魯曉夫不管怎麼表演,肯尼迪守線就得了。

而且肯尼迪也沒有主動出擊去攫取比底線更高的收益主要是他剛當上總統還不久,不太敢玩談判技巧)。

就這樣,古巴問題和柏林問題兩人都沒有達成什麼一致,第二天,肯尼迪談起了禁止核武器擴散和禁止核試驗的問題,和第一天迥然不同的是,赫魯曉夫表示了贊同。

赫魯曉夫認為如果雙方都有善意,禁止核試驗、全面的核裁軍都是蘇聯歡迎的。而且蘇聯和美國也應該限制核武器技術的轉讓。最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五國。赫魯曉夫又進一步發揮說道,如果西方國家不向法國轉讓氫彈技術,那麼蘇聯也不會向中國轉讓氫彈技術。

中國:喂,喂,這話以前你和我說過嗎?)

但是,關於“聯合國什麼時候呼籲召開核不擴散條約談判會議比較合適”的問題上,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又沒能談出一個可靠的時間表。

所以,持續三天的維也納峰會,最終的成果是:兩人扯淡扯了三天,互相試探試探底線,然後就沒了。

而且,雙方都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對方的弱點。

赫魯曉夫認為肯尼迪不夠狠,肯尼迪認為赫魯曉夫這個人粗魯並且情緒化。

不僅是對赫魯曉夫,肯尼迪現在對整個蘇聯體系都有了新的看法。

還沒離開維也納,肯尼迪就和他的秘書商量,五角大樓需要重新調整美軍的全球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