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跨洋而來的“利物浦”號(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十一章,跨洋而來的“利物浦”號
梁英、左凱在上海註冊的這個公司,其實都在科技小組李強、聶榮臻的掌握之下,只是兩人現在不知道而已。
只不過pd公司的資料是和其他十幾個有技術研發傾向的民營企業的資料一起送到李強這裡的。
除此之外還有好幾十份資料,這是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四大電子集團自設的“創新小組”正在攻關的內容。
只不過——其中哪個是“真命天子”,是很厲害的找準了技術發展方向的公司小組,李強不知道。
未來檔案片言只句式的描述,讓對2022年的世界在中央眼裡“猶抱琵琶半遮面”,大部分事情好像明白了一些,但還有更多的事情不明白。好像明白了路該怎麼走,但又不知道先邁左腿還是右腿。
主席、總理對此的看法是“這不正好?”
方向都告訴我們了,足夠了;接下來不走彎路,足夠了。讓我們一步步把路走出來,正好練練腳力。
李強覺得主席說的也確實很對,但是……如果除了指明方向,還給我一輛腳踏車,那該多好啊。
而且未來檔案對具體科技的描述真是太少了,包括計算機科技。
至今為止國內計算機技術最大的突破是率先或者世界上最早之一)實現了電晶體的商用量産化,但李強仔細一想,好像這不是未來檔案提示的,而是老子查閱了國外計算機行業的最新技術研發方向之後確定搞電晶體,然後在白頤路貓了四個多月研發出來的!
未來檔案在其中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中央上下都知道了計算機和資訊科技很重要,因此我們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多抽出一些人力財力來搞這個計算機。
除此之外,“雷布斯提案”中對2022年如何改革科研創新體制所提的一些問題也非常關鍵,這讓現在的中央很早就開始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四大電子集團的創新小組,針對的是未來前景不明也就是有爭議)的技術方向,由集團內的科研人員、具備科研素質的員工自己組隊,只要能擬定一份可以自圓其說的科研方向規劃報告,能擬定一份合理合規的不霍霍錢的經費使用計劃單,就可以從集團專門的創新基金裡面領到一些經費,用來開展他們想做的研究工作。
當然,規劃報告雖然是“能自圓其說”就行,但創新小組能領到的經費多還是少,還確實與規劃報告裡面所說的東西有關系。
創新小組是現在國有企業不只是電子集團)的第二重創新機制,國企不是隻有這一層研發體制。常態化搞研發工作的研發部門廣泛存在,與創新小組體制相對獨立,但人員上可以重疊,比如天津消費電子實驗室,這個部門在研發一些東西,但部門的研究人員如果感覺業餘時間足夠,也可以打報告申請搞一個創新小組。
這一這套制度的效果呢——到現在為止,發展勢頭良好。
天電集團的梅花牌收音機,1954年2月首次出口,這一年多的時間在蘇聯和東歐地區橫掃收音機市場,銷售出去10萬臺以上,在香港渠道也有少量出口,大約一萬多臺,當然這個渠道只能算是小頭,在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梅花牌收音機確實被tr54壓得死死的。
梅花牌之後是丁香牌收音機,這是天電集團以tr545為目標臥薪嘗膽一年推出的換代産品,它在各個方面、幾乎所有的技術引數都達到或者超過了tr54的水平,現在樣機已經出來,預計55年下半年投放市場,以後就逐步取代梅花牌收音機,成為天津的主力輕便型收音機。
為什麼不繼續“老型號”的梅花牌收音機,賣到東歐,多賺點大毛二毛們的錢,是因為丁香牌的生産成本比梅花牌還低,畢竟體積小其實就等於不那麼浪費物料。
北電和上電的通用型、專用型計算機持續量産,這本身就已經足夠嚇人了,中國在數字式計算機領域基本上和美國持平了,兩國的電晶體計算機都是1953年下半年誕生的。
這個時期英國也是計算機強國,他們1951年製造了第一臺含電晶體的計算機,但那是一臺電晶體真空管混合計算機,沒撈到“世界第一臺純)電晶體計算機”的名號。但英國也並不著急,1955年3月,英國很開心地宣佈,他們終於把計算機從電晶體真空管混合體制更換成了全電晶體體制,並且製成的第一臺全電晶體計算機起點很高,運算速度達到13萬次秒,而他們的上一代計算機運算速度是3500次秒。
這臺計算機還有一點英國人不提,那就是他們的電晶體不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手工生産的,也不是從美國進口的,而是買的中國貨……
這大概就是香港對於英國人的意義吧……
……
“二五計劃當中,鋼鐵産能的擴充我們打算繼續加強,現在預定的、到1961年底增加400萬噸鋼鐵産量的計劃,應該改成700~800萬噸。”
1955年6月,二五計劃起草。
與一五計劃一樣,還是中國國家計委與蘇聯國家計委在一起協商擬定草案。不是說現在中國國家計委還不會編制五年計劃,而是二五和一五一樣,仍然有大量的機器裝置需要從蘇聯進口。
以及,蘇聯在二五計劃中照舊提供貸款,初定數額是40億盧布10億美元),償還期限10~15年,利率依專案而定,低的1,高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