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半成品鐳射器也要申請專利

1962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海爾梅爾發現了向列型液晶相的介電性——在外加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重新排列的特性。1964年,海爾梅爾在他供職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公司,與同事一起發明瞭對液晶顯示系統至關重要的“三明治”結構。基於這兩個前置技術,1966年出現了液晶段碼顯示屏電子表上顯示數字的那東西),70年代初世界第一臺液晶顯示器電視誕生。

本位面的歷史)

現在南開大學的液晶實驗室率先試出了介電性液晶物質,小小地搶跑了一步,但是距離液晶顯示器哪怕是最簡單的段碼顯示屏)還是有不小距離的。比如在交流會上汪亞雄和林恆“頭腦風暴”想到的液晶面板結構,就不太具備工業生産的可行性,未來在進入到工程設計階段後,這個結構可能要推倒重來。

在液晶物質方面,張天樂現在找到的介電性液晶,應該也是不能直接進入工業應用的,首先進入應用的應該是黑白單色液晶物質,這種發出亮藍色的液晶可能要到彩色液晶時代才有用武之地了。

更讓李強無語的是張天樂走下講臺時突然想起自己忘了一件事情沒宣佈,又蹬蹬登跑回講臺:“忘了告訴大家了,我發現的這種ddns4液晶物質,我給它起的綽號是‘果子’。”

就是煎餅果子裡面夾的那一塊薄脆面。因為ddns4在通電變相後,物質排列的微觀結構就是一片一片、彼此平行的很薄的小片兒組成,像煎餅果子裡的果子。

……好吧。說到後續工作的困難程度,李強其實預計到了這一點。在交流會之後李強告訴汪亞雄和林恆,液晶技術用於電視和計算機顯示系統天津電子集團正在搞計算機顯示器),是一個未來的遠期前景,雖然前途無量,但不是三五年之內就能量産普及的東西,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成,所以要有耐心。其次是讓汪亞雄和林恆在進一步研製這個東西的時候思路一定要開闊。

介電性液晶物質的這次技術突破本身就是實驗室的研究思路開闊的結果。想想看,如果液晶實驗室主任高振衡畫地為牢,用自己的權威壓下面的研究人員,比如“液晶變相不就是升溫降溫嗎,最多再加點壓,你們搞那些電場激勵磁場激勵的研究方向幹什麼?不可能成的!純屬浪費精力”,那就完犢子了。

因為現在的教育系統的資源有限,實在分不出另一個有分量的名牌大學,建立另一個液晶實驗室。如果領導學術壓制,下面的研究人員真沒地方可去。因此在這次交流會結束的時候,李強上臺講話,就高度贊揚了高振衡,說他把液晶實驗室帶得很好,研究人員思路非常活躍,整個實驗室的學術研究氛圍既自由又濃厚。

其實不用李強表揚,高振衡現在就積極性爆棚,肯定願意按照原先的管理方針,繼續這樣帶液晶實驗室,而且他會想著怎麼把實驗室搞得更好。

天電集團之前約定的是發現一種新液晶物質獎勵800元,實驗室一般是三人組隊,這800元三人分享,大概是組長400元、兩位組員200元。現在呢,天電集團不只給研究人員發獎金了,汪亞雄在交流會上做正式發言時就表示,要給液晶實驗室一次性撥付8萬元人民幣,用於介電性液晶物質的研究方向。

……

帶著天電集團南開液晶實驗室的成功經驗,李強回到北京,現在他要試試用天津的成功經驗解決北京一個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清華主建、北大和中科院電子所參與運作的“受激輻射光放大實驗室”。

在看到第二個公文包之後,李強和錢學森都打定了主意,一旦這個實驗室出成果,馬上就把實驗室名字改做“鐳射物理實驗室”,做出來的産品則叫鐳射器。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實驗室就是做不出鐳射器來。這真是讓人撓頭,不僅李強撓頭,實驗室的骨幹成員也都很無奈。

李強:“援兵呢?聽說實驗室召喚的援兵已經到位了,讓我看看。”

李強正說著,實驗室副主任實際是代主任)黃武漢從自己的辦公室出來了,實驗室裡則出來三個年輕人。

“李組長好。我叫王之江,從長春光機所增援來的。”

“我叫鄧錫銘,也是從長春光機所增援來的。”

李強:“我不是讓你們的頭兒王大珩副所長也增援到這裡來嗎?”

王之江:“王所長是來北京了,不過他人現在在北大。”

李強:“哦,去北大找理論支援去了。”

“不是,是給他辦手續。”王之江指向站在一起的第三個年輕人。

“是跑我的事去了,我叫蔣築英,北大物理系56級,明年就要畢業了,王所長想要我明年畢業了去長春光機所工作以及讀他的研究生,我同意了,所以他去北大跑手續去了。”蔣築英回答道。

李強:“嘶……早知道就不把王大珩給抓過來了,他來這兒反倒挖起你們實驗室的牆腳了。來北京才一個多星期,就挖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