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中日民間自由貿易協定

1954年10月29日,自民黨議員池田政之輔抵達北京訪問,他來中國主要是為了談判和簽下中日第二次民間自由貿易協定。

為什麼是民間貿易協定?因為現在日本政府只承認臺灣的中華民國是中國。常凱申在東京開設了大使館,日本政府也在臺北派駐了大使。木有辦法,美國逼的。

新中國成立後,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是不排斥和西方國家貿易的,既主張“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也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1950年上半年,中國同日本的對外貿易額達到3000萬美元,佔同期中國對外貿易額的5。但隨即發生的朝鮮戰爭讓一切都緊張起來。

好在朝鮮戰爭來得快去得也快,1951年1月雙方宣佈停火,6月簽訂停戰協定,中日貿易重又活絡起來。

也是在1951年6月底,在停戰協定簽署之後的第二天,日本議員高良富、帆足計和宮腰喜助一行3人繞道香港進入中國,又從廣州輾轉抵達北京,會見了外經貿部長葉繼壯和央行行長南漢宸。在北京,三名日本議員代表“民間貿易商團”,葉繼壯也變出一個“中國民間貿易組織代表”的身份,雙方簽訂了一個貿易協定,也就是第一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

那時候朝鮮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日本經濟還是有驅動力的,那就是美國的“基地經濟”。美國在日本設立了一大群陸海空基地,美軍在日本的駐軍多達10萬人,包括2個完整的師,這些基地大多是要新建的,土木工程和建築業就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再加上美軍在日本的消費,也算是能支撐起日本的基本投資。

不過到1954年,隨著美軍的駐日基地群陸續落成,基建拉動經濟的效應漸漸就不那麼明顯了。在1954年倒是有20000名美軍從韓國撤到日本,但這些人增加的是三産消費而不是基建投資,他們的投資——營房、訓練基地,甚至從軍事基地到日本大城市的專用高等級封閉式公路,在前三年已經投完了。

因此從日本的角度,這時候需要簽署第二次民間貿易協定,擴大和深化與中國的貿易關系。

在海運安全方面,1954年1月一江山島解放、大陳島國軍撤走,上海外海的安全性提升。空軍和海航能有限覆蓋近海上空空域,此時國軍雖然仍然號稱要封鎖整個中國沿海,但南邊珠三角有香港封鎖不住,北邊國軍軍艦最多到長江口的緯度就不能往北開了。

因此1954年,中日貿易可用的港口除了原先的大連蘇聯海軍基地在這兒),又增加了天津、青島、連雲港,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從上海發船貿易。

此時長期追隨美國的吉田茂內閣總辭職,鳩山一郎內閣上臺,也是中日第二次貿易談判的重要因素。

10月份抵達中國參加談判的是自民黨議員池田政之輔,中方與池田政之輔磋商的是對外貿易部副部長雷任民。這次與1951年略有不同的是,與池田政之輔在北京談了一個回合之後,雷任民又率團前往日本,和日本民間貿易團體進行具體的談判。

中日第二次民間貿易協定的內容有:

1、由於雙方民間貿易得不到日本銀行的支援都被美國盯著),無法直接結彙,也不能使用美元,因此雙方採取以貨易貨方式,以英鎊計價;

2、在協定有效期內,雙方進出口額為5000萬英鎊每年;

3、由於有易貨貿易的性質,雙方貿易的商品品種劃分為甲、乙、丙三類,規定同類貨物相交換,甲、乙、丙三類物資的比重分別為40、0。

這時候中國向日本出口的有煤、大豆、花生米、桐油、錳砂、鎂砂、豬鬃、羽毛、羊毛、電晶體,日本向中國出口的是紡織機械、輪船、機車及零件、化工産品、起重機、卡車、農機、醫療器械。

向日本出口的大宗工業品只有電晶體。其實這時候中國的電子産品——收音機和對講機在西方是能賣出去的,但不包括日本,日本的小家電勢頭此時已經起來了,中國對西方出口成品家電也是“溜縫”出去賣一點。

雷任民訪問日本期間,與日本的民間貿易團體談得也還可以。雙方甚至簽署了一個長期的合作協議,由日本提供蘋果種子,中國山東開闢蘋果種植園,幾年之後種植園就可以向日本輸出蘋果了。

在訪日的第三天,東通工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幾家日本公司派出的代表屏退了其他貿易團體代表,把雷任民包了。

這些日本電氣公司要與中國方面談超過千萬英鎊的大生意,無關人等退散。

不過,東通工的代表見到雷任民是眼淚汪汪的,開口第一句話就說的是:

“雷桑!為了日本電器行業能持續自由發展,請中國務必授權給我們電晶體的量産製造工藝!拜託了!”

……

這事還是從頭說起吧。

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達到電晶體量産的國家之一,這個事實在電氣和半導體行業已經是常識了。中國1953年底和東通工簽訂了持續1年的供貨合同,此外也和松下、夏普簽署了供貨合同,量雖然沒東通工這麼大,但每個公司也超過百萬美元了。

這種事情當然藏不住。1954年1月tr54上市,4月東通工來了一波宣發,開啟了銷路,tr54的銷量開始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