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一半(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比如聲吶也需要電晶體真空管,這樣才能把水底下的微弱迴音放大成聲吶兵能聽出來的音量。可中國現在根本就沒有能生産聲吶的企業。聲吶生産廠在中蘇四一九協定裡有,這不上個月才簽署的協定,1954年能用蘇聯器件組裝出一臺獵潛艇用的聲吶就不錯了。
民品的生産設計、升級改進研發交給市場做決定,市場的競爭會讓他們自己捲起來,今後大機率不需要李強在後面一個一個地踹屁股。
軍品軍事裝備呢?
軍事裝備的研發生産在未來也可以採用競爭模式,當然現在是不行,現在國家正致力於建設一個基本的最小化的獨立工業體系,一種裝備能有一個廠生産就很不容易了。
其實無論是一廠一裝備,還是未來的多廠競爭一型裝備,這些競爭並不算真正的市場化的競爭,因為不管你最終有多少個廠商具備研發某一型裝備的能力,可它的使用者只有一家:軍隊。
軍事裝備真正的競爭方是潛在對手假想敵,這才是真競爭。軍隊要與其他國家的軍隊競爭,因此軍隊必須盡量讓自己獲得更好的、能壓倒對手的或不弱於對手的武器裝備,並且在價效比方面也盡量達到最優。軍隊如果想通了這一點,就會想盡辦法折磨軍工企業和研究單位。軍隊如果坐井觀天,說出什麼“米格19包打天下”“轟炸機無所畏懼1960,usaf)”“打贏下一場海灣戰爭100k頻寬就夠用1993,五角大樓)”“多炮塔、鉚接裝甲、蒸汽動力、剛性懸掛是未來坦克的發展方向”2001,sonicbbs)的話,那不管國防工業系統有多厲害研發能力有多強,都是白搭。
1953年的解放軍能“悟道”這個競爭的理念嗎?
……嘶。用聶榮臻的話來說,他和總司令、整個中央軍委早就開始了努力,竭力打通這條經脈,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軍隊的高階指揮員、領導人還比較“固執”。
這種少數的“固執”指揮員不只存在於陸軍。
……
南京妙耳山。
“聶總,我看這兒總共就一座二層小紅樓、兩間大平房,平房裡面幾臺機床,居然就已經研製出了第一種國産雷達?”
李強、聶榮臻來考察的地方叫做“國防科委第10研究院南京特種電信技術研究所”和“國防部第720廠”,因為這個單位是研製雷達的,因此現在研究所和廠都隸屬於國防部。
李強發了一句感慨,聶榮臻回道:
“雖然物質條件很簡陋,但這個單位技術方面是有一手的。它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國防部特種電訊器材修理所,本來就是修造雷達的,1949年4月起義。14所的人都不簡單,就比如他們剛研製成功的這個314甲雷達,它可不是仿製蘇聯雷達的産物,而是融合了蘇聯雷達和美國雷達的特性,自己研製出來的。”
314甲中程警戒雷達的研製始於1950年3月,時間很早。之所以要“小紅樓”研製國産雷達,是因為在這之前的1950年2月,上海被國民黨空軍來了一次轟炸,史稱“二六大轟炸”,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很大。
1950年的特種電信技術研究所沒有雷達的圖紙,只有一些國民黨時期留下來的美式雷達零件,此外在1950年又搞到了一臺壞掉的蘇制雷達,就用這些殘缺不全的參照物,研究所開始研製國産雷達。經過對比,研製小組確定採用八木天線,探測距離更遠,方位解析度更加準確。在沒有任何參考和借鑒的情況下,1951年團隊成員開始著手八木天線的實驗。
從1951年到19514甲雷達的五大部件:發射機、電源裝置、接收機、發射和接收天線以及顯示器全都嗑了下來,除了顯示器之外其他都是特種電信技術研究所自制或者自己攢出來的。
“314甲的主體部分質量只有400多公斤,對飛機的有效探測距離80到100公裡,這已經不亞於蘇聯兩三噸重的雷達了。”
314甲雷達的研製小組主任張直中、特種電信技術研究所所長申仲義向聶榮臻和李強介紹314甲雷達的情況。
“我們外場測試做到了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測試機是根據第一階段測試的結果改進調整過的。效果超出預期。不但是探測距離足夠,它的探測精度非常高。”
李強:“八木天線,這我可太熟悉了。蘇聯這個雷達的八木天線是索爾維奇克研究員設計的,他後來還改進過一次,也就是你們拿來參照的這個雷達樣本。你們研究所對314甲型雷達的後續型號研製有什麼想法?”
張直中:“改進型肯定是有的。就是你們北京前陣子送來的那份技術手冊和幾個……電晶體的樣本,我們已經根據電晶體重新設計雷達的儀器箱了。此外,現在314甲的配套零件不是太完備,比如雷達天線支架、旋轉機構等等,我們打算用成熟的部件替換掉。還有就是想加裝一個平面位置顯示器。新型號的雷達嘛……”
張直中思考了一會兒,說道:“聶總長,如果我說我想研製的下一種雷達不是陸基雷達,國防部能接受嗎?”
聶榮臻:“那是好事啊,咱們軍隊以後需要的雷達很多。比如艦載雷達,四一九協議裡面就引進了有雷達的蘇制軍艦。今後我們自己也要建造很多軍艦,這些軍艦上也應該裝備國産的雷達。”
張直中:“我想研製的是,機載雷達。”