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向海圖強新唐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十七章,向海圖強新唐山
與原歷史位面蘇聯斷絕援助、中國奮發圖強艱苦奮鬥搞出自己的原子彈相比,本位面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過程平平無奇。
1957年7月中蘇確定核工業援助的一攬子計劃,此後一直順利執行,1960年2月由於法國悍然進行核試驗,蘇聯援助中國更加堅決了。
整個核援助計劃最關鍵最重量級的援助品——1951型核彈的圖紙,蘇聯人竟然給提前送了過來。
這就讓原先熱血沸騰的596工程變成了平平無奇的02工程。
還讓赫魯曉夫喜提“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頭銜。
無所謂了。了
原子彈就算真是蘇聯手把手教會的,那又如何。
關鍵在中國有小蘑菇了,這是大國安身之器。到時候dd2裝上核彈頭,2.2萬噸的鈽彈,射程1700多公裡,cep偏差不大於100米,就問中國周邊哪個不聽話的國家想試試。
而且,當瞭解到氫彈研製的真實難度後,無論錢三強鄧稼先還是科技小組的聶帥李強都相信,原子彈由蘇聯老大哥帶並無關系,只要中國自己研發出氫彈來,那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可躋身頂尖的核技術俱樂部。
原子彈蘇聯從頭包到腳還有另一項不能忽視的變化,那就是中國原子彈工程耗費的人力物力大大地降低了。
原位面中國原子彈計劃啟動,到1960年帶1級保密狀態的核心研製人員已達4400多人。
而現在的1960年2月,核心研製人員是1850人。
當然其中有一些人員的精簡是因為普遍採用了計算機輔助,02工程現在擁有2臺神威系列大型高速計算機和18臺其他型別的通用計算機,北電正在研製的“天河”系列大型計算機,02工程也預定了1臺。
但主要的人員精簡來自很多工程設計和工藝設計中國不必再重複做一次了。蘇聯援建工廠設施的最後一步,是指導中國建立了一個大型特種機械加工廠。核彈上所有的異形零件都集中在這個廠定製,不管多奇怪的形狀或者對零件的承力有什麼奇怪的要求,這個機械加工廠都能一次性搞定。
說到計算機,“天河”是最新一代採用積體電路的大型計算機,閔乃大把這定為北電未來十年的拳頭産品。1959年拿到上電出産的gd系列晶片之後閔乃大就一直在設計計算機的頂層結構。
運算速度方面,由於晶片和其他主要器件所能承受的主頻尚未最終確定,因此現在還不知道天河系列確切的運算速度,但是——閔乃大已經放話了,這東西和神威系列相比,運算速度至少會有1個數量級的漲幅。
……
聶榮臻用虛擬出一位“蘇聯朋友”的方式把未來檔案中包含的氫彈有效資訊傳遞給了02工程,回來之後李強對聶帥想到的這個招法嘖嘖稱贊,說這個辦法太好使了,以後他在各地指導科研方向的時候也可以用這招。
但聶帥表示,這種方法用一兩次是可以的,但有副作用,用的次數太多了就會很危險,會有好奇的人刨根問底打聽真相的。
就比如這次他說的“蘇聯朋友”,”聶帥幾乎可以肯定這段話以後會被記在02工程幾位主要負責人的日記裡,等他們七老八十寫回憶錄,說不定都要在02工程初始啟動的那一章裡加一段話,而且可能還會念念不忘地猜幾十年前那位聶帥的蘇聯朋友到底是誰!
……看來以後還是得多種方式靈活選用,盡量少給這個世界增添“不解之謎”。
未來檔案中有一些資訊不需要找藉口或者假託外國朋友說出來,中央只需要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1960年1月,“新唐山”建設計劃啟動。
從唐山往南四十公裡就到渤海邊。現在的唐山市南郊,向南的道路體系正在全面修建,原先的縣級公路早已不見蹤影,代之以一條6車道硬化路面的筆直公路。除了公路,新唐山的鐵路線和火車站也都在修建!
在這條公路鐵路並行的工地上,矗立起了很多標語,最大、出現頻率最高的標語是:
“向海 圖強”
這就是建立新唐山的公開理由。
新唐山將成為一個臨海城市。利用廉價海運,新唐山的鋼鐵、石油化工産業將更具競爭力,而圍繞支柱産業在新唐山形成的造船、化纖等各種二級分支産業、分支産業的配套企業,足可以讓新唐山在未來成為渤海邊上的一顆明珠。
真正的理由,中央書記處當然是知道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
中央書記處遺憾的就是1949年拿到的那個公文包資料太簡略,直到第二個公文包出現,《檔案》裡專門出了一集節目講大地震,中央這才知道邢臺地震、通海地震、爐霍地震、大關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在這之前,中央已經把蘇聯援建的19個放到唐山市區了……
大型自然災難事件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會不會改變災難的發生時間?
這個問題中央側面諮詢過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得到的回答是地球這個系統固有的慣性力非常強大,人類活動到現在為止能改變的東西很有限。
其中氣象事件可能會因為人類活動的擾動而出現偏差,但大的氣象統計資料並不會變化。
比如每一年襲擾東南地區的臺風,每場臺風具體的形成時間具有偶然性,但一年的臺風總數具有必然性,因為赤道上空形成的暖濕氣流總會向北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