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常凱申真是不消停啊

中蘇“四一九”協定是世界海軍歷史上少有的整套海軍技術轉讓協定。雖然轉讓的軍艦中最大的是驅逐艦,援助建造最大的是護衛艦,貼合當前中國海軍“飛潛快”的建設方針,但是這個協定轉讓的東西非常齊全。

成品轉讓、半成品轉讓、教你造船,三階段齊全。

驅逐艦、護衛艦、獵潛艇、潛艇、掃雷艦、炮艇、魚雷艇、海航飛機、海岸炮、甚至海軍基地設施也轉讓了。除了海軍基地和基地修船廠,還有大連、上海的造船廠。“四一九”協定細致到什麼程度呢,甚至連船鐘、羅盤儀表的生産廠都包括了。

當然,這個龐大的技術轉讓計劃得掏不少錢,總金額6.1億盧布1.52億美元),10年期貸款,年利率2。這簡直是,讓財經委這個並不賦予的家庭雪上加霜大霧)。

但這個一攬子計劃還是值得的,咬牙拿下來,國內的船舶工業體系就有了發展的基礎。

除了船舶工業體系之外,一支強大的海軍還需要什麼?

……

“庫茲涅佐夫司令員同志,世界海軍技術、海軍戰略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我們想在這個方向性的問題上獲得一些蘇聯的啟發。”

在談判主要工作結束後,肖勁光向蘇聯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主席、聶榮臻在代表團出國前,特地囑咐肖勁光問的。聶榮臻說,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除了搞一個比較完整的、盡量先進的船舶工業體系之外,還必須關注現代海戰、海洋戰略方面的軍事學說,這方面以前的中國沒有多少積累下來的經驗可供參考,因此中國海軍要廣泛從世界各國吸取現成的經驗加以總結提煉,並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海軍未來的發展方略。

蘇聯這邊要認真學,英國、美國的也要學。

這是個大而泛的問題,庫茲涅佐夫先把範圍做一下縮小:“海軍的戰略是依據國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的,一個國家依其特有的海洋地理、國力強弱,以及它面臨的潛在威脅不同,會有不同的海洋戰略。粗略地劃分,可以將海軍戰略分為近海海軍的戰略和大洋海軍的戰略,中國在今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比較適合發展近海海軍,在中國海岸線200海裡以內的距離執行作戰任務。”

肖勁光:“的確,我們現在工業基礎薄弱,又面臨著美帝國主義的威脅,在東南沿海還有臺灣和幾個沿海島嶼被國民黨佔據,近海海軍是比較切合實際的。但是一支近海海軍的戰略,它的關鍵點或者關鍵技術又是什麼呢?”

庫茲涅佐夫:“正如蘇聯海軍參謀部之前給你們制定的發展戰略所說,一支近海海軍,理想的兵力兵器配置是裝備少量的中型水面艦,配合以大量的炮艇、魚雷艇、獵潛艇。飛機是比艦艇更重要的近海作戰兵器,如果海航飛機能奪取制空權,快艇戰術就有了理想的發揮平臺。而潛艇,它是前出遠洋破交、大量牽制敵國海軍力量的兵器。這一戰略也是這次中蘇海軍技術轉讓協議起草時的指導方針。”

肖勁光:“那麼未來隨著海軍技術的發展,這種近海海軍的戰略思想會不會過時?它的兵器配備模式會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庫茲涅佐夫:“就目前而言,‘飛、潛、快’體系是近海防禦的最佳組合,這沒有異議。”

肖勁光點點頭:“確實,這也是目前我們海軍建設的重點。庫茲涅佐夫司令員同志,我還想問一句,蘇聯海軍是否未來的建設目標是一支大洋海軍?你們對未來蘇聯海軍建設的展望是什麼?”

庫茲涅佐夫:“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第一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核武器和可以直達敵國縱深腹地的戰略轟炸機的出現,未來戰爭的模式可能與二戰或者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都完全不同。在這種新的核背景的全面戰爭中,一支昂貴的只能遂行奪取海上制海權任務的大洋海軍可能沒有太大的必要性,因為制海權在那個時代也不重要了,戰爭一旦開始,一週之後就會徹底結束。”

庫茲涅佐夫說的這種觀點顯然不是他所堅持的學術觀點,接著庫茲涅佐夫又說道:“第二種觀點仍然堅持傳統的遠海作戰理論,一個國家的海軍是其國家在海上的延伸,當國家實力發展到某種程度,它必然需要一支能在大洋作戰的海軍,這是國家的海上威懾力。一個大國如果沒有一支遠洋海軍,它在國際俱樂部中的發言權就少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肖勁光點點頭。現在的肖勁光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只發問,不辯論。在與庫茲涅佐夫就海軍建設和海軍戰略做了長談之後,雙方還約定,中國海軍參謀部可以定期派一兩名高階參謀來蘇聯,就海軍戰略問題進行探討和學習。

蘇聯的這一套理論體系引入國內之後,當然並不是照單全收。在南京還有另一組軍官教員在深入研究英美海上力量的戰略思想、海軍使用原則。

肖勁光的這一番問話,也觸及了庫茲涅佐夫的敏感點。

現在蘇聯海軍的發展正處在十字路口。出現岔路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