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中美大使級會談(第2/2頁)
章節報錯
1954年3月,英國駐華代辦索斯蓋特與中國外交部接觸,正式傳達了美國請他代轉達的訊息:
美國想和中國談一談。
這時候美國和中國並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中國派駐聯合國的代表出不了紐約曼哈頓區,不被視為來美國的外交人員。不過,艾森豪威爾覺得有必要找個地方,用一種合適的方式進行官方層面上的接觸。
美國政府想接觸、談判的由頭是1952年和1953年,各有一架美軍的偵察機“誤入”中國東北境內被擊落,7名倖存的機組人員被中國俘虜。美國當然希望這些飛行員被釋放回國,並且原因為此付出一些“代價”。
從索斯蓋特這裡得知美國想談判的訊息後,總理發表宣告,稱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特別是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的問題。
雙方開動腦筋,想出了一個既是官方的、又不傷面子的,而且讓美國政府在國會那裡也解釋得通的接觸方式:
由中國和美國各派出一個駐外國的大使,找個中立國碰頭,由這兩位大使代理兩個國家,談判解決上述問題。
中國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烏拉爾亞歷克西斯約翰遜被選中擔任談判代表的角色。地點也很快商定了,在瑞士日內瓦。
第一輪會談的主要內容:美國希望7名飛行員被釋放。在會談一開始,約翰遜大使就進入了這件事的議程。
王炳南提出的條件是:中國政府各銀行在海外的資産解凍;中國在美留學和工作的人員自由回國,中國駐聯合國的代表團成員可以自由回國或從國內派遣新的代表團成員。
作為兩位老練的外交人員,這簡簡單單的開價還價談妥交換過程就耗費了整整三天,其中有大半天都是約翰遜試圖把這7名飛行員定義為美國的航空氣象公司僱員。而王炳南在駁斥約翰遜的謬論的同時,也把所有1949年以前到美國留學和工作的中國人國籍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好在就這件事而言,中美雙方的底線是可以調解和達成一致的。
於是,從1954年6月1日起,銀行資産正式解凍,中國代表團進出美國不再受限,而7名美國飛行員也會在6月份釋放回國。
在解決完這項議題之後,王炳南提出第二個議題:美國對中國的禁運。
約翰遜表示,這是美國國會對中國沒收在華美國資産一事而透過的法案。除了美國的國內法案,還有巴統的相關規定。當然,美國國會的法案比巴統要嚴厲得多,巴統只限制有技術含量的工業機器、工業品輸出到中國和蘇聯,美國國會透過的法案什麼都不賣、什麼都不買。
對約翰遜的闡述,王炳南很淡然地沒和他吵架,只是確認約翰遜清楚明白地知道了中方的態度——你們應該把自己那個禁運法案取消了,其他就沒再說什麼了,王炳南也沒有拿什麼條件出來和美國“交換”解除對華禁運。
約翰遜很惆悵。
這是啟程前往日內瓦談判前總理特地囑咐過的:現在是美國的企業和商會迫切想廢除這個禁運法案,急得很。而中國……中國當然也想,但中國不能著急,更不能讓美國人看出來中國也很想美國廢除禁運。
於是對華禁運的解除問題就被“快進”了。接下來的議題才是關鍵:
中方要求美國不再對中華民國施加軍事、政治、經濟援助,撤出在臺灣的軍事基地。
美方反過來要求:
中國應該接受美國在臺灣地區有單獨或集體防禦的權利,並首先宣佈不對臺灣使用武力。如果中國宣佈了不對臺灣使用武力,那麼美國也保證臺灣停止對大陸沿海以及從大陸進出的貨船的襲擾,而且美軍會從臺灣島上撤走。
王炳南當場反駁,表示中國用和平或武力方式解放臺灣的問題不能成為中美會談的議題。約翰遜迅速採取了敷衍的態度,並重新在已經解決的第一個議題的問題上糾纏不休,致使會談寸步難行。看來,第一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就這樣啦。
在日內瓦的中美大使級會談持續了14天,王炳南和約翰遜在日內瓦住了14天。談判不能說沒有成果,算是達成了一個……最小的成果吧。此外雙方還獲得出了兩個共識或者結論:
1、中美大使級會談是控制危機升級,防止雙方發生直接沖突的一個“緩沖器”。
2、雙方都接到了上級的指令,為了讓這種機制延續下去,不使中美的溝通渠道斷絕,在這次會議結束後,雙方應該繼續保持聯系,並預定下一次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