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中國和英國在搞什麼?

1951年6月,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之後,美國向臺灣輸送武器軍援驟然加速。

就如同原位面1953年7月之後美國在短時間內突然給了臺灣一大批武器裝備差不多。

至少1952年底,國軍在臺灣經過重新整編,已編出20個師,全部換裝美械,其中訓練完整的8個師已編成了2個“野戰軍”。海空軍方面接受的裝備就更多了,原來國軍p51f51)h和p47為主力的戰鬥機正在快速被f86疊代,大批美製護航驅逐艦抵達臺灣,艦隊驅逐艦也開始出現在國軍海軍序列中。

不過,空軍裝備方面美國雖然慷慨地給了一大批噴氣式戰鬥機,但卻拒絕向臺灣提供新的轟炸機,理由是轟炸機是進攻作戰武器。海軍裝備也一樣,臺灣能順利拿到美製驅逐艦,但坦克登陸艦卻嚴格受限,哪怕美國現在的艦隊墳場裡還躺著幾百艘二戰剩下來的登陸艦。理由也一樣:給臺灣的美械步兵師已經很多了,要是給常凱申30條坦克登陸艦,這禿子特麼的敢反攻大陸。

美國加速對臺灣軍援的理由和思路很清晰,可以簡單歸納成一句話:

勞資再也不想和中國幹仗了,在朝鮮半島觸的黴頭已經夠多了!

兩個歷史位面都是這個思路)

於是,加速運送裝備武裝臺灣的國民黨軍,同時加大經濟援助,讓臺灣可以自保,然後美國就可以從臺灣逐漸撤走駐軍、取消自己軍艦在臺灣海峽的常態化巡邏。

但是美國不認為常凱申反攻大陸能成功。參聯會早就得出了結論,反攻大陸只會讓國軍上岸多少損失多少,中國隨即發起攻臺戰役,因國軍陸軍精銳在反攻時全部送掉,地面部隊就毫無抵抗能力了。但參聯會擔心常凱申想不明白這一點畢竟禿子以前不止一次這麼腦抽),所以幹脆就不給他提供進攻性裝備。

加速的軍援和力度加大的經濟援助當然讓國府感到安全感高了不少,不過這時候從臺灣島內部,可能是從國黨內部的某些派別,傳出來一條令人恐慌的謠言:美國大力武裝臺灣,武器裝備一次給夠,是美國可能過幾年想和臺灣脫鈎!美國想和大陸建交,海峽兩岸一碗水端平!

這個謠言有點過於聳人聽聞,於是國府和美國政府幾乎在同一時間發聲,否認了這種傳言。畢竟現在是冷戰的高潮,美國真的不會放棄臺灣這個橋頭堡,常凱申在島內的反對派掀起的輿論攻勢暫時沒能得逞。

……

常凱申也十分明白,冷戰對抗的大背景是他在臺灣的這個小王朝賴以存在的根本。如果冷戰結束了或者中美對抗不存在了,臺灣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如果不推翻中共偽政權,共黨的威脅將不能消除,自由中國有早日擊破鐵幕的機會!……一旦自由中國的軍隊在大陸灘頭建立橋頭堡,極有可能大陸民眾會起來抗暴!”

“……為避免牽扯到眾多的國際問題,美國沒有必要直接參與戰鬥。”

“……但如自由中國於華南沿海登陸時,美國可否提供運載工具?”

——1953年3月,常凱申寫給艾森豪威爾的親筆信。

參聯會的判斷沒錯,常凱申一直在這方面有謎之自信。

現在常凱申的策略是所謂的“有限戰爭”,就是不斷襲擾東南沿海的島嶼。從1950年1月至1953年3月,國軍出動兵力7萬人次,先後襲擊和騷擾大陸沿海島嶼共達31次。對沿海島嶼的登陸、空降襲擊基本都失敗了,騷擾也是吃虧比賺便宜的時候多,但管他呢,只要還在前面打仗,常凱申就可以維持島內的統治和他所謂的民國“法統”。

美國新任國務卿約翰f杜勒斯抵達臺北時,臺灣上下正在大力吹噓所謂的“東磯列島大捷”或者“四一八海戰大捷”。

擊沉1艘近海運輸艦改裝的炮艦,被國府的宣傳機構渲染成了“擊沉蘇制驅逐艦一艘,重創3艘”。

“歡迎您,杜勒斯國務卿,您的到訪使得臺北今天的天氣也撥雲見日。”

常凱申十分恭敬地對杜勒斯的到訪表示歡迎。

杜勒斯:“雷雨天氣飛機不能降落,我的專機是在東京等著,直到天氣預報說臺北轉晴才起飛的。”

常凱申:“……”

“關於臺灣的軍事安全問題。”

杜勒斯本來想幽默一下,結果那話一說出口場面居然變得既尷尬又沉痛,他只好快速切入正題。

“我帶來的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常總統。請注意它的定語:防禦,是防禦條約。”

“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而言,現在的戰略重點顯然是置於歐洲而不是亞洲。從全球的角度,遏制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不讓其‘外溢’到歐洲的其他地區,是最關鍵的一件事。而亞洲,坦率地說,現在已經明顯地劃分出了一條分界線,除了越南之外,其他的分界線,我看都非常清晰了。”

杜勒斯湊近常凱申,放低聲音:“在臨行之前,艾森豪威爾總統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要打全面戰爭的話,我寧願是與蘇聯而不是與中國打。’你明白總統的真實意思嗎,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