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相比香港和西方國家提供的利率,從蘇聯拿貸款始終是利率比較低的選擇,只不過,從蘇聯拿貸款肯定就是買蘇聯裝置。

在6月份的第二次協商會議,中國國家計委提出了增加鋼鐵規劃的意見。

按照最早的計劃,二五期間中國新建一個鋼鐵廠,4座年産75萬噸的高爐,總産能300萬噸就是武鋼);鞍山、撫順、上鋼的技術改造擴建增加100萬噸的鋼鐵産能,總共400萬噸。

但中國可不只是在發展軍事工業。經濟執行對鋼鐵的需求量太大了,與其到時候全國上下鋼材緊俏,那不如一步到位。

蘇聯國家計委的亞諾夫對中方提出的這一要求沒多大反映,他本來也覺得只興建一個鋼鐵廠對中國來說一點不多。翻了翻手頭的資料,亞諾夫說道:

“你們確定了武漢鋼鐵企業的廠址,這已經安排進計劃了;除此之外,第二和第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廠址你們也都進行了地質勘察,一個位於包頭,一個位於馬鞍山。兩個廠址都可以發展成年産300萬噸鋼鐵的企業,你們可以在兩處地方當中選一個,在二五期間再建設一個鋼鐵聯合企業。”

李富春:“我們也看了包頭和馬鞍山的情況,我們的想法是——這兩個鋼鐵廠一齊上馬。”

“什麼?你們不是隻需要擴充300~400萬噸鋼鐵的年産量嗎?同時兩個鋼鐵廠可就是600萬噸了。”

李複春:“我們想的是工程分期進行,馬鞍山和包頭在1961年以前各投産兩座75萬噸高爐,兩個鋼廠總計增加300萬噸年産量,另外上鋼集團進行一些擴建,讓二五期間的鋼鐵産能增量達到400萬噸。”

亞諾夫:“按照武鋼的投資額,一個鋼鐵廠的裝置投資大約是2200萬盧布。如果同時開工兩座鋼鐵廠而不是興建一座,那麼在二五期間的裝置投資就不是2200萬盧布了,而是大約2800萬盧布,畢竟你們要建設兩個廠區。”

李複春:“我們接受這種投資額增加的情況。”

亞諾夫:“中國打算增加投資額?”

“增加,從40億盧布增加到45億盧布。”

……

一五計劃蘇聯援建的91項重點工程大多與軍事裝備生産以及軍工廠建設有關,鋼廠也是如此,壓著“軍事裝備需要多少鋼,我就擴多大的鋼鐵産量”來計算的。二五計劃一開始制定的時候,産能擴充也按慣例只考慮到了軍事工業體系的鋼鐵需求,比如二五期間要投産一個坦克廠,生産t54a的仿製版,峰值年産量1000輛,這直接折算成鋼鐵就是三萬多噸,那麼就想辦法在坦克廠周圍1000公裡之內,找一個鋼鐵廠想辦法讓他多生産出3萬多噸鋼鐵。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國家計委就不再管了。

實際上59式達到年産千輛的規模要到80年代初期了)

但鋼鐵又不只是生産坦克大炮。修橋鋪路要鋼鐵,蓋房子蓋高點也要鋼鐵。也就是所謂的“基礎建設”,基本都離不開鋼鐵。上海還有個上鋼在那兒“就近”取材,鋼鐵業不太發達的廣東早在1954年就嗷嗷叫了,1954年國家進口了65萬噸鋼鐵,其中30萬噸是被廣東用掉了。

由於鋼鐵緊缺,在廣州灣已經出現了4家拆船廠。廢鋼在電爐煉鋼的時候是用來當“引子”的,往鐵水裡新增一部分廢鋼便於快速冶煉,不過在現在的廣州,拆船拆得來的廢鋼是100回收再利用,把船切割開,拾掇拾掇就直接進高爐再變成鋼材了。

廣州甚至整個廣東地區既沒有大鐵礦也沒有什麼煤礦,拆船業可以說是“鐵礦”自動向廣東跑過來,成本不算高,至少比鐵礦石從武漢用火車運過來便宜。

一艘長長的船體被拖入了廣州灣,如果是拆船廠的老師傅,可能看幾眼就能估計出一個數字:“這艘船不錯,至少能拆出五千噸鋼鐵來”。

然而,這艘“報廢船”可不是拿來拆的。不看別的,光看它進入廣州灣的時候海軍用了4艘炮艇來為其護航就知道這一大坨鐵疙瘩不是簡單貨色。

英國海軍城級輕巡洋艦“利物浦”號,1955年6月從印度拖曳至廣州。

在英國海軍碼頭拆除了雷達、電子裝置、炮管;在英國的拆船廠拆除了主副炮塔,拖曳到印度之後“利物浦”號還被印度的小毛賊光顧過。

來到廣州的海軍同志登船檢查,發現英國公司說好的動力系統用油紙包裹密封起來的,但有一部分油紙包已經被扯掉了,裸露出來的管路、零件,上面的銅制零件不翼而飛。而英國公司拿出記錄單表示我很無辜:這船我送走的時候,油紙包絕對是完好的。

——好吧,也就是得想辦法再多搞點船用動力的零件了。

1954年底,中蘇兩國海軍人員對打撈起來的“重慶”艦進行了完整的勘察之後,認為這艘艦受損較為嚴重,被水泡的時間比較長,硬要修複很不劃算,因為這幾乎等於把這艘輕巡重造一遍。

跨洋而來的“利物浦”號,可能是中國海軍唯一的一顆“獨苗”了。

今天12點前還有1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