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鐵道部引領網際網路潮流!(第2/2頁)
章節報錯
鐵道部這幾年狂修鐵路,經費充裕。鐵道部有自己的電話網、有自己的電報網,這等於已經把計算機通訊網的基幹給建立起來了。
鐵道部有計算機通訊的需求。不說別的,現在火車售票系統就很“原始”,如果有計算機網路,就會大大提高利用率。
比如,一列特快列車如果從北京開往廣州,那麼其中有2節車廂在從北京出發的時候是全空的,因為這兩節車廂的車票是預留給石家莊或鄭州火車站出售的。即便其餘的在北京出售的車廂的票,乘客其實只買到鄭州他就下車,也依然不能利用起來。
這一直到21世紀初都還是這樣。但更不能忍受的是,在北京市,各個售票點之間的票務資源,現在也是不相通的。西直門的售票點賣半節車廂的50張票,東直門的售票點賣另外半節。如果西直門買票的人多,把50張票一下子買完了,也沒法做什麼排程,售票員只有扯著嗓子喊:“沒票了!沒票了!你們去東直門試試,那兒可能還有!”
因此北交大研發的計算機網,就特地建立了一個北京市鐵路售票總資料庫,把全北京14個售票點的剩餘車票資源統一起來。
當然,這個計算機網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排程全國的列車——現在這個計算機網在北京的終端最多,但藉助鐵道部專線的便利性,計算機中心現在可以直連全國各個鐵路局。到1961年5月,全國16個鐵路局中已有11個“掛到了網上”。
這個計算機通訊網的另一個長處,是相容北電和上電出廠的兩種制式的計算機。說實話北交大對北電和上電這兩個彼此獨立的計算機系統廠商也很頭疼,但由於各個鐵路局在採購計算機的時候是自己選擇的,北電和上電生産的計算機都有,因此北交大必須要把兩種計算機都做到能接入同一個網路中。
柯航申:“雖然以前各個鐵路分局就可以透過鐵道部的專線,用電話或者電報的形式接收資訊,鐵道部也可以用電報來排程全國的列車,但這都沒有計算機通訊方便。計算機通訊首先它是不會出錯的,有糾錯機制,如果資料在傳輸過程中錯誤了,根本就接收不了;其次是它幾乎是實時的,資訊發出去了馬上就能收到,不用抄電報碼,也不用一手拿著電話話筒,一手拿筆記東西。”
柯航申興致勃勃地介紹這個計算機通訊網是如何提高鐵道部的工作效率和自動化水平的,但李強腦子裡想的事早就超出了鐵道部的範圍,飛上了天。
計算機出現了,積體電路出現了,現在,計算機網路也出現了。
雖然很原始,但這真的是計算機網路。用於在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做資料交換的裝置。通訊速率很低,只有2k字每秒,但它慢雖慢,卻完全滿足計算機網路通訊的諸多定義。
“柯主任,你的實驗室發明的這一套裝置,以後前途無量啊。”李強說。
柯航申:“我也是這樣想的。現在全國16個鐵路局,將來都會普及計算機通訊網。我想的第二步工程,就是把計算機網路從鐵路局,再擴充套件到鐵路分局。再第三步,就是讓計算機網路不僅覆蓋鐵路分局,而且要覆蓋到鐵路幹線的主要車站……”
“不不不,不不不,”李強搖頭,“柯主任啊柯主任,我還因為你和我想的在同一個‘波段’內呢,結果你還是保守了。計算機通訊網,你考慮它的時候,不要只考慮你們鐵道部的那點兒事。”
柯航申:“你是說,……你是說全國的電信網也可以利用起來,搞計算機通訊網路?……郵電部也要搞計算機網路?”
李強:“還可以想得更大膽一點。為什麼一定是利用鐵路電話網、郵電部電話網呢?說不定,將來我們為了計算機的聯網,會專門在全國構建計算機專用的通訊網路呢。你這個網路解碼裝置,成本大概是多少?”
柯航申:“現在沒有拿去工廠量産,由交大的學生做的,當做他們的電路實習小作業。我只能說出它的物料成本,大概是四百多塊錢吧。”
李強:“我馬上就會給你一個學生實習絕對完不成的訂單。”
……
李強說到做到,國家計委一週之後就找上門來了。
按照新的合同,國家計委、國資委要構建覆蓋全國主要省份的計算機網路。目前……這個網路還是基於郵電部的長途電話線路網路,但是接入這個網路的計算機數量可就多多了。
鐵道部的計算機通訊網現在接入了35臺計算機,此外還有41臺計算機等待接入。而國家計委現在擬定接入的計算機就有300多臺。
將來會接入多少臺?
“將來掛在這個網路上的計算機會以萬計算。”這是陳澐傳過來的一句話。
北交大要做的,可不僅僅是生産幾百塊“網絡卡”,而是要承接下從網路構建到計算機協議到現有的計算機增加外設等等的所有工作。在仔細權衡了自身實力以及工作人手之後,北交大與隔壁的北郵聯合成立了新的計算機實驗室。配合這個實驗室的則是北電集團與鐵道部聯合注資、北交大也有股份的一家新公司:
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