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我們犯錯了嗎?

100多集的《檔案》的確是資料大寶庫。每一期節目都挑選了20世紀至21世紀初的中國或世界大事件,客觀介紹來龍去脈、分析本質,介紹其中的人物、故事。有大量的歷史資料,但最重要的是主持人的解說詞和節目中邀請的嘉賓的點評。

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這總共172集的《檔案》,發生於1959年後的大事件只佔69集,其他103集都是現在“已發生”的事情。當然已發生的事件的節目也不能說沒有意義,從2020年代的角度回頭看一件已發生的事,對它的歷史意義和影響看得肯定比1959年不完全一樣。但那69集“未來的事情”顯然是價值最大的。

現在中央知道了海峽兩岸於1993年透過了《國家統一綱領》,計劃在2011年辛亥革命100年的時候完成統一,但因為歐洲戰爭帶來的國際格局的極大震撼,兩岸實際上於2004年提前完成了政治經濟軍事的一體化,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中央還知道了1954年《日內瓦協定》被美國撕毀,不服氣的美國再次試圖在中國周邊挑釁,以“一雪前恥”,但卻遭到了比1950~1951年的朝鮮更慘烈的結局。越南戰爭以美國甚至沒和中國地面部隊正面對壘,就損兵折將撤出中南半島而告結束,美軍總共在越南死亡7萬人,其中包括被越南遊擊隊發射的輕便巡航導彈擊斃的威廉威斯特摩蘭上將,這位上將是美軍在越南的最高指揮官。

中央還知道繼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後,中東還爆發了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獲勝了。而中東也的確是冷戰時期小火苗的集中地,各個國家部落間的戰爭層出不窮。

1999歐洲戰爭的《檔案》節目不只是全面介紹的那三集系列片,還有其他的從不同側面記述這件事的節目。比如其中有一集的主角是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的一名參贊。在歐洲戰爭中,比利時部署的法軍突然投降,本已是強弩之末的蘇聯裝甲叢集竟然一鼓作氣攻入比利時。在極端混亂和危險的環境中,這名參贊集結了他所在地附近的200多名中國公民,用各種交通工具輾轉96小時,穿越核爆地帶,奇跡般地抵達了港口,找了一艘船讓這200多人脫離了危險。

這一集節目披露了更多的歐洲戰爭細節,並且讓中央瞭解到1999~2000年的戰爭中,蘇聯裝甲叢集以核彈開路,竟然從東西德交界一直打到低地國家,幾乎望見大海,這是俄羅斯蘇聯立國三百年來從未達到過的成就。

節目還錄入了參贊和他的車隊用dv拍攝的影片,用旁觀者視角展現了這場戰爭的細節。在途經一處蘇軍集結地蘇軍對中國人組成的車隊並無敵意),蘇軍機械化步兵脫下穿戴好幾天的三防服裝,甩甩悶了幾天滿是酸臭汗水的頭發和衣服,將最後一點幹糧和伏特加吃下肚子,暢快地在路邊尿尿。當享受到了人生這最後半小時正常人的生活後,士兵們高歌著發動步兵戰車,沖向幾公裡外蘑菇雲剛剛散盡的戰場。

這就是蘇軍的最後時刻——後勤線被戰術核武器打得七零八落,地面部隊在無休止的核沾染環境中疲憊、崩潰。

持續半個世紀的冷戰就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實在是令人唏噓。歐洲成為核戰之地,蘇聯換政府換旗,然後是世界的“停滯十年”或者也稱“蕭條十年”。除此之外,美國在歐洲的駐軍運回了五萬個骨灰盒,要不是拉姆斯菲爾德果斷下令急速撤退,那就可能是20萬個骨灰盒。

也沒法不蕭條。在平板電腦裡,雷軍留下的“政協”資料夾,雖然裡面只有5個檔案,但卻有一份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以及《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這個版本的《決議》和第一個公文包的《決議》對比尤其能說明問題。

第一個公文包裡寫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黨毫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排除各種幹擾,從容應對關系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全域性的一系列風險考驗。”

第二個公文包裡則是:

“世紀之交,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轉折。冷戰幾十年積累的國與國之間的矛盾集中爆發,歐洲戰爭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在此千鈞一發的敏感時期,黨堅持和平與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以多種手段緩和調停國際矛盾,使得世紀之交的戰爭侷限於歐洲地區,沒有發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世界安全和人類文明保留了一片安全之地。”

短短的幾行字,但結合《檔案》節目裡的紀錄片,讀起來味道就全變了,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和李強等人都感受到了字裡行間想隱藏但又藏不住的血色。

在《檔案歐洲戰爭》的第二集,一位受邀請的專家說出來的話,則與《決議》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

“中國長期以來主張各國應當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不應幹涉。……這在某種範圍內是成立的,但可能,並不是對所有的國家都使用。”

“1943年,盟軍進入反攻,羅斯福提出安理會的主張時,曾用了‘警察’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比喻。作為五常之一,你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警察。維護世界和平是必要的嗎?是必要的。那麼在‘出警’的時候難道全都採用和平手段嗎?不。有時候‘出警’是要使用暴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