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激流中國

1960年11月,中美配額貿易的第一條滿載小麥的輪船從舊金山開出,目的地是上海。

船上的貨倉裝載著1.7萬噸小麥,可見這在1960年算不上什麼大型散貨船,只是首發趟路。之後中美糧食貿易會用3萬噸而不是1.7萬噸散貨船裝運,在今後一年,每隔三天就會有一艘滿載小麥或玉米的輪船從美國西海岸開出,前往天津、上海或廣州卸貨。

中美糧食貿易航線,貨船單程約需一個月,這就是說,1961年在任何時刻,太平洋上都將能在不同的位置找到10艘糧食貨船,它們在各自開往中國,同時還有10艘船在返回美國途中。

這僅僅是三百多萬噸糧食的貿易而已。只相當於中國每年糧食産量的1.7而已。

“中國人要5天才能卸完貨嗎?我這艘船上只裝了1.7萬噸小麥!”

首艘小麥船的船長布拉德克魯尼把船開進黃浦江靠上碼頭,就得到了這麼一個可能不算是好訊息的訊息。

1.7萬噸小麥在美國或歐洲的港口,大概48~72小時就能完成卸貨,中國人卸貨的時間長了一倍。怪不得出發之前他們的大老闆說這次的上海貨運之行,你們要做好在上海下船歇息幾天的準備,航運公司連上岸花的小額人民幣都給船員們兌換好了。

當卸貨作業開始後,克魯尼知道為什麼上海港卸貨要花五天了。

在美國的港口,解除安裝小麥就是一個大管頭伸進貨倉,壓差把小麥“吸”起來,透過管道吸下船,在碼頭的管道裡橫向運動100多米,到專用的穀物中轉儲存倉前,然後提升機械再把這些小麥揚上去,拋入谷倉,完事。而現在中國的港口,小麥吸下船一樣是用的負壓管道,但是,吸下去之後就沒有傳送帶傳送管道了,而是沿著碼頭的小鐵軌開來一列敞頂的火車,挨個兒等著裝載小麥。

據說中國的糧食倉儲庫在很遠的郊區,不在黃浦江碼頭,所以才這麼麻煩。

這就大大延長了卸貨所需的時間,吸小麥的管道系統工作一會兒、停頓一會兒,五天卸完一點都不誇張。

好像應該由美國公司投資,在上海搞一個現代化的糧食散貨自動卸貨碼頭……但這克魯尼也就是想想罷了,他只不過是個開船的。

既然如此,那就享受5天的帶薪假期吧。

克魯尼早就知道上海。民國時上海是東方小孟買,錯了,劃掉,東方巴黎。

現在不是民國了,根據上海在新中國的地位,美國人現在把上海叫做東方聖彼得堡好像還是不太對)。

不過克魯尼從沒來過上海。與其聽各種版本的傳聞,不如親自逛逛街。

逛了一天之後,克魯尼深深地震驚了。

上海有外灘,從這裡看,上海是東方巴黎。

上海室內還有一大片一大片的風格死板的建築,這些建築還很新,建起來不到10年,每群建築都用圍牆圈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大院子,在院門口肯定有人站崗,有的院子還是軍人站崗。從這些院子看,上海是東方聖彼得堡。

除了這些地方之外……

克魯尼閑逛步入市區西側的一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在這裡,克魯尼看見了東方小孟買。

每隔幾分鐘,就有一輛滿滿當當的長途大巴班車)從汽車站開出來,大多數是蘇聯造的大巴車,也有一些英美牌子的大巴。從車窗看進去,大巴車每個座位都坐了人,除此之外,在汽車的過道還站著一溜乘客,毫無疑問,這車超載了。

“這輛車是開往寶山的。”“這輛車是開往太倉的。”“這輛可就遠了,是從上海到鎮江的。”

克魯尼和身邊的的4個美籍船員配了一個翻譯,現在翻譯不厭其煩地翻譯克魯尼看到的每一個感興趣的事物。

“停下!停下!上面的,下來!”

又一輛長途大巴要駛出車站,這次它在車站出口被交通協管員攔住了。協管員指著大巴車頂的兩個人,“車頂是放行李的,不能上人,你們下來吧!”

“我們買票的啦。”“車頂好啊,車頂沒汽油味,我暈車”車頂的兩人辯解。

協管員:“這是違規的,不安全,交通條例裡明寫了的。司機,司機同志,你處理一下,沒處理好,你的車別出站了。”

兩名“掛票”乘客嘟噥著從車頂跳下來,可大巴車裡面已經擠滿了人,這倆費了好大的勁才擠進車裡面。司機在兩人屁股後頭幫忙推他們上車,然後關上門,然後轉另一邊上駕駛座位。

“這些鄉……這些農民同志,大多是江蘇各地的農民,來上海打工的。也有少部分是從江蘇、山東、湖北這些更遠的地方來的。”翻譯解釋。

“喂,好像在蘇聯這是不可能的,蘇聯農民不可以隨便離開自己出生所在的農莊。我在蘇聯港口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麼多農民工。”

克魯尼當海員當了二十多年了,蘇聯港口他可沒少跑。

“上海發展速度快,工作機會多,除了原本的市民,上海的生産和建設還需要大量的工人。而且,對於農民尤其是比較落後的蘇北地區農民來說,在上海打工和在農村種地,貨幣收入幾乎有20倍的差距,即使考慮到務農可以獲得口糧,總和收入差距可能也有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