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1959年2月,總理訪問蘇聯。在莫斯科,總理與米高揚簽訂了1959年到1967年的《中蘇經濟合作協定》,在這份協定裡,雙方達成了引進米格21戰鬥機包括圖紙和生産裝置)的意向。

達成意向之後,下一步應該是在3月份,由以徐昌裕、李兆翔為正、副組長的航空專家小組赴蘇聯談判有關航空工業的援建專案——主要是兩個專案,圖16和米格21。如果沒什麼問題的話,1959年雙方就可以把正式的合同簽下來,當年開始技術轉讓和裝置交接。

真實歷史線,中蘇關於引進米格21的專案到1961年都還是勉強正常的,1961年3月全面崩)

這兩個專案非常有技術含量,但對中國來說已經不是“萬事開頭難”的階段了。轟炸機方面中國已經會造轟5了伊爾28);戰鬥機則仿製了米格17,已經生産了400多架,剛剛仿製成功米格19。

就是已經打好了基礎,然後再在其上提高一步。

《中蘇經濟合作協定》不只有軍事工業的轉讓,當然還有民用工業技術的轉讓轉移後者才是佔大頭的)。不只有蘇聯向中國的技術轉讓,還有中國向蘇聯的技術轉讓和出口。

中國向蘇聯轉讓“渾金”pro電晶體計算機的圖紙,並向蘇聯批次出口電晶體。

與此同時,蘇聯還按原先的計劃走,從中國陸續購買“渾金”和“滬升”系列的計算機。

其他的就是一些常規商品了:收音機和電視機。

中國能反向蘇聯轉讓技術的就只有計算機這一種東西了。和蘇聯向中國轉讓的工業技術總價值相比,計算機及相關的技術、産品只相當於蘇聯給過來的東西的15。

“從1959年起,我們的重型機器製造部就要安排你們所要的飛機製造裝置的生産了,”米高揚對總理說,“因為必須優先為你們的米格21生産線和圖16生産線生産工業母機,蘇聯的另一位朋友的計劃不得不推遲了。”

總理:“另一位朋友,是說印度嗎?”

米高揚點點頭:“是印度。印度需要一種高效能的戰鬥機,以取代他們空軍現役的兩種法制戰鬥機。”

總理:“印度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他們自然也是需要一支強大的國防軍保衛自己的國土。不過實事求是地講,印度所面臨的國防戰略形勢,比中國要輕松很多。”

米高揚:“這我同意。但是,畢竟他們有五億人口。雖然周邊沒有西方國家的軍事威脅,但他們國土還存在著殖民地的殘留物。”

總理:“印度加強軍事力量的舉措是有必要性和正當理由的,只是我有些擔心,他加強軍備之後,會用自己的武裝力量對付巴基斯坦或者其他的與他相鄰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打過一次印巴戰爭了。”

米高揚:“那次戰爭是巴基斯坦確實過分地靠近美國了。”

總理笑笑,沒有繼續就這個問題辯論下去。

1959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用中國的常用話體系來說,它的重要在於它是“十年大慶”。

雖然只是“二五”的第三年,但是靠近十年這個節點,許多專案和工程都希望在今年結出果實。

從國家大的經濟面來說,1959年有望達到工業總産值高於農業總産值在農産品尤其是糧食的價格採用正常資料之後,工業總産值仍然超過農業總産值),這意味著中國按照“第一型工業國標準”,可以算是初步的工業國了。

國企管理體制不斷摸索和更新,大部分行業的利潤逐漸穩定。民營企業註冊量和總生産力不斷快速上升,帶來的財政收入連續數年快速增長。

只是陳澐一直在唸叨的增值稅取代商業稅的方案,到現在還被認為核查核算的難度過大,只能過幾年之後再商議。

國防科技方面,沈飛交出了殲5,可以在國慶節大閱兵時透過天安門。殲6……可能還在試飛中,1959年不太適合飛出去。

長春交出了第一輛t54a的仿製型,雖然是1958年11月下生産線的,但由於首批20輛交付部隊的時間是1959年2月,因此型號定為“59式中型坦克”。這坦克當然預定參加閱兵式。

海軍方面,完成了4艘01型護衛艦組裝和仿製的裡加級火炮護衛艦),然後暫時停止了繼續建造,這時候海軍主力還是各種快艇,“廣東”號巡洋艦就是從英國買來船殼的“利物浦”號)初步完成改裝,預計在5~6月份出海試航。

然後就是導彈火箭方面。

——近程彈道導彈可以在國慶閱兵中展示了,但中程彈道導彈還在猶豫中。猶豫的主要理由是:“這種實戰能力很差的導彈,展示給全世界看,真的好麼?”

在這時候,頗有些“戰略忽悠”心得的粟峪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導彈實戰能力比較差,那展示出去不正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