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來中國開工廠的南斯拉夫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中國宣稱相容所有的公司制式,從國有獨資企業、集體企業、民營、民營小微企業以及混合股份制企業全都包括在內。當然也就包容了南斯拉夫的工團制度企業。
1950年,南斯拉夫開始提出所謂的“社會主義的工人自我管理”概念,國家對企業的指令管理減少到最低。作為公有制的一種變體,南斯拉夫的每個工廠、企業的資産所有權屬於全體工人,決策權也屬於全體工人——工人委員會每一個人都有一票。
當然,工廠的日常管理事務不可能事事都由工人投票表決,所以實際上是工人委員會選出管理層,然後對管理層進行監督。
工廠執行起來,所獲得的的利潤出去國家稅收提取的部分之外,其餘全歸工人,由工人委員會保證公平分配。
對標中國的話,南斯拉夫的工團企業接近集體所有制,但比集體所有制企業的運轉更加複雜一點。
因此,當南斯拉夫與中國改善關系,並且發現中國是個“什麼都可以”的國家之後,南斯拉夫的工業貿易代表團在1956年詢問能不能把公司開到中國,得到了中方非常肯定的回答。
於是,南斯拉夫公司就紛紛出現在京津、上海、廣州了。
不可否認,其中一些來中國搞事業的南斯拉夫人,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是希望把南斯拉夫獨創的工團制度在中國發揚光大。但另一個現實的原因則是:
這時候南斯拉夫的失業率有點高……
1958~1960年,南斯拉夫的整體失業率達到了7~10,其中最低的斯洛維尼亞失業率5,塞爾維亞失業率7,而馬其頓和科索沃的失業率一直超過20。
這是南斯拉夫特色的社會主義工團制度的必然結果,企業有那麼大的自主權,工人委員會運轉起來之後,最終都會導向“能不招人就不招人”,或者少招人。工廠的活都有人幹就行了,還招那麼多人幹什麼?瓜分大家的錢呀。
失業率這麼高,但是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吧,高等教育普及率在社會主義陣營裡是數一數二的……
因此,南斯拉夫人來中國開工廠辦公司,中國是特別歡迎的。一水兒的大學生,理工科素質還特別紮實,多難得呀。這些南斯拉夫人有的是帶著資金來的,有些是隻有技術,沒資金或者資金不夠充裕的,中國這邊甚至都願意給他們放貸款提供初始資金。
格魯德工團格魯德尤拉諾維奇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自帶技術、由中國銀行提供資金辦起來的公司。因為考慮到南斯拉夫人的工團主義屬性,中國銀行的資金就單純地以貸款方式給他們,不在裡面佔股份了。
尤拉諾維奇是主席,他之前是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的副教授、化工機械專家。公司註冊透過之後,他從南斯拉夫帶了37人過來,其中11個是技術骨幹,26個應屆或者大學畢業沒幾年的青年。
格魯德公司總共也就這37個人了嚴格來說應該叫格魯德工團),有意思的是,這37人是清一色的克羅埃西亞人,沒有波黑人、沒有馬其頓人、沒有塞爾維亞人。
這個工團公司在中國也沒有招募中國工人。——行吧,只要你廠子在中國就行,貢獻産值、貢獻稅收。不僱傭中國工人就意味著這個格魯德公司平常肯定會大量外包活兒,或者找勞動服務公司做一些不重要的事,因此也對中國的就業有益處。
因為手裡掌握著核心技術——美國1955年援助南斯拉夫的化工廠,尤拉諾維奇和他的幾個夥伴把這座化工廠的核心裝置全部測繪再逆向研究透了,因此格魯德在中國這邊混得風生水起。第一座化工廠的裝置他們在中國仿製出來並改進,很快這些成套機械就被化工部預定了,一口氣訂購了3套。
接著尤拉諾維奇又讓他的骨幹技術專家莫德裡奇返回南斯拉夫,託關系進入第二座美國援建南斯拉夫的工廠,照葫蘆畫瓢測繪機器、逆向研究……
1949年蘇南交惡之後,美國的確對南斯拉夫寄予厚望,經濟援助和工業援助根本不算什麼,美國甚至向南斯拉夫提供軍援以防斯大林打過來呢。
但是,格魯德公司雖然營業狀況好、財務狀況好,卻仍然産生了內部矛盾,而且矛盾越來越激化。
以市場為導向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委員會代表之間出現緊張關系。
工人委員會認為工資系數不合理,管理人員也認為工資系數不合理。工人委員會認為普通工人的工資系數太低,管理人員認為技術骨幹的工資系數太低。
骨幹技術專家和普通工人之間關系緊張。
普通工人認為公司應該專注於第一套化工裝置的生産升級,37人的公司沒必要又去啃另一座化工廠的成套裝置,總之就是不贊成擴張。但公司的莫德裡奇、多米尼克、科瓦契奇等技術骨幹認為必須擴張。
尤拉諾維奇站在技術骨幹這一邊,然後他就被工人委員會多數票表決透過,退出了日常管理,只讓他做技術……
尤拉諾維奇是化工機械專家,可他對公司的運營和發展方向方面的貢獻可不小,或者說他主要的貢獻是在管理。
公司一邊在賺大錢,一邊在內鬥……忍無可忍的尤拉諾維奇只好使出了大招:卡bug。退出管理層,辭職,然後他單人出來辦了尤拉諾維奇有限公司,再把和他站在一邊的6個技術骨幹和2個管理銷售骨幹拉過來。骨幹到位之後,尤拉諾維奇有限公司升級為格魯德尤拉諾維奇有限公司,因為擁有原來格魯德工團的大部分資源,新公司成功地“李代桃僵”了。
新公司的老闆就是尤拉諾維奇,他和其他幾個擁有股份的骨幹擁有決策權。也就是說骨幹是董事,工人——如果原公司的人想來也可以,不過先說好了,在新公司裡,我尤拉諾維奇說了算。
來中國“搞事業”的南斯拉夫公司,整體上對中國的經濟、工業技術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不過在1960、1961年,這些南斯拉夫公司內部體制變動、“改旗易幟”的可不在少數。
南斯拉夫人在改革自己公司內部的工團制度,但另一方面,中國的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卻在悄悄觀察、學習南斯拉夫企業的這種工團制度,找出其中的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