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彌賽亞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主席:“前景還是有的,凡事事在人為。劍橋大學的經濟學理論很多很豐富,凱恩斯出自劍橋大學,美國一開始也不想實施你們的經濟理論和主張,但後來逼得沒辦法了,羅斯福就採用了。而你,是後凱恩斯學派的四大學者之一嘛,說不定未來美國也不得不採用你的主張呢。”
羅賓森:“哇主席您還知道後凱恩斯學派?”
“這是你們的雜志上提出來的說法嘛,好像是1957年?”主席笑道,“不過,我沒有逐期看每一本雜志,是由一些同志做摘抄總結版,那樣看起來快些。”
羅賓森:“我現在終於從本原上理解了。一些國家進入彌賽亞狀態,是有確鑿的理由和合理的原因的。”
主席:“我前幾天就聽陳澐說了你的彌賽亞理論,可我還是要否認這種說法。彌賽亞,就是救世主,實事求是地講,並沒有什麼救世主,你看,在你面前的也就是個六十六歲的老頭,講話有口音,要不是要會見客人平時只穿拖鞋,一個鐘頭不抽煙就難受。”
羅賓森:“這與您或者別的領袖人物身上有沒有‘神格’無關,重要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全國所有階層,都持有對領袖的高度信任和服從,這種理念有巨大的能量,在經濟執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這種因素存在。”
主席:“高度信任和服從,是對我們的黨,也應該是對我們的黨。不能把這種‘彌賽亞’當成是對我,而是對這個幾百萬人的集體。從1921年到1949年,我們的黨犧牲了幾百萬同志,建立了新中國。更重要的是,黨始終代表著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並且在二十多年的中國變革當中,黨每一次都站在進步的方向。久而久之,人民群眾信任黨,在建立新中國之後也是如此,一直持續下來。”
羅賓森:“朝鮮也有勞動黨,一個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政黨。但是在朝鮮,金日成本人,是超出勞動黨本身的存在。”
主席搖搖頭但沒說什麼關於金日成的話。
羅賓森:“按照您剛才所說的,這個思路最終要建立的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對一個團體的絕對信任和愛戴?那麼可能會是一種特殊的……彌賽亞狀態?啊這個彌賽亞已經不是對個人了,但總之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麼,確實,它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主席:“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為此做了很多工作。未來如何發展,其實我也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只能說,事在人為。”
……
羅賓森和主席的會談,一開始是在談關於馬克思注意經濟學和羅賓森的‘彌賽亞理論’,後來話題就非常發散。羅賓森甚至問起了中國會不會允許臺灣以保持現社會制度的狀態下與大陸統一。對此主席的回答是,《人民日報》1月1日發表的社論就是真的,只要常凱申承認一個中國,他那一畝三分地可以由他的三民主義去搞,搞好了,中國當然不會有意見;搞壞了,臺灣老百姓自然就會把常凱申推翻了。
《人民日報》的社論是回應1959年11月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宣告,以及最近美國高層的一些動向和言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臺灣由聯合國託管”以及“臺灣地位未定”。
美國到現在為止,還是隻與中華民國相互承認、相互派駐大使,也就是說美國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民國。其他國家大部分認為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現在都六十年代了,如果在演講中說“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民國”,下面都差不多要笑場了。那該怎麼辦呢?
自小伯尼斯s道奇促成密歇根參議員凱恩訪華之後,美國的商界和中上層漸漸開始想別的辦法,既讓東亞局勢不要那麼緊張,也讓美國能多一些商機。
然後美國政治家們提出的是“臺灣託管”,也就是事實上讓臺灣獨立出去,臺灣島成為聯合國託管地,常凱申政權變成聯合國託管地的“代管地方政權”。
好家夥,常凱申的編制直接掛在聯合國下面了,不是掛在中國下面了。
可是——常凱申堅決反對!和中國一樣堅決反對!
這位參議員提出了一個能讓兩岸同步憤怒和強烈反對的提案,這真是罕見。
“先生們。對於臺灣以及其上的中華民國政權,美國必須到了重新審視其地位的時候。”
這是另一個美國參議員在國會闡述自己的主張。“臺灣託管”主張已經混不下去悄悄消失了,美國高層需要一種新的想法。
“常凱申的中華民國政權是自由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是不可能放棄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上擁有著中國的幾乎全部人力、資産、資源和外交地位,這也是事實。我們放棄與紅色中國交往而只侷限於與常凱申交往,這實際上造成了東亞地區的不穩定,也直接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美利堅應當恢複與紅色中國的正常外交關系。”
“至於臺灣?”
“我們應當將對臺關系定位為,美國與一個中國國內的特殊的政治實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