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大方向然後趟路”的模式,去年李強總結出來了幾條經驗,因為這是在液晶技術突破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因此李強把這叫做‘液晶模式’。

李強知道了‘液晶’,明確了大方向,為此建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

液晶的研究從最基礎的理論和試驗搞起,這時候要做的是不幹涉方向。在初期給予一視同仁的支援,不就是各個研究小組團隊“刷論文”“刷成果”嗎,讓你刷。讓你從各種稀奇古怪的物質找出液晶態來,找到一個液晶態就能‘水’好幾篇論文,還能領800元物質激勵。不怕你刷論文,就怕你不出活兒。

在中期以産學研鏈條作為利益導向,也就是天電集團介入,電激勵的液晶物質的方向被重點加強了。據說現在在天電集團的大力支援下,液晶實驗室又找到了第二種電激勵的液晶物質,而且,這種新的物質比上一種ddns4液晶似乎更適合作為電子産品。

在後期——後期就是工程設計階段,此時以企業為主。比如天電集團,在找到第二種電激勵液晶物質之後,已經開始了液晶螢幕的工藝研製。據說他們的研製小組還覺得這工作挺輕松的,因為crt映象管電視機的螢幕玻璃要很高的強度,否則承受不住內部真空帶來的壓強差,而液晶螢幕很可能內外壓強是相等的。

如果就連大方向都沒有明確?——其實現在也沒有太大關繫了,因為國家已經建立了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的科研部門和科研體系。還是用液晶技術舉例,天電集團早在1956年,就感覺新電視機需要縮減後面那個大屁股的尺寸。

用總結性的話來說就是:

在螢幕尺寸不變的前提下,電視機的體積重量應該逐步地、不斷地縮小,這是電視機永恆的發展方向。——天電集團,1956。

這條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謂威力無窮。李強覺得,就算沒有未來檔案的提示,天電集團遲早也會舉著人民幣懸賞,誰能把電視機做得更輕更薄就拿走賞金。這樣各個大學和科研機構總有一天會想到液晶。

說回光纖。

在光纖通訊方面,李強也一樣套用了液晶模式。

受激輻射光放大實驗室——鐳射實驗室在去年申請了國內第一臺鐳射器的專利,這臺鐳射器能發出鐳射,但是——功率只有0.003瓦,而且體積稍有點大。但沒關系,鐳射器的主要結構他,實驗室都已經鼓搗出來了。果然,萬事開頭難,第一臺鐳射器硬做出來之後,過去的一年鐳射實驗室成果大爆發,連續製造了5種不同型別的鐳射器。

鐳射實驗室取得突破後,李強交給他們的任務是“探索鐳射的實際應用領域”。找到一種實際應用領域就能建立一個方向的研究。

在李強下達任務之後,鐳射實驗室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鐳射武器。

李強:噗……

根據第二個公文包的描述,在冷戰的末期也即冷戰的巔峰期,中、美、蘇都研製了鐳射武器,但都處於原型階段。

1999年美國發射了一枚鐳射硬殺傷的攔截衛星,在歐洲戰爭中,美國僅有的這一枚鐳射衛星在掠過歐洲上空的時候進行過3次攔截,成功0次。中國走的是艦載鐳射近距離攔截的路子,1997年陸地試驗,1999年安裝在一艘驅逐艦上做測試。但眾所周知,中國在那場歐洲戰爭中全程劃水,因此中國鐳射器並未經歷實戰。

在歐洲戰爭之後全球療傷,並且全世界的人都覺得打仗太踏馬可怕了不要再搞了,軍備發展放緩甚至停滯,包括鐳射武器在內。

因為鐳射的單一頻率和高度的指向性,因此鐳射器可以比較容易地大幅度增加光束的功率密度,因此突破鐳射技術之後首先想到用鐳射來做武器,也算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直線思維吧。

不是說鐳射武器沒有必要發展,而是這東西是個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很多配套技術都到位了才能研製成功的産品,不應該是最優先的發展方向。

鐳射武器方向,提出了,李強透過了,但並不作為唯一的發展方向。還有沒有其他的應用方向?

過了兩個月,鐳射實驗室一口氣拿出了6個可能的應用方向:

1、用鐳射來做手術,“燒”體內的病變組織;

2、用高能鐳射做工業切割還是從鐳射武器衍生而來的思路);

3、用高能鐳射做金屬焊接一樣);

4、鐳射測距,用鐳射照射目標,同時搞一個接收器測量反射回來的鐳射的相位,然後就可以測定目標與測距儀之間的距離。

5、用鐳射來標記目標。這好像和4)的思路很相似,鐳射照射目標,另一個對該波段敏感的接收器接收反射回來的鐳射,這樣就能知道目標和接收器之間的距離以及相對位置,這可以用作反坦克導彈的制導。

6、鐳射通訊。鐳射也是電磁波,是電磁波就可以調變和解調,往裡面加入有效資訊並被終端讀出來。由於鐳射高度的指向性,鐳射通訊可以在空氣中傳輸很遠的距離。

……

李強把這6個方向的1、2、3條直接發給了醫學、工業等相關部門,4、5、6條先自己收起來。

他要回去和聶榮臻、錢學森商量之後,再決定怎麼“啟發”這3條應用方向的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