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再次邁向越南戰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十八章,再次邁向越南戰爭
蔣鼎文1945年5月退出軍界,從此再沒實際指揮過任何國軍部隊,但是他在45年5月就意識到了日本投降之後,戰爭重建必然帶來建築業的興旺,他在重慶就開始籌備搞建材生意,抗戰結束後返回上海,賺了個盤滿缽盈。
後來出國遊歷,不知道看到了什麼受到啟發,又開始在海外投資橡膠園,果然戰後汽車業、化工業重新恢複暴漲,而且為適應高速行駛,小轎車的輪胎越來越寬,蔣鼎文又大賺。
國黨還沒徹底丟掉大陸的時候,上海灘就在傳說,蔣鼎文這個人比四大家族還有錢。當然可能總資産四大家族還是高得多,但就蔣鼎文的生意資金運營得比較好。就這樣,蔣鼎文到臺灣之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商上面,現在,蔣鼎文的錢真的比四大家族還多了——可能比四大家族的錢加起來還多。
至於蔣鼎文和老常的關系——不太好。真的不太好。常凱申把豫湘桂的鍋全甩給他了不是說他沒有鍋,但有一些他的上司的鍋也由他背了),蔣鼎文接了鍋擺爛,而且私下開始嘀咕老常很菜,常凱申對他就更不喜歡了。但蔣鼎文畢竟黃埔一期的教官,黨國元老,有資歷有人脈,常凱申也只能由著他。
1948年蔣鼎文最後一次回諸暨老家,把他家的幾百畝地給分了,其中盤山小學和暨陽中學各得三分之一。一來他的資産裡面這點土地零頭都不算,二來他也知道國府已經不行了。當時他跟村裡的故舊鄉親就說:“國民黨氣數已盡,跟著共産黨好好過日子吧”。
瞭解到蔣鼎文派了他的白手套來和大陸接觸、認真地考慮在大陸投資,又稍稍做了背景調查之後,我方做出了判斷:陳子琪這一次只代表蔣鼎文字人,不代表國府有什麼緩和或者重啟合作的意思。
不過,只代表蔣鼎文一個人也是好的。
我方安排陳子琪進入大陸,並且給予熱情的接待。按照陳子琪的意思,先安排他到唐山、天津一帶參觀,只要不是軍事管制地域,哪他都能去參觀。然後陳子琪去了上海江蘇浙江一帶參觀,這兩個地方一個是大陸最想吸收投資的地方,一個是陳子琪蔣鼎文最想搞産業的地方。
至於廣州,陳子琪的公司以前就在香港廣州兩頭跑,去過很多次了。
1960年的臺灣經濟其實遠沒有後世那麼好。
五十年代的土改完成後,臺灣民生狀況明顯改善,地主拿到了贖買的資金雖然被國民黨多次壓價之後明顯縮水了)進入城市,將這些資金用於投資工商,在五十年代中後期掀起了一小波臺灣城市的經濟繁榮。但這種小繁榮也就是讓臺灣經濟穩定下來而已。而且這個經濟穩定還是建立在美國每年給1~1.5億經濟援助的基礎上的。
臺灣的大機遇是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與朝鮮戰爭帶活日本相似,臺灣藉著越戰的形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又趕上六十年代中期常凱申精力不濟退隱、常經國實際主政臺灣,採納“工業取代農業”、“低廉工資代工”等經濟措施,讓出口大幅增加,臺灣經濟這才“起飛”,最終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越南戰爭。現在越南怎麼樣了?
1960年,越南南部打得越來越厲害了。
1954年日內瓦條約簽署後,1955年1月起,美國將“美駐印支軍事顧問團”改為“美駐南越軍事援助顧問團”,但性質其實沒多大變化。
這個軍事顧問團最初的人數是650人,到1959年小幅度增加到900人,但此時這個顧問團本質上還真的是顧問團,幫助南越軍隊訓練、有時候搞一下情報工作。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制定決議,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中國和蘇聯對這一決議表示支援。
制定這個決議之後,越共就從北方派遣大批幹部和軍官,滲透進入南方。
1960年1月17日,南越檳椥省發生起義,北方來的越共幹部和軍官把當地民眾組織起來,並且從北方得到了武器彈藥的支援,只用了2天就把檳椥省最大的一個南越軍據點攻克了。這個據點裡有6名美軍軍官,幸虧這6個人跑路及時,才沒有被俘或被打死。
檳椥省起義讓美國和南越吳廷琰政權都感到巨大的威脅。簡單調查就發現,北越幹部進入南越後,幾乎自由地穿行於南越的農村中,發動群眾組織青壯年,而南越政府軍下鄉的搜捕和圍剿幾乎沒有效果,這些人隱藏在民眾當中,民眾又不配合政府軍,結果就是一個人都抓不到。
五角大樓迅速為南越政權制定了把農村穩定下來的方法:戰略村。
要執行戰略村計劃,光靠南越軍隊可不夠。美國人早就知道南越軍隊不但腐敗,還有很多部隊已被越共滲透了。讓他們去執行戰略村計劃,那肯定到處都是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