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中國與印度應當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1959年上半年,黑龍江省肇州縣附近的大油田經過第二次勘探,終於找準了完全正確的含油構造位置。

1957年12月3日,地質部松遼石油勘察隊在肇州縣打出了第一口油井,12月4日第二口油井冒油,12月17、18日又有2口勘探井冒油,這種運氣爆炸的景象甚至讓北京地質部都不知所措。但是,1957年底對肇州縣的油層分佈的預測存在著一些錯誤,1958年能源部準備擴大采油區,這才發現要重新進行地址勘探。

經過8個月緊張的重繪“地圖”,1959年4月,整個油田的區域終於搞明白了。不但100準確地標記了目前已知的構造區,並且初步估測出了肇州縣油田的儲量:

地質儲量20~30億噸,可開採儲量5~8億噸!

這是個大油田啊。

國慶10週年來臨之前,能源部奉獻給國家的大禮物就是——大慶油田。預定在國慶閱兵式中透過天安門廣場的摩托化、裝甲縱隊,灌注的是來自大慶油田的汽油和柴油。

1958年,大慶油田鑽出來的油井,年産量已經超過60萬噸了,只是因為含油構造沒有完全摸清楚,連打了幾口井都沒冒油,這才停下來重繪。因此大慶油田配套的煉油設施在1958年就動工、1959年就投産了。

在1959年4月,進一步擴大大慶油田採油能力的“大慶會戰”打響。3萬名石油工人、基礎建設工人進入松遼平原。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其中最南的來自廣東,有過半數是退伍轉業的解放軍,要在荒原中建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和一座現代化的油田。

這一時期,大慶油田處於保密狀態,會戰指揮部對外稱“薩爾圖農墾總場”,下屬各個油田區塊和只能機構則稱為農墾分場。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總指揮康世恩現在是“農場場長”,副總指揮張文彬是副場長。

當然總指揮和副總指揮都知道自己建的是油田,但那近兩萬名建設工人當中還真有一部分不知道。曾經有一列裝載著建設工人和隨身行李的列車停靠在薩爾圖站,工人們從這裡下來,抬頭就看見了“歡迎加入薩爾圖農墾總場!”的橫幅。

工人們立刻就懵了:我是紮鋼筋的;我是拌水泥的;我是拉電線的;我是搞電氣工程布線的;我是搞市政交通修路的;來這個薩爾圖農墾總場幹嘛?

也有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就是最底層人手的工人轉業軍人覺得,農場就農場吧!這一大片地方好平啊,種高粱也不錯。……等等?要我們趕緊在入冬前把地刨開,好蓋樓?還要刨那麼大一片地方,你們這是要蓋多少樓啊?

……

大慶油田不能不讓國家激動,不能不讓國家發動石油大會戰。在1958年,只是隨便鑽了幾口出油的油井,大慶油田當年就為國家貢獻了67萬噸的石油産量,躍居全國石油産量最高的油田。之前是玉門油田最高,1958年年産量才擴充套件到33萬噸。

當然玉門油田還有油礦石煉油,也貢獻了40多萬噸的石油産量,但這個時候的油頁巖煉油成本高到突破天際,完全不是後世的那種冶煉流程。不說別的就說能耗,煉出1公斤油要消耗3公斤標準煤,等於用大量的煤換出一點點石油。

1959年4月,地質部長李四光激動萬分地向中央報告大慶油田完全準確的油區圖和新估算後的地質儲量,能源部部長餘秋裡則激動萬分地向中央報告石油工業“大慶會戰”的部署。但中央的表現竟然非常冷靜非常淡然。在李四光看來,中央此時的態度就好像“大慶油田本就在那裡,遲早國家會發現它”一樣。

誒?——好像那個油田的確一直就靜靜地躺在松遼平原那裡,幾百萬幾千萬年都沒變過,只待人類去發現它。

“是你最早提出的陸相沉積生油理論,我們依據這個理論,斷定了在我國不會沒有大油田。因此,你做的貢獻是最基礎的,有了石油理論,才能給具體的勘探工作指定方向嘛。”

總理對地質部部長李四光說。

李四光:“大慶油田也最終確定了陸相沉積能帶來比較巨大的石油儲備,雖說總量略小於海相油田,但陸相油田也可以躋身大油田之列。也就是說,大慶的勘探工作是實踐,它又反過來讓理論更加堅實和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