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上海人發明瞭硬碟(第2/2頁)
章節報錯
周壽憲:“創新小組……但是……左凱同志,你是中專畢業的?”
左凱:“是,兩年制中專,53年畢業的。”
周壽憲再看向梁英:“你呢?”
梁英:“中學畢業。……初中。”
梁英出生於1916年,8年沒廠打工了,打各種零工做小買賣,46年重新進廠。不過算起來他也十幾年的工齡了。
周壽憲:“你們研發小組的學歷有些……是有些低。至少應該有個大學生。梁英同志、左凱同志,我在美國留學和工作時也做過計算機儲存裝置的研究,磁介質儲存這個東西,手工打造肯定是不行的,研究深入了之後全是物理和化學,電磁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我估計到最後都得用到量子力學,……二位,你看這樣如何?我向北電申請,成立一個計算機儲存的創新小組,除了你們二位之外,再招或者調兩名或者三名有學術深度的員工,共同組成這個小組,開展磁片儲存器的研究。”
周壽憲的這個提議合情合理中規中矩,梁英點頭表示同意,左凱也表示同意,二人說回上海之後準備打包跑路,啊不,打包行李到北京來工作。
周壽憲把這兩位有想法的發明家送到樓下,道別,周壽憲轉頭回樓裡,這時候左凱的眼中卻忽然閃出一點點狡猾機靈的光芒。
周壽憲於是就等。差不多兩星期之後,他接到了一個從上海打來的長途電話,拿起電話,是梁英口舌略顯笨拙的話音:
“周……博士,我們回到上海之後,又重新考慮了一下下,其實,你說的學術深度,你不是就很深的學術深度嗎,我覺得,你,你加入,我們幾個在一起搞磁片儲存器,就最合適不過了。”
周壽憲:“老梁同志,這這,兩星期前是你想脫離上電跳到我們這裡,怎麼一轉眼就變成你要把我挖去上電了?”
電話那邊停頓了一下,再出聲的時候就變成了左凱的聲音:
“周博士,不是挖去上電,我們想,註冊成立一個公司來搞磁片儲存器……”
周壽憲瞪大眼睛。左凱那邊還在繼續說,他的語速可比梁英快多了,但是其中的內容周壽憲還是能清晰聽明白的。但周壽憲越聽越感覺不對勁,最後他終於忍不住用喊到破音的音量吼道:
“我的天吶!!你們在上海……居然拉到了——”
“風!!!”
“投!!???”
……
風投,風險投資,這個詞周壽憲在美國留學和工作的時候聽過,回國之後他還以為會徹底和這個詞告別了呢。
但是現在,魔幻的一幕發生了:回到中國,風投仍然找上門來了。
現在仍然可以註冊民營企業,尤其是少僱工的“小微企業”註冊尤其方便。中央最近開始越來越多地說到過渡時期總路線,就包含了對這個的定義。但周壽憲記憶中的新註冊民營企業最多的是飯館,其次是小買賣商店。他聽說上海註冊的民營企業路子比北京野,但沒想到野到這個程度。
——不過這個行業,註冊民營企業確實是可以的……
拿定自己創業這個主意的人是左凱,梁英嘛,左凱做通了他姐姐左豔的工作,左豔再說服了他老公梁英,就成了。
左豔有工作,工廠效益還不錯,所以即使梁英辭職出去“浪”,家庭開銷應該也不會發生困難。至於左凱,二十四五歲的未婚小夥子,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再說,他們現在真的拉到了投資,不用自己掏生活費咬牙死扛。這後來被記載為“新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的第一次風險投資記錄”。
願意向他們投資的是吳志逵。
吳志逵是吳蘊初的兒子。吳蘊初,中國氯堿工業創始人、第一個國産味精廠的創始人、上海天原電化集團創立者,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化工大王”。
吳老先生建國後曾任上海市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全國工商聯籌備委員,同時還是民主建國會的中央委員。老吳1953年逝世,在逝世前立遺囑,把他的産業帝國全部交給了國家,只給自己的子女留了少許生活費讓他們“不至於窮困潦倒丟我老吳的面子”。
吳志逵本人是化學碩士、高階工程師,本來其實不需要老爹留生活費。而化工大王所說的“少許”生活費,大概就是……足夠吳志逵投資開一個高新技術公司,而且連續燒錢燒一兩年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