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用“液晶模式”指導光纖通訊研發(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九章,用“液晶模式”指導光纖通訊研發
“1950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北交的通訊工程系被分出去成立北京郵電學院。這真是從我這兒挖了一塊肉啊!北交大的三根臺柱子:交通管理、通訊、建築,拆走了一根。”
“好在1952年我們又重建了通訊系,再生出來的這塊肉,嗯,現在來看,也還是可以的。”
“茅院長,這豈止是可以,北交的通訊系,現在又邁入全國頂尖行列了。也可能是走在了全世界的頂尖方陣。”
一週之後李強再訪北交大,就籌備鐵路通訊公司的事情與交大的幾個關鍵大佬談事。
第一個是計算機實驗室主任柯航申。
第二個是交大現任校長彭伯周。
第三個是新中國後交大的第一任校長、現在的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兼北交大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茅以升。
在茅校長任上,交大應國家教育戰略的調整,把通訊工程系拿了出去成立北郵,不過還是在茅校長任上,交大又重建了自己的通訊工程系。鐵路總得需要通訊人才嘛。
鐵路在很長時間裡被稱為“鐵老大”,鐵路局不受地方政府管轄,轄區無視省界市界,自己怎麼方便怎麼來。鐵道部有自己的電話網,有自己的電報網,有鐵道電視臺。甚至鐵道部還有自己的鐵道法院、公安局、檢察院、武裝部。
嗯所以現在北方交通大學有法律系。
聽到李強說北交的通訊系已經是全國頂尖,可能還是世界頂尖,茅以升笑道:“這很正常,交通大學一直很強。”
李強:“確實,交通大學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分佈在幾個城市的幾所交通類院校。”
茅以升:“交通大學,本質上說還就是交通類院校。有人說交通大學的交通兩個字是用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典故,其實有些戲說的味道了,我們還是得承認,交通大學就是搞交通的。北京唐山搞鐵路,上海搞船,民國初年都隸屬於交通部,所以統稱交通大學。”
“之所以交通大學在過去幾十年脫穎而出,原因其實是,舊中國的各類近代工業産業當中,只有交通搞出了點名堂。清末搞過一點洋務運動,但很快失敗。甲午辛醜之恥,民國軍閥混戰、日本侵略……我們一直是個積貧積弱的落後的農業國。鋼鐵、冶金搞不起來,就不可能有名聲響亮的鋼鐵學院;化學工業搞不起來,就不存在化工學院;沒有石油就不可能有石油學院;也沒有機械學院、電氣電子學院、航空學院、精密儀器學院……”
“但是,鐵路和輪船,卻是近代中國幾乎僅有的一類持續發展並且有不小規模的工業。因為就算買辦也需要輪船把貨運出去運進來,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搜刮和半殖民統治,要依靠鐵路。這在客觀上就使得舊中國的交通業規模比較大,也就刺激了交通類院校的發展。北方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路礦學堂,變成了現在的北交大和西南交大,南方有輪船招商局,然後又有了南洋公學,變成了現在的上交西交。”
彭伯周:“不過啊茅老,交大內部的‘輪船派’和‘火車派’,現在氣質差別也蠻大的,相互之間來往並不多。”
李強明白了:“看來四所交大還抱成了兩團,相互之間關系冷漠。”
彭伯周:“因為大家的起源畢竟不同嘛。”
李強:“四所交大現在都是很過硬的院校,全都在現在的全國64所重點高校名單裡頭,而且依我看四所交大還都是在中上游的水平。現在國家對高等教育有新的發展戰略,大概是要適當增加高校的綜合性,打破行業和工業門類的‘土圍子’,交大就算是先行一步了。我可以保證,交大現在的新通訊工程系不會分拆了,而且還會得到新的扶持;交大還應開辦一個計算機系,與通訊工程系相互配合,一個專攻計算機系統的軟硬體,一個專攻通訊工程,其中重點是計算機通訊。”
彭伯周:“這樣一來,我們北交就有許多系和專業與北郵高度重合了。”
李強:“重合不是什麼問題,甚至你們以後也會直接參與到國家的計算機和通訊産業,也就是資訊産業的科研和産業技術提升當中,可以和北郵做同樣的事。對了,上交現在也動起來了,他們早就和上電集團打得火熱了。當然,反過來說,其他的院校也會參與到鐵路體系的研發和建設當中。”
柯航申:“李局長,你上次說的計算機通訊技術,現在被提升到了資訊科技,然後又提高到了國家的資訊化建設的高度,這個……我想了很久,覺得這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過於浩大。”
李強:“國家的資訊化,可以全面促進國家的工業、農業、科研、國防建設,讓所有的這些領域都快速發展和邁向現代化,柯主任你應該也是能看得清楚的。工程浩大這方面,我們要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你們實驗室現在使用的主流計算機“湛盧”,它的機櫃就比渾金小了一半,但運算速度卻提升了十幾倍,而且,價格還下跌了三分之,是不是這樣?”
柯航申:“確實。但是,這種效能不斷增強價格卻不斷下跌的趨勢會一直持續嗎?”
李強:“在可預見的未來,不但會持續,而且會加速。從渾金到湛盧,八年的時間運算速度增加十幾倍,這一點都不誇張,未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可能會以每1到2年翻一番,而且一直持續幾十年。……這方面的東西,等鐵通成立之後,北電集團和上電集團最新的積體電路器件由你們使用和進行邏輯程式設計設計的時候,你們就會明白了。”
彭伯周:“北交大是得趕緊成立一個計算機繫了,通訊工程的只做通訊,計算機、半導體技術我們交大瞭解得就總是慢半拍。你看,現在連咱們學校通訊實驗室的柯航申都不是很瞭解現在這個積體電路的發展情況。”
李強:“計算機系交大肯定是要盡快補上的,計算機通訊領域涉及的技術太多了,有些已經觸及到了基礎物理方面。你們交大,還有北郵,今後可能要用比較長的時間和北大、清華的物理系還有長春的光學研究所打交道,他們從事的基礎物理研究會對你們將來的工作有幫助。”
……
李強說的是光纖。
第二個公文包裡當然提到了光纖,在那本64頁的雜志裡還剛好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光纖。但是——顯而易見,一本大眾類的雜志是不會介紹最底層的光纖製造原理的。
於是,又回到了“我們知道了方向,但需要一步一步把這條路趟出來”的模式。
這個模式,國內在科技小組的拉拽下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中央現在已經基本“放心”了,因為現在建立的這套科研體制已經能夠做出來東西,第一個公文包裡雷布斯報告所描述的困境,未來是不會發生了。——第二份公文包則從事實上證明瞭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