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鐵道部引領網際網路潮流!

1961年5月1日,陝西省寶雞市。

隨著一列車頭沒有煙囪的列車緩緩駛出車站,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正式投入運營。

1913年,民國北洋)政府計劃在平漢鐵路以西建造一條南北幹線,連線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可派出的考察隊在初步勘探之後發現工程過於浩大,北洋政府根本無力動工興建,只好作罷。

說孫大炮用10萬大洋畫了一張連連看的中國地圖,這黑得太過分了,其中一部分對國計民生有重大意義的、有施工可行性的線路,孫中山還是讓人認真做過工程勘探的)

新中國設計和動工建造的寶成鐵路全長668公裡,1958年完成鐵道線路的鋪設工作,但此後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裝設電網、配套設施,在電氣裝置安裝完成後還要進行除錯,正式運營就到了1961年。

寶成鐵路從陝西省寶雞市通往四川省成都市,線路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山區,由寶雞出發後就需要先後跨越秦嶺、巴山和劍門山,地勢險要,線路有很多地方坡度很陡。鐵路進入秦嶺山區後沿清姜河盤旋迂迴,在任家灣和楊家灣之間的線路以0米)的大坡度急速爬升,最大坡度甚至達到了米)。

如果用蒸汽機車或內燃機車,那麼列車的裝載量會非常少,鐵路的運力會嚴重下降,根本值不回建造費用。此時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上電氣化線路。

是部分路段電氣化還是全線電氣化?國家從這條線路勘探設計之初就定下來了:全線電氣化。

史實中的寶成鐵路,在1961年只有坡度最大的寶雞至鳳州段是電氣化的,電力車頭在這段線路加掛到蒸汽列車上,作為爬坡助力,1975年才實現全線電氣化)

寶成鐵路除了是中國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它還有另一層歷史意義:這是第一條出川鐵路。雖然路是繞了一些,但隨著寶成鐵路通車運營,四川終於接入了全國的鐵路網路。

算上1961年鐵定可以通車運營的線路,1957~1961年的二五期間,鐵道部建成通車的鐵路線有7000公裡,平均每年1400公裡。一五和二五加起來,總共修建了1.27萬公裡鐵路,相當於1949年全國鐵路通車裡程的60,而1949年舊中國留下的那2萬多公裡鐵路,是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才修建起來的。

——當然,比什麼的時候最好不要和民國比。中國現在這3萬多公裡鐵路,無論是按國土面積平攤,還是按人口平攤,都顯得微不足道。

在三五、四五期間,鐵路還得繼續修,而且國家往鐵路建設方面的投入會增加,三五期間每年通車的鐵路會達到1600~1800公裡。

從鐵道兵團轉型而來的鐵道部,正在修築的10條鐵路線路,就是中國目前最大、最重要的基本建設工程。

不過,鐵道部不只是修鐵路造火車頭,除此之外還有……還有個足以嚇死人的工作,也由鐵道部率先完成了。

李強出西直門,沿著西外高粱橋斜街行車兩三公裡,直接開進了北方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校園。

“這臺計算機,是直接連線到鐵道部的中央計算機的?”

李強在北交大的計算機實驗室,眼前是一臺北電生産的“湛盧”小型機。

在“渾金”之後,北電的計算機換了命名規則。“湛盧”是1960年上市的採用超微電晶體的計算機,雖然還是用的電晶體,但這臺計算機的整個系統已經相當完善了:有基本的作業系統和軟體的概念,有浦西資料生産的50兆硬碟,有鍵盤,另外還配置了一臺天津的14寸顯示器。

除了以上配件,計算機實驗室的這臺“湛盧”還配備了北交大自制的一個裝置,像個小旅行箱,上面連線著亂七八糟的纜線。

李強問這臺計算機是不是連線到了鐵道部的中央計算機,陪同李強考察的實驗室主任、副教授柯航申回答道:

“李局長,不是這臺計算機連線到鐵道部的中央計算機,而是鐵道部的計算機連線到我們實驗室的中央機房。哦我們的中央機房,所用的主伺服器不是眼前的這臺“湛盧”,是在後面房間的一臺神威。”

嘶……

李強無語。

不過也說得過去,北交大是鐵道部的部屬大學,這裡的機房作為“鐵道網”的中央機房,好像也很合理。就是在這裡儲存全北京的票務資料有點不太安全。

1960年,北交大計算機系開始研究計算機之間的通訊協議。1960年底,該系自制了帶資料交換功能的“網絡卡”,並且利用鐵道部的資源和便利條件,悄無聲息地完成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計算機通訊網的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