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一五”計劃完成(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七十七章,“一五”計劃完成
1956年10~11月在布達佩斯街頭的沖突,蘇聯及華約陣營稱1956年匈牙利反革命叛亂,西方稱匈牙利革命,中國稱1956年匈牙利事件。
11月4日,街頭暴動最終平息後,蘇聯對匈牙利全境實施了軍事管制,蘇共派馬林科夫和蘇斯洛夫作為代表現場坐鎮監督,匈牙利黨政班子中摻入了蘇軍指揮官、克格勃人員,克格勃頭目謝羅夫等人和匈牙利黨政高層一起討論和制定國家決策。
蘇軍還親自動手,重新劃分匈牙利的軍區,從國內派來一批政工幹部擔任各軍區副司令,重新整編軍隊。
在匈牙利軍隊確信可靠後,蘇匈政府對曾在布達佩斯街頭鬧事的市民展開肅清行動,26000人走上審判席,其中22000人被判刑,包括前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在內的三位數的人被處決。
匈牙利事件以及6月波蘭發生的波茲南罷工騷亂事件合稱波匈事件,它雖然不是蘇東解體的決定性事件,但第一次削弱了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凝聚力。
這可是1956年。華沙條約是在1955年5月成立的,波匈事件發生時華約成立才剛剛1年零五個月。
匈牙利事件的影響還包括引起了共産主義陣營的思想混亂。
1956年10月27日,匈牙利街頭沖突的第四天,英國共産黨機關報《工人日報》的總編兼記者彼得弗萊雅前往布達佩斯現場採訪。
11月11日他回國之後撰寫了一篇同情匈牙利街頭群眾的長篇報道,結果稿子被英共高層斃掉。彼得弗萊雅憤怒地當即決定退黨,把他的長篇報道發表在黨外刊物上了。一同退黨的還有不少英共中層和基層黨員。
英國共産黨分裂了。世界各地的共産黨組織由於匈牙利事件産生分歧、爭吵甚至一拍兩散鬧分家的可不少。
一片亂相中,唯有中國的態度成為各國共産黨眼中的一股清流。
中國也將匈牙利街頭的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暴動,但中國現在主要在做“反思黨”。
而且中國的報紙一反思就從1950年~1955年的匈牙利經濟衰退開始講起。
為什麼1952年匈牙利工人的實際工資就比1950年下降了18?為什麼實際工資收入還不如1938年?
更糟糕的真相是,匈牙利工人的生活1950年和1952年都不如1938年。
1950年的實際工資收入是1938年的90,1952年進一步衰退之後只有1938年的66。
1956年夏,為了應對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匈牙利擴大與美國的雙邊經貿活動,這是誰做的決定?
匈牙利內務部出面幹預導致匈美的經貿協議流産,這又引起了什麼後果?
……
中國對這一事件深層次原因的思考漸漸引起了其他國家共産黨的注意,不過這些基本都是在野黨——可能有些在野黨都不算,沒走議會路線的黨在注意中國。
既然沒去治理國家,因此中國的總結思考對他們用處不大,只是中國的這個態度讓他們當中同情或反對布達佩斯街頭運動的人都覺得不反感。
1956年底,國際上的大事就是匈牙利事件以及蘇伊士運河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但在中國國內,這兩件國際大事還不至於佔據所有中國人的注意力。
此刻中國人最關注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了。
從1952年到1956年,國資委的基本建設投資超過500億元,加上民營企業自籌資金的投資,五年用於基本建設的投資在700億元左右。
1956年的工業總産值為733億元,農業總産值為856億元,國內生産總值gdp)2259億元。總的來說,第三産業還較為弱勢,既有由於慣性而導致的服務業不發達的因素,也有國家統計系統統計得還不夠細致的因素。
1956年的鋼鐵産量達到了585萬噸,原煤産量1.億度,糧食産量1.9億噸。新增鐵路通車裡程4000公裡。
單獨項的工業成就方面,五年計劃的總結報告在顯要位置提及了計算機,並第一次不加掩飾地宣佈中國已完成了計算機從真空管到電晶體的演進,並已研製了數種型號的計算機,效能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並投入量産供工業、科研和高等教育系統使用。
其次提到的工業成就是航空工業。總結報告上寫“國産第一型殲擊機首飛並交付部隊”,沒說啥型號。
其實就是沈飛的殲5。在蘇聯專家手把手的幫助下,1955年沈飛的工廠就開始試生産米格17,1956年1月首飛成功。
不過部隊正式接收殲5的流程比較繁瑣,1956年的9~10月份,兩個殲擊機師相繼把自己接收到的殲5飛上了天,這才標誌著空軍真正用上了國産殲擊機。
殲5在整個50年代都還算空軍大國的主流戰鬥機,到60年代不算先進戰鬥機了,不過也還能用。
聶榮臻現在是一方面抓航空工業系統的設計能力、研發能力,另一方面透過總參和空軍的渠道,要空軍方面認真思考下一場戰爭的空戰態勢。
其實本應該排在第二位的成就是火箭導彈,錢學森鼓搗的近程彈道導彈1955年8月試射了自控試驗彈,1956年2月試射了全狀態樣彈,1956年底定型投産,同時解放軍第一批導彈部隊——2個導彈旅也成型了。
只是彈道導彈這事兒太過先進無法展示,因此只能模糊地提一句“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總結報告接下來說的是汽車工業。
中國透過一五計劃,建立了現代化的汽車工業,1956年1月,第一輛解放牌ca10中型卡車在長春一汽走下生産線。
解放前中國的公路上是萬國汽車博覽會,建國後的統計,僅卡車就有來自十幾個國家的130多種牌子的汽車,但沒有一輛是中國造的汽車。
建設長春一汽的計劃可以追溯到1950年1月,主席訪問蘇聯的時候參觀了斯大林汽車廠,福特式生産流水線上卡車一輛接一輛開出來的場景讓主席以及整個中國代表團看得都著迷了。
1951年1月,就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不久,中蘇確定援助的第一個汽車廠廠址選在長春,1953年1月工廠奠基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